2018地方選舉腳步逼近,各路好手都關注自己選區選情,力拼連任的柯文哲卻注意其他縣市選民對他的看法,明顯透露整個選戰策略,已從臺北市長格局擴大到臺灣地區領導人格局,因為「他看的不只是臺北」。
7月1日,上海市長應勇(右)在浦東香格裡拉酒店會見了前來參加「2017上海臺北城市論壇」(「雙城論壇」)的臺北市長柯文哲一行。中新社記者 湯彥俊 攝
曾面臨諸多未知數的第八屆上海臺北雙城論壇,7月2日在上海順利召開。臺北市長柯文哲在致辭中一開始就回顧兩岸開放探親的歷史,並以此來解讀自己的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甚至是互相諒解,他表示兩岸關係是影響臺灣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如果以人民的福祉為目標,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共同追求兩岸人民更美好之未來,現在面臨的一些僵局是可以克服的。 >>詳細
——「兩岸一家親,總比一家仇好」
對於臺南市長賴清德「親中愛臺」說法,表示自己認同「兩岸一家親」的說法,還強調「兩岸一家親」總比「兩岸一家仇」好。
>>詳細——「四個互相基礎上加互相諒解」
上海臺北雙城論壇確定於7月2日登場,在兩岸交流冷調之下,外界相當關心臺北市長柯文哲此行。6月25日,柯文哲出席臺北市支付平臺記者會後受訪,除了重申過去的「四個互相」,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合作、互相尊重,他表示,這次面對現在兩岸的情形,要再加上第五個「互相諒解」。
>>詳細——「兩岸關係不因小事件影響全局」
6月21日,臺北市長柯文哲被問及網媒評論稱柯對兩岸有正確認知,他回應,很多事情都是累積起來的,兩岸關係是長長久久、總和的,不會因為任何一個小小的事件,英文叫做small event,去影響全局,這就是心平氣和、心存善念,一路走下去。
>>詳細——「兩岸現像夫妻吵架,需拉一把」
如今兩岸面臨僵局,「雙城論壇」對於兩岸關係而言是否代表新的契機呢? 對此,柯文哲表示,兩岸關係現在就像夫妻吵架,需要有人拉一把。他認為「雙城論壇」的舉行,是給兩岸的政治僵局之間一個轉圜的機會。交流增加善意,善意促進交流。如果大家都能夠以人民的福祉為依歸,那事情就好辦了。
>>詳細【評論】兩岸關係當前失去潤滑劑,柯文哲的出現正好成為兩岸關係的潤滑油。如果柯能展現其政治高度與智慧好好運作,他勢必能取得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地位與與話語權。
柯文哲現在的立場、態度應該要「統包全臺」,不管他代表臺北市長、臺北市民或者中間選民,柯現在應該要擺出代表全臺灣利益的戰略高度去跟大陸互動。
柯文哲身價高漲 兩岸交流的路理當愈走愈寬
點擊進入相關專題:2017上海臺北城市論壇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反「前瞻計劃」
針對臺當局主導的前瞻計劃,臺北市長柯文哲意見不段頻頻開嗆。
蔡當局推動8年8800億元(新臺幣)的「前瞻基礎建設計劃」後,社會反彈聲浪相當大。臺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透露,曾與臺「行政院長」林全談聊到軌道建設項目,當場表示「感覺你們只是想花錢、不是想做事」。
柯文哲認為,臺灣不可能有5個地鐵工程局、不可能有那麼多地鐵公司,「感覺你們只是想花錢、不是想做事」,若機構不整合,只想花這個錢,一定是重複投資、重複浪費。
>>詳細柯文哲:砸4200億需多少地鐵公司?
柯文哲:前瞻計劃搞錯方向 砸再多錢都沒用
下戰帖 柯文哲嗆辯前瞻林全「不太高興」拒戰?
嗆高雄債留子孫 柯文哲: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反對「去蔣化」
自蔡英文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民進黨全面執政後,就急於清算國民黨。3月27日,柯文哲在馬來西亞訪問時直言,「去蔣化」無助臺灣社會和諧,而現在臺灣最大問題就是「我看你不順眼就把你幹掉」。這句話說得非常直白,卻有深意,相信柯文哲也是有感而發。柯文哲認為,「如果每個人都要執著於過去的某一段,只會讓臺灣更分裂」。誠哉斯言,分裂正是臺灣當前最大的政治危機。 【閱讀】
柯文哲反對去蔣化 羅智強贊:給他100分
柯文哲談去蔣化:「完全跟民進黨一樣那去加入好了」
不鳥蔡英文? 柯文哲多次炮打臺當局被打臉
民進黨推「柯文哲條款」
9月24日下午,民進黨「全代會」確定通過被視為「柯文哲條款」的「2018年直轄市和縣市長提名特別條例」,宣告民進黨爭取連任縣市,如桃園市、臺中市等,由民進黨主席提名,並送中執會通過。 >>詳細
——「柯文哲條款」是雙面刃
站在民進黨的立場,當然繼續「禮讓」柯文哲是上策,可以阻止國民黨光復臺北市並進而藉機尋求翻身機會,以保證民進黨能夠實現長期執政的美夢。但卻對蔡英文個人可能會有意外,就是倘讓柯文哲「坐大」,說不好就讓他「自我感覺良好」並企圖心膨脹,在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大選」與蔡英文一較高下。 【閱讀】
柯文哲條款?洪耀福:不針對個人而是增加彈性
柯文哲條款通過 臺作家:民進黨為勝選什麼都幹
柯文哲上任3年,「溝通」能力越來越好。(圖/翻攝自柯文哲臉書)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網」
柯文哲政治發家之路離不開民進黨的暗中協助。在其初次競選臺北市長時,民進黨給予了不少政治上的支持。在柯擔任臺北市長後,民進黨籍市議員及臺北市選區的「立委」多為柯的施政背書。特別是,柯過去有關兩岸關係的言論同民進黨立場原則相近,雖然是無黨籍,卻被視為深綠陣營的代表。因此民進黨一直認為柯是可拉攏合作的對象,視柯為政治「夥伴」,將其作為共同壓制國民黨的合擊力量。
然而,政治形勢瞬息萬變,隨著柯文哲羽翼漸豐,勢力聲望增強,柯同民進黨之間的政治矛盾關係逐步大於合作關係,民進黨認為柯文哲的政治威脅明顯增大。日前,臺北市即將舉辦「大運會」,民進黨有關人馬強力抨擊,表達對柯辦會的不滿。追隨蔡英文的一些派系人馬通過發表有關臺北市執政的民調,試圖敲打柯文哲。民進黨秘書長洪耀福公開提到,民進黨基層對柯文哲的兩岸論述有疑慮。這一系列政治動作背後,凸顯民進黨對柯文哲不斷坐大的焦慮。
【閱讀】最近一份民調顯示,無黨籍臺北市長柯文哲在臺北市的信任指數及不信任指數是旗鼓相當,柯文哲被問及此事未多作詮釋,卻自己拉高到全臺民調來看,直說感受到自己在其他縣市民調都比臺北高,是距離的「美感」。
2018地方選舉腳步逼近,各路好手都關注自己選區選情,力拼連任的柯文哲卻注意其他縣市選民對他的看法,明顯透露整個選戰策略,已從臺北市長格局擴大到臺灣地區領導人格局,因為「他看的不只是臺北」。
從柯文哲回應民調問題的方式看來,似乎就是間接透露,柯文哲的視野已不止在臺北,而是大位,只是有沒有連任臺北市長,要參選2020或2024的差別。
【閱讀】選臺灣地區領導人? 柯文哲自爆:想過3秒鐘
若連任失敗直攻2020?柯文哲:先回去當醫生
【策劃編輯:邱夢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