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日訊,明天就是元宵節了,北京有哪些既可以賞花燈、猜燈謎,又可以體驗傳統文化的好去處呢?本報記者前往千年古村高碑店和崇外非遺博物館,為您一探究竟。
300歲「花市元宵燈會」地下連展三天
曾經群居著150多人的地下空間,搖身一變成了崇文門地區頗有名氣的「非遺博物館」,今年首次引入了足有300多年歷史的市級非遺項目「花市元宵燈會」。從昨天起,擁有220多盞花燈的「花市元宵燈會」將在崇外非遺博物館連續舉辦3天,市民可免費前往參觀。
沿著樓梯一路向下,轉了幾次彎,就進入了這處由地下空間改造而成的崇外非遺博物館。樓道兩側和半空中,隨處可見喜慶的花燈。月餅盒、包裝袋、飲料瓶、茶葉桶,甚至居民過年用剩下的舊紅包,在居民的巧手設計下,竟然都變成了一盞盞獨一無二的元宵節花燈。有的花燈上貼著狗年的紅剪紙,有的花燈是仿照國慶天安門廣場上擺放的大花籃製成的,有的花燈上寫有祝福新春慶祝元宵的吉祥話,有的倡導環保,還有的主題是反腐廉政。在崇文門地區頗有名氣的「風箏張」也特意帶來了自己的作品,一個用扎風箏的材料製成的大型孔雀花燈閃爍著五彩的燈光,光是這個花燈,「風箏張」就製作了足足20多天。「這次花市元宵燈會展出的花燈一共有220多盞,除了社區居民自製的之外,還有老藝人特意製作的。製作者中既有80多歲的老人,還有20多歲的青年。」 崇外街道社區文體中心主任張藝軍說。
說起元宵燈會的歷史,還要從300多年前講起。張藝軍說,老北京的元宵燈會從明清時期就有了,一般和商業交易相結合,百天列市、入夜張燈,所以又稱為「燈市」。清朝康熙後期,燈市離皇宮不遠,因為擔心失火,所以將燈市遷往了南城。「花市元宵燈會」早在300多年前就有了,到了燈市的晚上,商鋪懸燈張燈,夜間出遊的逛燈人領著小孩、提著新買的春燈,提燈逛燈。民國時,受戰亂影響,大規模的燈會已經漸漸銷聲匿跡。2001年,「花市元宵燈會」正式恢復,而今年,燈會是首次進入地下空間舉辦。
原來,舉辦「花市元宵燈會」的地下空間原本是一處民防地下空間,後來被出租,有的用於單位員工宿舍,有的乾脆用隔斷隔出小房間用於出租,200平方米的地方最多的時候住了150多人。「這裡清理整治完畢之後,由居民投票倡議,變成了我們街道的非遺博物館,有800多平方米呢。」張藝軍說,包括廚子舍的清真筵席和獨特的「七眼灶」、京繡傳統技藝、風箏張的風箏製作技藝在內的14個非遺項目都將「常駐」其中,「花市元宵燈會本身就是非遺項目,這也算是在非遺博物館讓非遺活了起來。」
除變身非遺博物館的地下空間之外,經過社區居民議事會討論,不少居民還希望未來地下空間可以用做菜市場、養老驛站、兒童活動中心或老年餐桌等。記者從崇外街道了解到,居民提出的意見將上報,通過實地考察後,預計在2020年前可以完成全部規劃。
千年古村高碑店燈會今明連鬧兩場
看表演、賞花燈、送福納祥、猜燈謎、鬧元宵……昨晚,有著千年歷史的朝陽區高碑店元宵燈會正式開場,漕運文化廣場點起花燈,整個廣場裝扮的流光溢彩。此次燈會將持續到3月2日(正月十五)。
昨晚的燈會在百人腰鼓表演的鑼鼓聲中拉開帷幕,喜慶的節日氣息撲面而來,讓人流連忘返。此次燈會以「廉政、吉祥、傳承古村文化」為主題,高碑店西社區、高碑店東社區、文化園社區、古街社區的居民能人、企業巧手,充分發揮想像,利用小木條、鐵絲、皺紋紙等其貌不揚的小工具親手製作了千餘盞花燈。花燈造型各異,有寓意和平的紫荊花、熊貓花燈;旺財、平安的福狗花燈;冬奧會的五環會標花燈;梅蘭竹菊、荷花等寓意清正廉明的花燈;象徵著古村文化的石榴、小金魚、黃牛花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盞孔雀開屏的花燈,據花燈的製作者高西社區張萬強介紹,該花燈寬約3米,寓意國家強大,民生改善,一片欣欣向榮,百姓安居樂業。
活動現場還設置了300餘條燈謎,謎面有「一再替人發言」、「心無雜念長壽道」、「秦得天下而民皆從」 等,謎底涉及到十九大、黨風廉政、詩詞歌賦,引得遊人爭相參與。
由高碑店村農民書畫院的書法家們現場寫福、送對聯的活動也吸引了眾多遊人圍觀,書法家們揮毫潑墨,一行行俊逸的書法,一句句象徵著「福壽綿延、人旺家旺財運旺、平安喜樂」的祝福,為遊人送上了狗年的美好祝願。一幅幅喜慶的對聯和福、壽字讓遊人欣喜不已,墨跡未乾就迫不及待地拿回了家。
活動現場人們興致最高的當數搖元宵了,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有團圓美滿之意,人們紛紛挽起袖子,現場體驗元宵製作過程——搖元宵,親身體驗傳統美食的製作過程,感受舌尖上的美味。
正月十四、十五,市民可以盡情地徜徉在五光十色、色彩斑斕的燈海中,好好地過一個古風古韻的元宵節。 J170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張楠 左穎 胡鐵湘 程功 攝
編輯 TF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