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宅坑水庫三面環山,一面為堤壩。
塔頭水庫具有防洪等功能。
市民環繞埭遼水庫漫步。
臺海網7月29日訊 據海西晨報報導 如果說江河湖海自帶「霸氣」,那麼散落在城市或周邊的水庫,氣質上便精緻了不少。習慣了海風吹拂的廈門人是否知道,單單島內就藏著一二十個淡水水庫。它們或袖珍親和,或大氣磅礴。今天,晨報記者帶您一起走近廈門島內不為人知的水庫。
鮮為人知的袖珍水庫
水庫,是指人造的湖泊,而規模較小的則稱為水塘、塘壩和蓄水池。一般的形成方法是在河流的中上遊建造堤壩,河水把河谷淹沒後便形成水庫。
上李水庫、東坪山水庫、湖邊水庫、廈大情人谷……說到廈門島內的水庫,這幾個可謂聲名在外。事實上,記者調查走訪發現,島內還藏著不少袖珍水庫。
如同鏡面般的一塊小水域,被一條窄窄的水道一分為二。沒錯,這裡是位於思明區濱海街道黃厝社區的塔頭水庫。「庫裡的水來自天上雨和地下水。」附近一位六旬老者告訴記者,他的長輩曾介紹說,大約在500年前,塔頭水庫的地下還有溫泉呢!
資料顯示,塔頭水庫主河道為溪墘溪,長度1.03公裡,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為0.42平方公裡,是一座小型水庫,具有防洪等功能,於1966年11月竣工。
鬼仔坑水庫似乎只存在於資料中。記者按照百度地圖尋找時,發現它竟然藏身於國家會計學院內。「我們學校內確實有這座水庫。」門衛室保安告訴記者。但因為當前處於疫情防控時期,校方婉拒了記者入內探訪的採訪請求。這座水庫甚至神秘到網絡上都幾乎沒有相關文字介紹,記者從一張實景圖上看到,它以「Y」字形存在於房屋和綠化帶之間。
一路向西,記者來到位於曾厝垵廈大學生公寓後面的東宅坑水庫。這一水庫位於東宅山和後厝山之間,記者在現場探尋時發現,從堤壩石頭的顏色色差可以分辨出這裡曾經水位較高。只見水庫三面環山,一面為堤壩。記者採訪時,堤壩旁的簡易房屋內傳來犬吠,寧靜的水庫邊,甚至可以聽到蜜蜂飛過時翅膀發出的摩擦聲。附近村民告訴記者,這個水庫的水來自東宅山,由於地勢低洼,雨水匯集加上山泉水,才有了如今的模樣。資料顯示,東宅坑水庫主河道全長1.48公裡,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0.5平方公裡,於1977年10月竣工完成。
此外,萬石巖水庫、西宅水庫、勝利水庫、茂後水庫等袖珍水庫散落在島內各地。
風景秀美的知名「寶地」
如果說前文所述的袖珍水庫並未被多數人所熟知,那麼東山水庫、東坪山水庫、上李水庫等這樣較為知名的水庫則一直滋潤著市民的閒暇時光。
上李水庫不僅是廈門島內最古老的水庫之一,還是廈門島內海拔最高的水庫。如今的上李水庫,除了常規功能外,更多的是成了觀光景點。這個水庫的「身份證」透露了一些故事:經廈門市自來水公司的倡議,1925年,水庫建築工程在上海招標,由德國西門子公司以92萬元中標承建。
吹著涼風,滿眼綠色。喜愛鍛鍊的市民朋友,一定對東坪山水庫十分熟悉。東坪山水庫的樞紐工程於1978年2月竣工完成,水庫控制流域面積0.55平方公裡,主河道全長0.28公裡。水庫原設計以灌溉供水為主,兼顧防洪及多種經營等綜合利用的小型水庫。隨著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現在該水庫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一大好去處。
而跟東坪山水庫只有一字之差的東山水庫,位於東坪山公園西北側,雲頂山旁,水庫壩高21.96米,流域內大部分為生態坡地,水土保持較好,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兼有旅遊開發功能的重要小型水庫。目前,東山水庫和植物園內的萬石巖水庫功能相似,以綠化、灌溉為主。
我們將目光轉向湖裡區。當地人稱周邊高而中間平坦的地方為「湖」,位於仙嶽路的湖邊水庫因而得名。湖邊社東有地叫湖仔尾,舊有湖仔尾宮,也足可佐證。據介紹,湖邊水庫大壩未建設前,行走在江頭到五通公路的車輛到了金山和橋頭之間,坡陡路窄,險象環生。水庫於1960年春天建成,如今旁邊的高端樓盤眾多,見證著城市的日新月異。
在湖裡區圍頭站旁,順著一道水庫護欄前行,便能看到埭遼水庫,有四個噴泉裝置正在作業。水庫管理者告訴記者,噴泉裝置並非為了美觀,而是為了給水庫的魚兒等增加氧氣,同時讓水體不惡化變臭。在埭遼水庫改造告示板上記者看到,水庫整治工程於2014年10月8日完工,水域面積12.4萬平方米,綠化面積2.4萬平方米。水庫周邊還完善了健康步道,成了現在的逮遼公園。
此外,廣為人知的南湖公園、松柏公園、江頭公園的湖水皆與篔簹湖相通,至今仍與海水交換,並非淡水湖。
廈門島內外水庫近百個
關於這些散落在島內的水庫,廈門市水利局相關人員告訴記者,它們的功能各有不同,目前廈門島內的水庫規模都較小,水位較低,防汛方面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記者近日從廈門市防汛抗旱指揮部了解到,廈門全市共有市管水庫87個,其中位於島內思明和湖裡兩區的水庫有5個。記者同時了解到,思明轄區有街道作為管理單位的水庫4個,分別是塔頭水庫、東宅坑水庫、東山水庫、東坪山水庫。湖裡則有街道作為管理單位的埭遼水庫等。( 記者謝禎實習生李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