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佛法中「如如不動」的境界

2021-01-07 百家號

《如如不動金剛定,境界裡頭煉心性》

動靜之間包含著因果的幾微之蘊,修道有時候就是需要無色無臭地去安守的。

《金剛經》裡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淨慧老和尚開示說:「如果用《大乘起信論》的思想來解釋「如如」兩個字,第一個「如」是不空如來藏,第二個「如」是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要通過修行,積累功德,發揮作用;空如來藏是本自具足的。可以說空如來藏是體,不空如來藏是用。第一個「如」是指怎麼樣通過修行達到與真理保持一致,古人是說「與理冥符」,不走樣,用現代語言來說叫保持一致。如如兩個字我們經常用,這兩個字很講究,這兩個字是中國古代的翻譯家所創造的相當深奧的哲學概念,用以描述相當深奧的修行體驗,指示非常深奧、無法描述的境界和受用。我們每個修行人、學佛人,千萬不易輕易說這兩個字,也不要輕易地放過這兩個字。怎麼才是不輕易放過這兩個字呢?就是看我們每時每刻能不能做到如如?我們的一切言行能不能夠與真理冥符。」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動靜不離本體;如如不動,處處不住相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處處無所執著而生其心。心與本體融合,唯在一心。「置心一處,無事不辦。」無邊本體就在一,一念一塵皆含本體。安住於本體,所有的狀態、所有的靜態與動態層面都融攝在無為的空性之中。

通過持戒, 儘量保持最精華的能量不走錯方向。能量是做事情的力量,當能量從心靈的本體明覺中自由爆發的時候,一切就得到圓滿的解決。

老子《道德經》裡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心不迷於萬相,而能得一之道。不取於相,萬境如如。

《碧巖錄》裡百丈禪師說「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身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從一個微小肉體到精神化身的無數顯現,從無數的精神探索到本體的蘊藏,都可以在一念之間顯現圓滿,當下超越二元,超越時間和空間。念念要保持明覺。

融攝一切,如海安住。在本體的層面保持明覺,一切都是一,來自一個本體,一切都是本性的顯現。安住本性,一切都是本體的顯現。動也本性,靜也本性,生也本性,死也本性。明覺——在當下的一念,一念融攝無限。

相關焦點

  • 《金剛經》講「如如不動」,什麼是如如不動?
    別急,你還沒看全,你沒看到還有「如如不動」這四個字嗎?「如如不動」你能做到嗎?什麼是「如如不動」?俺不懂,反正不是「不動」,不動就是死人,所以是佛說「如如不動」,俺不懂沒關係,好像有一個大人物懂,不僅懂,據說還能做到「如如不動」,大家趕緊向他學習學習,看看什麼是「如如不動」,他是怎樣做到「如如不動」的。
  • 如如不動
    古德說,說似一物即不中。這描述了那個「如如不動」本體的實際情況。的確是,那個無名的——如這如那,如盡一切,而不變動!那個如如不動的,不可以以語言說,不可以以意識思。雖如此,但並不妨礙以種種譬喻喻說它。因為它一會如這,一會如那,總是要如個什麼,所以叫「如如」;但不管它如什麼,它的本體不變,所以曰「不動」。因此,對這個不變的存在的描述為「如如不動」,非常形象準確。這個如這如那,如盡所如的本體,又稱真如,又稱法身,又稱如來,有無數無量的名字。
  • 無論順境或逆境,都是修行的方便,心性如如不動,才能契悟本心
    譬如,有人對佛教所講的空性有誤解,認為什麼都不要就是空,這實在是毫釐有差,天地懸隔!佛法所講的空:聲聞、緣覺是分析四大假合,契入偏空涅槃;「信心銘」中所講的空,是空當中具足妙有,空有不二,這兩者對空性契入的境界,就是毫釐有差。平常心,就是當下的這念心;師父說法、大眾聽法這念心,契悟了平常心就是道。「中庸」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 如果能接受責罵等等,這念心如如不動都在禪定中,就有無量的功德
    乃至於覺得未受三皈五戒之前,本來沒有什麼事,受了三皈五戒之後,親戚朋友反而批評、遠離,認為是」迷信「、走火入魔……自己的心亂掉了、信心退失了,認為還不如做壞事好。這念心一亂,就失去了正念。由於他人的擾亂,自己作不了主,迷失了方向,做事也迷糊了。遇到這種境界,怎麼辦呢?
  • 悟了這念心,空不會妨礙有,心中有取有舍,沒有辦法成就如如不動
    悟到自性,見事說事、見理說理;與研究、歸納出來的道理是不一樣的。「信心銘」上說這念心「圓同太虛」:第一,虛空沒有邊際,這念心無始無終,也沒有邊際。第二,虛空沒有障礙;不僅沒有障礙,而且虛空中包羅萬象,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統統都在虛空當中,因為空不礙有。我們悟了這念心,也是如此,空不礙有。
  • 佛法會改變命運,一點都不迷信!
    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人們不了解佛法,不研究佛法就輕易下結論。另一個是有些信佛學佛人的行為不如法,確實是搞迷信。但這完全是個人的問題,不是佛法的問題。所以,不能以人的行為來衡量佛法、判斷佛法,佛法與人是兩回事。有的人學佛修行非常如法,把佛法融入到相續中,把修行運用到生活中。這種人可以代表佛法,我們可以用他們來衡量佛法。然而很多人學佛修行不如法,佛法和相續脫節了,修行和生活脫離了。有的人只信佛、不學佛,把佛當成神去求,去拜。
  • 佛法:一句名言背後的境界,被日本宮本武藏和中國禪宗推崇備至
    尤其是其中的一句「佛擋殺佛,魔擋殺魔」,更是讓我覺得霸氣無比,雖然當時的我,並不知道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只是單純的覺得這一句話代表著可以與天地爭鋒的精神與境界,所以格外覺得讓人提氣。那麼為什麼禪宗的前輩大德們為什麼要用佛來佛斬這句話來形容自己宗門所修的佛法境界呢?難道是對自己所信仰的佛祖還有什麼不滿,以至於有什麼仇什麼怨以至於要用如此殺氣騰騰的字眼呢?
  • 在各種對境情況下都能安住在阿彌陀佛這一聲佛號中如如不動
    那麼我們反過來,「反思惟」具足是什麼呢?當你面對任何對境的時候,比如說你情緒上來了,你能自然而然地把情緒壓下去,不理它,只管念。比如其他的等等,我剛才講的情緒的問題、體力的問題、昏沉的問題、環境的問題、他人對你的看法、他人氣場的問題、苦痛的問題,等等,經過反過來的。
  • 情的最高境界即是佛法的最高境界
    情中自有禪,情的最高境界即是佛法的最高境界。不管外界多麼紛繁嘈雜,心內始終平靜如砥,愛情始終明澈 出自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情詩。如此美妙的文字在耳邊婉轉的聲音中流淌。想那時,他在布達拉宮空蕩的寢宮裡,背對著陽光,寫下它們時,是何等憂傷和無奈,兩全終是奢望。被稱為活佛的,也不過是個人。
  • 不能通達』三量』境界,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就無從分別了
    「觸境冥宗」,碰到外面的境界,冥,就是能清清淨淨,了無所了,這是佛法心宗的宗旨。文字看得非常清楚,一講修養,真的境界事相來了,做不到。平常打起坐來,參禪啊!自覺得蠻清淨的,而且自覺修養很高,八風吹不動;外面一點不如意的事情,卻火冒三丈。所以要「觸境冥宗」,佛法並非光閉眼打坐,圖自己的清淨;要在利人利事中,觸景能夠冥宗,完全到了心而無心,念而無念。
  • 燃燈敬佛 佛法如明燈:元宵節與佛教淵源深厚
    元宵節也稱為燈節,因為燈火是表明佛法猶如明燈,能照破世界之冥暗;燈也是供佛的六具之一,以燈喻佛智,能破愚痴暗障。元宵節燈燈相傳利益眾生傳燈的意義《般若經》中說:「諸佛弟子凡有所說,一切皆承佛威神力,與諸法性常不相違。依所說法,精勤修學,證法實性,故佛所言如燈傳照。」
  • 【末法辨證】密宗雙修法於佛法修為境界之誤
    關注關注關注關注關注關注關注就能成為股東!【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分享本頁,分享就能獲得股份!另外,色慾種子又是如何形成我們習性,影響我們人生的?為什麼說愚痴是貪、嗔的根本所在,無明是愚痴的根本所在,無明之愚痴是生命輪迴的源頭所在?……對於以上核心問題,密宗法門至今未見明顯破參處。
  • 佛法中的慈航是什麼意思?
    佛法中的慈航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有許多的人尚處在一個粗知大概的階段,也有許多剛剛入門學修佛法的人一知半解,為了能更好的深入理解,今天試著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歡迎大家指正。慈航,首先要知道慈的字意是什麼,在佛法中,有「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之說,是為四種廣大的利他之心,認為可以令世間眾生獲得離苦得樂的成果,而其中的慈就是能與眾生安樂的友愛之心。
  • 眾生亦如是,如來亦如是,往來坐臥四威儀,常住寂滅
    明太祖篤行佛教的因果學說,他喜歡探討佛教的義理,經常與士大夫一起探討佛法。雲隨著風而動,水向低洼處流淌,這些與遊方僧人如此的相像。詩人也在字裡行間,透露出對雲水僧為了求取佛法,而不為辛勞輾轉奔波四方的行為,發出了由衷的讚美。
  • 029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彼岸」普遍被視為佛國淨土的象徵,是一個可以和諸佛菩薩一起共同生活、共同修習佛法的地方。後來,因為淨土宗的提倡,很多人都以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做為學佛的目標。但是求生西方、彼岸淨土這個議題,到了惠能的手上,有了不同的體驗和詮釋。惠能提出一個疑問: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惠能告訴我們,西方在眼前,此岸就是彼岸。
  • 如石法師:人間佛教是否已偏離佛法修行的根本目的?
    例如孔子下學人事而上達了天理,天理的境界究竟如何,夫子「罕言」。但就《論語》本身的內容來看,孔子不但沒有成佛,而且連解脫都談不上。阿羅漢雖然超越了人天,達成了解脫,但仍未成佛。所以,成人只是成佛的基礎或必要條件而已。 「人間佛教」的倡導者,經常引用《中論·觀四諦品》:「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和《壇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說法來成立他們的主張。
  • 《金剛經》十句名言,感悟佛法智慧
    如果一個人沒有從基礎學起,直接去研究《金剛經》,就好比小學中學都沒讀過,卻直接上大學,不但很難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還會增長浮華和傲慢,陷於空談。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佛經中常講八萬四千法門,這不是具體數字,只是形容法門之多。法門為什麼沒有高下?
  • 佛家中因果、六道、境界、佛法、僧人和業的詮釋,學佛從這些開始
    今天就為大家科普佛家中的因果、六道、境界、佛法、僧人、業的詮釋,學佛從這些開始:因果因果指原因與結果。佛教認為一切法皆是依因果而生成、消失。因是能生,果是所生,有因有果,有果必有因。由因生果,因果歷然,十界迷悟,不外是因果關係。
  • 什麼是佛法和佛?怎樣才是悟道和道?
    易經是不可思易的經其實佛法的最高境界無法形容,就是拈花一笑也不足為道,佛法無法言說,也沒有什麼高低之分,真是妙哉,奇哉!眾生法都是佛法,而佛法是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和不出不入間法的總稱,這就是佛法。(不出不入理解為不在世間也不在出世間)那麼什麼是佛呢?這個問題非常簡單,我們的祖先們早已經給我們答案了。比如禪宗的六祖慧能云:自性覺時,眾生即是佛,自性迷時佛就是眾生。
  • 如幻人生,本無風雨也無晴
    如果你不能體悟佛法所說的圓滿、圓融、圓頓之圓說,以及如幻二字真義,你將會困死在這些問題中,今天小編就以粗陋的認識和大家聊聊這些,還望大家能予指正:一、悟圓之性才能解如來之義。圓滿乃指無漏遍滿,有漏則不能顯現為圓,盡虛空遍法界為之滿。如氣球有漏,任你如何努力也難使其呈現飽滿圓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