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如不動金剛定,境界裡頭煉心性》
動靜之間包含著因果的幾微之蘊,修道有時候就是需要無色無臭地去安守的。
《金剛經》裡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淨慧老和尚開示說:「如果用《大乘起信論》的思想來解釋「如如」兩個字,第一個「如」是不空如來藏,第二個「如」是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要通過修行,積累功德,發揮作用;空如來藏是本自具足的。可以說空如來藏是體,不空如來藏是用。第一個「如」是指怎麼樣通過修行達到與真理保持一致,古人是說「與理冥符」,不走樣,用現代語言來說叫保持一致。如如兩個字我們經常用,這兩個字很講究,這兩個字是中國古代的翻譯家所創造的相當深奧的哲學概念,用以描述相當深奧的修行體驗,指示非常深奧、無法描述的境界和受用。我們每個修行人、學佛人,千萬不易輕易說這兩個字,也不要輕易地放過這兩個字。怎麼才是不輕易放過這兩個字呢?就是看我們每時每刻能不能做到如如?我們的一切言行能不能夠與真理冥符。」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動靜不離本體;如如不動,處處不住相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處處無所執著而生其心。心與本體融合,唯在一心。「置心一處,無事不辦。」無邊本體就在一,一念一塵皆含本體。安住於本體,所有的狀態、所有的靜態與動態層面都融攝在無為的空性之中。
通過持戒, 儘量保持最精華的能量不走錯方向。能量是做事情的力量,當能量從心靈的本體明覺中自由爆發的時候,一切就得到圓滿的解決。
老子《道德經》裡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心不迷於萬相,而能得一之道。不取於相,萬境如如。
《碧巖錄》裡百丈禪師說「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身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從一個微小肉體到精神化身的無數顯現,從無數的精神探索到本體的蘊藏,都可以在一念之間顯現圓滿,當下超越二元,超越時間和空間。念念要保持明覺。
融攝一切,如海安住。在本體的層面保持明覺,一切都是一,來自一個本體,一切都是本性的顯現。安住本性,一切都是本體的顯現。動也本性,靜也本性,生也本性,死也本性。明覺——在當下的一念,一念融攝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