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境外媒體近日傳言說,臺灣當局計劃撤走駐守在馬祖列島東端重鎮——東引島上的部隊,作為進一步緩和臺海兩岸關係的籌碼。臺灣「軍聞社」援引「國防部」消息,對此予以否認。
客觀而言,東引島確實是臺軍比較看重的前沿據點,但其具體駐軍情況因為信息管制而不為外界熟知。直到不久前,部分港臺媒體獲準登島參觀,才有限地曝光了東引島的防務現狀及臺軍「東引指揮部」鮮為人知的歷史。
最早由中情局扶植
「東引指揮部」的前身,是國民黨政權逃往臺灣後創建的「反共救國軍指揮部」,該武裝特務組織最早由美國中情局下屬的「西方公司」提供訓練和武器。
20世紀50年代,以東引島為大本營的「反共救國軍」屢次襲擾大陸東南沿海,相繼參加了松門島、南日島、一江山島等役,多以失敗告終。1955年12月,臺灣軍方讓「反共救國軍」常駐東引島擔任守備任務,後於1960年9月23日將其改編為「陸軍反共救國軍」,並在島上設立指揮部,隸屬「陸軍總部」管轄。該部在1960年兵力高峰時有3萬之眾。
在大陸經濟困難時期,國民黨當局指使這支部隊加強破壞活動,結果依然是損兵折將。1998年,「反共救國軍指揮部」終被裁撤,改番號為第195步兵旅。2006年11月,第195旅又被改編成今天的「東引指揮部」。
號稱陸海空戰力齊備
東引島原由「馬祖防衛指揮部」管轄,但在臺軍實施「精實案」整編後,馬祖本島的地位下降,東引島的地位反而提高。這主要是因為馬祖離大陸太近,而東引島距福建海岸約60公裡,解放軍的炮火打不到,且該島本身為山嶽地形,海岸多系絕壁,難以實施兩棲登陸。
「東引指揮部」是臺軍在島上的作戰中樞,所轄兵力包括兩個步兵營、一個混成炮兵營。儘管絕對數量有限,但其中不少是具備多種作戰能力的精銳,如特戰搜索連、防空連和戰鬥工兵連等,配備了輕型裝甲車和反坦克飛彈,合成作戰能力不容小看。
香港《軍事家》雜誌報導,東引島上的駐軍還包括臺灣海軍的「海蛟」中隊(裝備「海鷗」級飛彈艇)和「海蜂」中隊(裝備「雄風」-2反艦飛彈)、臺灣空軍的「天弓」-2防空飛彈連、大功率搜索雷達及武器修理廠等。用臺軍的話說,東引島是「陸海空齊備、戰力超強的前線據點,可有效控制方圓200公裡的海空」。
守軍自嘲像「老鼠般」過活
據參觀東引島的港臺記者描述,初上島時,雖見到大量工事和兵營,但露面的臺軍官兵和武器卻不多,直到參觀了幾處陣地後,這些記者才恍然大悟。原來,東引島上的臺軍人員和裝備幾乎都實現了「地下化」——為抵擋海空火力打擊,守軍開挖了大量永備坑道,並與島上的天然巖洞、石縫等相連,形成迷宮般的地下防禦網絡。這些坑道中,藏著火炮、機槍、裝甲車、飛彈、倉庫甚至野戰醫院。
香港《亞太防務》雜誌則披露,在一處名為「勝利據點」的地下坑道內,記者發現了127毫米岸炮、20毫米高炮及操縱這些武器的官兵。該坑道面向福建一側,且經過精心偽裝,從外面看不出絲毫痕跡。萬一有戰事,臺軍會把火炮從坑道裡推到預設陣地上,號稱在兩分鐘內就能將炮彈打向閩江口方向。不過,守軍日常生活全部在坑道內進行,每天只有很短的時間到地面上曬太陽,這讓他們自嘲是「活在地下的老鼠」。
根據臺軍透露的整編計劃,東引的守備兵力今後不會大減,反倒會增加一些具有「遠程反制」特性的武器,如「雄風」-2E巡航飛彈和「雷霆」-2000火箭炮等。島內軍事觀察員張明德認為,從兵力配屬角度考慮,東引島的主要作用體現在「充當本島防衛作戰前哨」,並適度提供戰略預警,「……東引等外島配置的遠程反艦及防空飛彈能給臺灣北部提供屏蔽,更能協助截斷解放軍東海、南海兩大艦隊的聯繫,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青年參考)
責任編輯: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