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讓人不忍目睹的是景點的招牌上,錯字隨處可見,「嘉慶年間」寫成「嘉靖年間」,相差好幾百年,不知誤傷了多少遊客。太白樓的展示廳裡竟然出現李白在銅陵五松山下「三謝不能餐」的塑像。太白樓是馬鞍山的,竟然給銅陵做起了廣告,不知他們可交廣告費。
不可否認,曾經在這裡工作過的有一批有文化,熱愛採石的領導,他們不斷地聽取文化人的建議,不斷地為採石錦上添花。可後來卻是一批不懂文化又不熱愛文化的頭頭腦腦,從不聽取專家的意見,想到哪幹到那,直到把採石的裡裡外外折騰得不像樣子為止。他們走了,卻讓採石在這裡流血,呻吟。
從馬鞍山走出去的孫君先生,是全國著名的新農村設計者。他來到老家採石,傷心到極點。回到北京,一想到採石,常常從夢中驚醒,他在筆記中寫道:「採石,有我少年的記憶,唐賢街、鎖溪橋、太白樓……古鎮一直伴隨著我長大,看到她今天的悲慘,讓我吃不下,睡不安。是誰,把我的古鎮折了,是眼瞎了嗎!」他指名道姓地質問那些破壞採石歷史罪人,狠不得咬他一口才解恨。
有關部門曾經在全國邀請了無數家設計者來這裡設計,他們以大家自居,很少聽好本地專家的意見。我曾旁聽過一位設計者的介紹,讓我一頭霧水,他仿佛是從外星來的,設計的方案牛頭不對馬嘴,雖然最後被否決,但上百萬的設計費卻進了腰包。
可就在這個時候,一些媒體竟然閉起眼睛胡吹一氣,看看2013年6月21日《中安在線》的報導吧:
「……改造完成後的採石古鎮,將充分體現唐文化和古戰場的特色,呈現出「翠螺出大江」的自然風光和「船從家門過」的水鄉情趣,並形成「有玩、有吃、有住、有樂」的觀光休閒一條龍服務,每年可新增遊客100萬至150萬人,預計創造旅遊收入約5億元、稅收約0.5億元,可解決0.8萬至1萬人就業。」
這不不夠,三年後的2016年2月26日,「皖南在線」再次吹牛云:
「採石古鎮一期項目為仿古建築群,除有31 棟樓宇外,還有一座地下車庫。這項工程建成後,不僅是一個可與西遞宏村古建築相媲美的景觀,而且還將引進全國著名的數十家餐飲公司和旅行社,全方位地為前來遊覽的遊客提供高品質的服務的5A級景區……」
從吹年到現在又是六、七年了,那些令人嚮往的海市蜃樓呢?吹牛者也許把他吹的話早已忘光了,可那些信誓旦旦的藍圖繪製者呢?還有什麼理由能面對群眾的指責!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因為行政區的不斷變更造成的,一會屬於雨山區,一會又屬於濱江新區,最後又回到雨山區;也許有人會說,是經費不足造成的,是多頭管理造成的;也許有人會說,是領導頻繁調動造成的。這些年,決定這座城市命運的領導換得頻繁,有的呆上幾年就走,人家自己的事都忙不過來,怎麼可能把採石焐在自己的胸口當寶貝呢。可我想說,千條理,萬條由,都不是理由。這畢竟是執政黨的天下,是人民的政府,把人民所關心的事沒做好,對得起人民嗎!
採石是這座城市的臉面,本來是一張漂亮的臉,擦洗了十多年都沒擦洗乾淨,能怪老百姓生氣嗎!難怪有人無限傷感地說,採石如果在江蘇、浙江,恐怕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孫君先生在他的文章裡仰天長嘆:「吹牛不交稅,千年古鎮一夢空」。他還感慨地大呼:「歷史將會記錄著這場浩劫,並以野蠻戰勝文明而終結。」
「誰策劃設計的呢?誰摧毀千年古鎮?據說是由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築設計院設計,因理念不同退出。最後有深圳大學建築設計院進行規劃設計。馬鞍山人未必知道,採石人肯定不知,而我心裡也永運抹不掉這個毀掉千年古鎮的設計院。這場劫難對江東父老、對九泉之下的詩聖來說可謂是欲哭無淚喲。」
一位曾經參加採石設計的先生給馬鞍山的朋友發了條微信,說他們在進行採石設計同時,還在為浙江、皖南等多處古鎮進行設計,人家早就完成了,而且接待了無數遊客,往口袋裡裝了幾個億了,而馬鞍山卻在原地踏步。他們回憶當年在審定設計方案時,說「馬鞍山人真呆,審查方案時請的都是外地的所謂專家,每人一個信封,一個信封裡1000元,本地來的大多是行政官員,沒有當地的文化人。你想,外地人對採石不了解,只住了幾天,能知道什麼呢,也只能是照葫蘆畫瓢,目的是方案通能得過,設計費到手就行了。」
這篇文章出籠前,孫君曾直接打電話給那幾家設計者,質問他們,他們推託說是領導的意志,但不知是走馬燈裡的哪位領導,事到如今,一個責任人也找不到,這實在悲哀的事。
一位旅遊者在看到採石老街的現狀,以李白的口氣寫了一首打油詩:
不得好死龜子孫
死了也要把你蒸,
天下哪兒都不弄,
偏動老子採石鎮!
嗚呼,我的採石,不知你何時才能放射出奪目的光彩!
(補記:文章曾請幾位文化專家審讀,一致贊成,還有表示要籤上自己的名字。都說,在我們聽慣了甜言蜜語後,聽聽不同的聲音,會有好處的。好在鶯飛草長的春天來了,外面陽光燦爛,那個陰暗潮溼的年代了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下期請看《馬鞍山,你真的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