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寶寶六個月後容易生病?牢記這幾點,孩子身體越來越好

2020-12-13 騰訊網

最近,經常有新手媽媽問:為什麼新生兒幾乎從未在六個月前生病,但六個月後,幾乎每個月寶寶都要去醫院檢查看病?有沒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能夠提高寶寶的免疫力?相信這是很多家長遇到的常見問題。為此,兒科醫生介紹,寶寶六個月後,體質可以從5個方面增加。

寶寶到了六個月後,容易生病,和以下3個因素有很大的關係。

自帶抗體逐漸減少

我們知道,新生兒出生時,是帶著母體的抗體來到這個世界的,這些抗體能幫助寶寶抵抗細菌,讓寶寶少生病。但當寶寶6個月後,隨著成長需要開始建立自己的免疫系統,這些抗體就會逐漸減少。在寶寶免疫系統還沒有完善之前,細菌、病菌就會趁虛而入,使寶寶容易感染而生病。

活動範圍廣了

寶寶6個月前,大多數還沒有學會獨自坐立,大部分時間是在家人的懷抱中度過。但隨著寶寶的身體發育逐漸成熟,掌握的技能越來越多,大運動和精細動作越來越靈活。寶寶的活動範圍便日漸擴大,就很容易沾上各種細菌,同時寶寶也進入長牙期,喜歡通過咬一些東西、吸吮自己的手腳,去緩解牙齦的不適感,因此,細菌就很容易進入寶寶體內而引發感染生病。

添加輔食方法錯誤

寶寶到了6個月後,大多數寶寶便開始添加輔食。但很多新手媽媽由於缺乏經驗,添加的方法不對或添加的輔食並沒有滿足寶寶對營養的需求,而導致寶寶的腸胃不適。寶寶的腸胃不適,不能有效地吸收營養,寶寶的免疫力就會降低,也容易生病。

嬰幼兒容易生病,跟胖瘦有關係嗎?

很多寶媽認為,身材比較瘦小的寶寶,體質不好,容易生病。其實,寶寶身體好不好,不能單看胖瘦,還要看對疾病的抵禦能力強不強;寶寶的抗病能力也不是體現在生病多少上,而是體現在生病後恢復的速度上。

也就是說,胖寶寶不一定比瘦寶寶身體好,一年生3次病的寶寶不一定比一年生6次病的寶寶免疫力強。生病後能很快恢復,才說明寶寶先天及後天的免疫功能都很好。

如何幫助寶寶增強抵抗力呢?

幫助寶寶增加抵抗力,爸媽要從各個方面入手,如,營養、睡眠、運動、排便,疫苗等。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怎麼做?

1.給寶寶全面、均衡的營養

父母要給寶寶全面、均衡的營養,營養素缺乏是導致寶寶免疫力不足的重要原因。那怎麼才能讓他得到充足的營養呢?沒有一種食物能夠具備所有的營養素,因此,食物的多樣化,實際是保證嬰幼兒獲得全面營養的基礎。只有在食物多樣化的基礎上才能保證營養的全面、均衡,所以要鼓勵寶寶吃各種各樣的食物。

爸爸媽媽可以這樣安排:

父母要在適當的時間,給寶寶添加輔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添加輔食的時間為出生後6個月開始,最早不能早於4個月齡,最遲不宜遲於8個月齡。4~6個月首先引入含強化鐵的穀物(米粉),然後餵菜泥、果泥。7~9個月可以逐漸加入蛋黃、魚泥、肉泥和肝泥等。10~12個月可以添加稠粥、麵條,麵包、動物肝臟、動物血、黃豆製品等。

溫馨提示:為了保證主要營養素和高能量密度,7~12個月齡嬰兒每天仍維持奶量600~800毫升,攝入其他食物量有較大個體差異,以不影響奶量的攝入為標準。

2.保證便便通暢

俗話說,有進有出,身體好!細心的父母都會發現,如果寶寶的便便正常的時候,寶寶很少哭鬧,而且長得比較快。這是因為寶寶的便便通暢,能夠及時排出體內的毒素,不存留「垃圾」,並保持腸道內的菌群正常,這些都有益於寶寶的免疫系統正常工作。因此,爸媽培養寶寶良好的排便習慣也很重要。

3.保證寶寶有充足的睡眠

睡得好,長得快,身體壯!父母保證寶寶每天有充足的睡眠,因為充足的睡眠會讓寶寶情緒愉快,生物鐘運行正常,身體處於良好的狀態中,胃腸道等身體組織功能良好,寶寶吃得香,大便通暢,精神好,才能更健康地成長。

4.讓寶寶動起來

要想寶寶身體好,父母一定要讓寶寶「動」起來。在天氣好的情況,常常帶寶寶到戶外活動,奔跑、跳躍、自由玩耍等,可以促進寶寶的新陳代謝、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同時,因為運動,寶寶的食慾增強,更有利於保證飲食和營養。另外,在戶外活動,接受適當的冷熱刺激,可以提高寶寶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力以及對病原菌的抵抗力。但爸媽需要注意,帶寶寶到戶外活動時,一定要注意周圍的環境,最好選擇去空氣清新、環境宜人,人群少的地方。

5.按時接種疫苗

寶寶出生後,就要接種各種疫苗,能增強抵抗力。按時帶寶寶去接種疫苗,保護寶寶免受嚴重疾病的侵犯,是提高寶寶免疫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每個寶寶具體接種的內容和時間,父母最好提前做好計劃表,嚴格按照要求及時進行疫苗接種,為寶寶的身體健康盡職盡責、保駕護航。

寶寶的健康成長,需要家人的細心呵護。增強寶寶抵抗力是個任重而道遠的任務,需要父母和寶寶一起努力!爸媽牢記文中的這幾點,孩子身體越來越好!

相關焦點

  • 寶寶脾胃虛弱常生病,身體出現4個症狀,說明寶寶脾胃受損了
    很多孩子總是三天兩頭生病,父母照顧起來覺得非常吃力,家裡的老人常常跟他們說,挺一下,等到孩子長到6歲就好了。為什麼家裡的老人會這樣子說呢?這是因為6歲之前的孩子,身體機能發育還不成熟,特別是脾胃這塊,是特別脆弱的,如果家長的餵養方式不合理或者營養不均衡,就很容易導致孩子出現積食、消化不良、脾胃虛弱的問題。有很多家長只覺得孩子體質弱,總是生病,卻不知道這是因為孩子的脾胃受損導致的,一起來看看孩子脾胃受損的症狀有什麼吧!
  • 女人生病,好多是氣出來的,學會解氣招,排解鬱氣,身體越來越好
    女人本弱,但又不得不承擔家裡外面的各種,事業不能扔,家庭要照顧,子女要教育,有些時候,事情不如意,生氣,會導致身體吃不消,一系列疾病的爆發,因此女人患乳腺類疾病的越來越多了,其實不僅僅乳腺類疾病,女人長期生氣,還容易引起身體的其他病變!女人生病,好多是氣出來的,學會解氣招,排解鬱氣,身體越來越好!
  • 新生兒容易生病不能抱出門?其實寶寶的抵抗力,比你想像中的要強
    文 | 兩口育兒(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老一輩的觀念裡,「剛出生的孩子沒有滿月是不能出門的,否則就會衝撞髒東西。」新手爸媽們雖然不會盲目相信後半句的迷信說法,但也普遍認為孩子沒滿月免疫力差,帶出去容易生病。
  • 寶寶六個月前「育兒黑名單」出爐,米糊糖水皆上榜,不利孩子發育
    寶寶六個月前「育兒黑名單」出爐,米糊糖水皆上榜,不利孩子發育給剛出生的新生兒喝糖水有些老人家說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媽媽是沒奶的,不要餓著孩子了,給孩子餵點葡萄糖水吧!第一口喝母乳可以預防孩子過敏,讓孩子腸道菌群更加平衡,第一口喝母乳促進母乳的分泌,之後寶寶可以順利地喝上母乳。母乳餵養的寶寶因為腸道消化好,不容易生病,更有利於生長發育。
  • 寶寶六個月前到底用不用喝水?遇到這些情況,必須喝
    有的說寶寶不喝水容易上火;有的說寶寶胃小,水喝多了就不想吃奶了。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 關於寶寶要不要喝水,醫生是這樣講的:六個月內的寶寶,營養主要來源為母乳或奶粉。母乳中90%的成分都是水,已經足夠寶寶身體所需水量,所以不必額外補充水分;奶粉餵養的寶寶,只要你衝調比例正確,那寶寶攝入水分也是足夠的,不需要額外補充水分。每款奶粉衝調比例都不同,要參考所購買奶粉包裝上標註的比例。為什麼六個月內的寶寶不建議額外補充水分?
  • 寶寶6個月是個坎兒,容易生病,做好這4件事跟疾病說「拜拜」
    寶寶六個月時,開始變得「多災多難」,這是因為從母親處獲得的抗體逐漸減少,自身免疫力開始下降,因此氣候稍有變化,孩子就會頭一個中招。 那麼如何進行預防呢?這4個方面很重要!注意衛生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病從口入,長到半歲左右的孩子會越來越活潑,到處東摸西抓,而且普遍都喜歡吃手。
  • 六個月前後寶寶餵奶有區別,寶媽總這樣餵孩子就很難長高
    孩子出生後,在吃奶這件事情上,不管是選擇母乳的寶媽還是選擇配方奶粉的寶媽都是操碎了心,餵得太多怕孩子吃撐了消化不好,餵得次數太少又怕孩子餓了肚子。所以在養孩子過程中,都是寶媽自己慢慢的摸索出了一套屬於自己的餵養方式,也就是把餵奶時間給孩子固定起來,別說,這樣寶媽還真是省心不少。
  • 寶寶經常生病怎麼辦?如何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小康導讀:很多家長會有困惑,為什麼我家的寶寶身體很差,隔三差五的生病?要怎樣才能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讓他們不再遭受疾病的侵擾呢?一、生病少不代表免疫力強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觀念:寶寶少生病≠免疫力強。很多家長認為,常感冒的孩子就是免疫力差,其實,寶寶少生病不代表免疫力強。有的寶寶很少生病是因為家長對寶寶保護得太好,比如天冷就不出門,怕髒就不讓他們爬等,這樣寶寶一旦出門旅行或上幼兒園就會開始常生病。免疫力是指人體防禦外界的病原體入侵而引發疾病的能力,分先天性和後天性兩類。
  • 孩子在家好好的,為什麼上幼兒園就「生病」?家長切忌好心辦壞事
    執筆:筱沐定稿:筱沐為什麼你的孩子一上幼兒園就生病?是體質太弱嗎?看完上述內容,不知道各位家長有沒有反思自己照顧孩子的方式呢?如果孩子的自身免疫系統出問題,無論在哪個集體都是非常容易生病的。就算是環境安全、定期消毒的幼兒園,也未必能給孩子提供更乾淨的環境,所以,孩子上幼兒園後就會變得更容易生病了。
  • 家長親近寶寶有講究,「兩不摸三摸」原則要牢記,幫助娃健康成長
    這些物質對孩子來說,容易在親孩子的過程中,不小心傳遞給孩子,可能其中存在一些化學物質,就會對孩子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 滷門主要分為前滷門和後滷門,孩子在出生時,滷門在6到8周就會慢慢閉合~ 在這之前,不建議家長們不要去輕易觸碰孩子的滷門部位,
  • 3歲前,寶媽帶娃牢記「不吃兩飯,不喝三湯」,孩子脾胃好少生病
    這時候,媽媽才開始自責,沒有注意孩子的飲食反應。現實生活中,很多寶媽看孩子喜歡吃什麼,就給孩子餵什麼。但是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3歲前的孩子腸胃器官和消化系統仍處在發育期,無法像成年人一樣吃「大人飯」,吃錯了容易脾胃失調,身體免疫下降,三天兩頭生病,還不利於身高個頭的發育。
  • 為什麼寶寶輔食的添加,富鐵食物要優先?這個老鐵你要懂
    一般情況下,發育良好的寶寶都會在六個月的時候迎來自己的第一口輔食,記得我小時候第一口輔食是饅頭蘸菜湯,媽媽還覺得我吃得很香甜,不過現在都提倡科學餵養幼兒,專家指出,寶寶的第一口輔食應該是含鐵的米糊,由此可見輔食添加中補鐵的必要性,為什麼要第一時間補充鐵呢?
  • 寶寶發燒就是生病了嗎?這4種情況並非生病,寶媽要知道
    相信很多寶媽和我一樣,碰到孩子發燒就會特別的緊張,有些還更誇張的會覺得,吃藥不管用,直接給孩子掛吊瓶才好。那麼,你了解發燒嗎?孩子為什麼會發燒呢?   說到發燒,就是孩子的體溫突然比正常的體溫要高了。當然,身體不同位置,體溫也是有區別的。不同年齡的孩子,溫度也會有一點點的差異。
  • 不想讓孩子總是生病,家長們應該怎麼做呢?一起來看看吧
    大多數寶寶剛出生的時候,免疫力都差不多,並不能說誰的身體比誰強,所以媽媽在懷孕的時候,會很注意自己吃的東西和使用的東西,寶寶出生後也是一樣的,孩子出生後,如果不好好照顧,身體可能會越來越差,很多寶寶一到冬天或者換季的時候,身體就會越來越差,容易生病,看到其他的寶寶在外面跑來跑去也不會生病
  • 不知孩子冷熱,容易把病「捂」出來!判斷寶寶冷不冷摸這3個地方
    怕寶寶凍著,開始「瘋狂」地給寶寶加衣服,但殊不知這種判斷方式是不太準確的。人體的手和腳屬於血液循環的末梢,本來就容易覺得冷,再加上寶寶的小手長時間暴露在外,所以手有時會冰涼涼的,但這並不能說明小寶寶冷,更不能以此來判斷寶寶是否需要增加衣物。
  • 寶寶為什麼愛吐舌頭?其中的原因家長要知道,有的是疾病信號
    時常有寶媽問我,穀雨老師,我家寶寶愛吐舌頭,這是什麼原因?這表示他是高興還是不高興呢?其實,寶寶愛吐舌頭,很多情況下是聰明的一種表現,但家長也別盲目高興。因為有時候,吐舌也是一種疾病信號。如果寶寶在吐舌頭的時候家人反應強烈,比如開始大笑、用開心的語氣鼓勵寶寶再來一次,寶寶很可能會將之前的動作重複一遍,這表示寶寶的小腦瓜很聰明,能看懂大人的表情呢!三是「推舌反射」。寶寶一旦觸碰到物體,就會把舌頭慢慢地伸出去。這是一種天然的反射能力。等到寶寶六個月之後,「推舌反射」逐漸消失,就表示寶寶可以餵輔食了。
  • 孩子長期積食,便便不正常?調理前這幾點父母可要注意了
    那麼孩子身體素質差,會有哪些表現呢?有經驗的父母都知道,這一情況在中醫那裡,就是體質虛寒了,而身體虛和寒涼,都是氣血不足的主要體現。所以如果一個寶寶的體質虛寒,那麼他身體的各個方面都會有一種力量不足的樣子。
  • 肝不好的人,牢記吃飯「兩不過」、睡前「兩不要」,肝會越來越好
    但是肝臟的工作並不是我們人體時時刻刻能夠感受到的,在日常排毒的過程中即使受到了損害也不會輕易地被察覺,等到身體出現異常的時候,也是肝臟排毒的功能已經損害到了一定程度,因此,在肝臟的保護方面,我們必須提早預防,做好保護工作。在當下忙碌的環境下,很多人在飲食作息上都很不健康不合理,暴飲暴食、經常熬夜等現象對於年輕人來說屢見不鮮,這也導致肝臟出現問題的越來越多。
  • 寶寶吃東西越多越好嗎?別再逼娃「多吃一口」
    家長們都想讓寶寶能夠健健康康的,總認為,寶寶吃的東西越多越好,吃的越胖越好,越不容易生病。因此,家長們就會遵循一個原則,即便是寶寶不吃,也要硬給寶寶往嘴裡塞。
  • 冬天該怎麼給寶寶穿衣服?越多反而越容易生病,這樣穿才最合適
    該給寶寶穿什麼衣服,又該穿多少呢?尤其是第一次當爸爸媽媽的寶爸寶媽們,畢竟小孩子不像大人一樣,有自理的能力,知道自己穿什麼穿多少合適,而且小孩子的身體發育不完全,抵抗力都不如大人的好,是非常脆弱的,稍微不注意就非常的容易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