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特別報導·民生改善篇
民生跟著民聲走
■本報記者 張曉祺 陳小菁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浩浩乾坤,民生為本。
「把人民的期待變成我們的行動,把人民的希望變成生活的現實。」2015年新年賀詞中,習主席鄭重宣示。
這一年,政策導向凸顯民生之重;
這一年,攻堅克難兌現民生承諾;
這一年,群策群力描摹民生前景。
回眸2015,民生答卷亮點紛呈,民生指標全線飄紅——
真金白銀的「獲得感」,真真切切的「幸福感」,豐饒千家萬戶,浸潤百姓心田,讓辛勤耕作的中國人,日子越過越有滋味,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這是一幅日益絢麗的民生景象,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呼應,激勵著13億人民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民生圖景
梁家河,中國西北一個山峁峁裡的小村莊。
2015年春節前,習近平總書記回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曾經插隊的梁家河村。柏油路、磚瓦窯、網際網路……記憶中住土窯、睡土炕、幾個月難吃一頓肉的場景早已改變。
談起那一幕,村黨支部書記石春陽滿臉欣喜:「2015年,我們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了1萬元。」
在陝西調研老區如何脫貧致富,在全國兩會提出扶貧方法論,在貴州召集7省區市一把手談扶貧……習近平總書記對扶貧工作傾注深情。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無論是消除貧困問題,還是被稱為社會政策「珠穆朗瑪峰」的醫療衛生問題,抑或是「同呼吸、共命運」的環境保護問題,哪一項都堪稱浩大工程。
這一年,民生跟著民聲走,我們一刻也沒有停——
民之所需,政之所顧。2015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政府的「錢袋子」縮水了,但對教育、醫療、社保、文化等領域的投入不降反增。雖然GDP增速「破7」,但居民人均收入增長「超7」,財政收入用於民生比例達70%以上。
這一年,民生跟著民聲走,我們一項也沒有落——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戶籍改革有了實質性推進,「水十條」落地,「大氣十條」「土十條」加緊制定,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速司法體制改革試點,完善與分級診療相適應的醫保支付政策,教育資源公平統籌大力推進。
這一年,民生跟著民聲走,我們一個都不能少——
全面實現小康,13億人「一個都不能少」「一步都不能遲」。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現省級統籌,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迎來「11連調」,農村教師迎來漲薪潮,保基本、兜底線、廣覆蓋,民生保障網日益織密織牢……
這一年,一項項政策密集出臺、一筆筆資金及時撥付、一批批工程有序推進,回應了人民群眾的一個個熱切期盼。
民生大於天,民心重如山。彰顯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讓老百姓感受到改革發展的「紅利」,猶如冬日裡的陽光,溫暖著百姓生活。
幸福感受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
「出了小區大門,就是公交站臺;白天買菜購物,過馬路就是大型超市;晚上去小區北側廣場散步鍛鍊……」
歲末,家住吉林省吉林市的北空某團下士丁士軒回鄉探親,眼前的景象讓她大吃一驚。
住在棚戶區20年的丁士軒家人,今年拆遷安置進了棚改小區。家裡熱乎乎的暖氣,不僅讓窗戶蒙上了濃濃霧氣,更為她探家的心情增添了幾分喜氣。
以經濟發展改善民生,以改革創新保障民生。群眾的「幸福感」,是時代變遷的「晴雨表」,亦是民心向背的「風向標」。
民生,是發展的「指南針」。改革優化了制度,制度保障了民生——
這一年,無論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還是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無論是編織世界上最大的社保網,還是改善環境建設「美麗中國」,公眾幸福感的提升,源於國家不斷完善民生領域的制度安排。
這一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兩大制度宣告合併,預示著全體人民將公平地享有基本養老保障;以醫療、醫保、醫藥三聯動為標誌,醫改向縱深推進,百姓得到更多的醫改「紅利」。
這一年,司法改革為的是「在每個案件中體現公平正義」,整合監管職能為的是捍衛人民「舌尖上的尊嚴」,環保制度完善為的是「守住綠水青山」……一項項改革穩步推進,無不是以「民生」為關鍵詞。
這一年,民生指向的不僅是「吃飽穿暖」「吃好穿好」的物質需求,而是要解決深層次痼疾、滿足群眾深層次需求——更有尊嚴的生活、更加豐富的權利、更為出彩的人生。
2015年,有外電評價:改善民生成為中國經濟政策的主軸,讓人民幸福成為政府工作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