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報盤點2015:民生改善篇

2020-12-17 中國軍網

年終特別報導·民生改善篇

民生跟著民聲走

■本報記者 張曉祺 陳小菁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浩浩乾坤,民生為本。

「把人民的期待變成我們的行動,把人民的希望變成生活的現實。」2015年新年賀詞中,習主席鄭重宣示。

這一年,政策導向凸顯民生之重;

這一年,攻堅克難兌現民生承諾;

這一年,群策群力描摹民生前景。

回眸2015,民生答卷亮點紛呈,民生指標全線飄紅——

真金白銀的「獲得感」,真真切切的「幸福感」,豐饒千家萬戶,浸潤百姓心田,讓辛勤耕作的中國人,日子越過越有滋味,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這是一幅日益絢麗的民生景象,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呼應,激勵著13億人民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民生圖景

梁家河,中國西北一個山峁峁裡的小村莊。

2015年春節前,習近平總書記回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曾經插隊的梁家河村。柏油路、磚瓦窯、網際網路……記憶中住土窯、睡土炕、幾個月難吃一頓肉的場景早已改變。

談起那一幕,村黨支部書記石春陽滿臉欣喜:「2015年,我們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了1萬元。」

在陝西調研老區如何脫貧致富,在全國兩會提出扶貧方法論,在貴州召集7省區市一把手談扶貧……習近平總書記對扶貧工作傾注深情。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無論是消除貧困問題,還是被稱為社會政策「珠穆朗瑪峰」的醫療衛生問題,抑或是「同呼吸、共命運」的環境保護問題,哪一項都堪稱浩大工程。 

這一年,民生跟著民聲走,我們一刻也沒有停——

民之所需,政之所顧。2015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政府的「錢袋子」縮水了,但對教育、醫療、社保、文化等領域的投入不降反增。雖然GDP增速「破7」,但居民人均收入增長「超7」,財政收入用於民生比例達70%以上。

這一年,民生跟著民聲走,我們一項也沒有落——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戶籍改革有了實質性推進,「水十條」落地,「大氣十條」「土十條」加緊制定,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速司法體制改革試點,完善與分級診療相適應的醫保支付政策,教育資源公平統籌大力推進。

這一年,民生跟著民聲走,我們一個都不能少——

全面實現小康,13億人「一個都不能少」「一步都不能遲」。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現省級統籌,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迎來「11連調」,農村教師迎來漲薪潮,保基本、兜底線、廣覆蓋,民生保障網日益織密織牢……

這一年,一項項政策密集出臺、一筆筆資金及時撥付、一批批工程有序推進,回應了人民群眾的一個個熱切期盼。

民生大於天,民心重如山。彰顯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讓老百姓感受到改革發展的「紅利」,猶如冬日裡的陽光,溫暖著百姓生活。

幸福感受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

「出了小區大門,就是公交站臺;白天買菜購物,過馬路就是大型超市;晚上去小區北側廣場散步鍛鍊……」

歲末,家住吉林省吉林市的北空某團下士丁士軒回鄉探親,眼前的景象讓她大吃一驚。 

住在棚戶區20年的丁士軒家人,今年拆遷安置進了棚改小區。家裡熱乎乎的暖氣,不僅讓窗戶蒙上了濃濃霧氣,更為她探家的心情增添了幾分喜氣。

以經濟發展改善民生,以改革創新保障民生。群眾的「幸福感」,是時代變遷的「晴雨表」,亦是民心向背的「風向標」。

民生,是發展的「指南針」。改革優化了制度,制度保障了民生——

這一年,無論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還是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無論是編織世界上最大的社保網,還是改善環境建設「美麗中國」,公眾幸福感的提升,源於國家不斷完善民生領域的制度安排。

這一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兩大制度宣告合併,預示著全體人民將公平地享有基本養老保障;以醫療、醫保、醫藥三聯動為標誌,醫改向縱深推進,百姓得到更多的醫改「紅利」。

這一年,司法改革為的是「在每個案件中體現公平正義」,整合監管職能為的是捍衛人民「舌尖上的尊嚴」,環保制度完善為的是「守住綠水青山」……一項項改革穩步推進,無不是以「民生」為關鍵詞。

這一年,民生指向的不僅是「吃飽穿暖」「吃好穿好」的物質需求,而是要解決深層次痼疾、滿足群眾深層次需求——更有尊嚴的生活、更加豐富的權利、更為出彩的人生。

2015年,有外電評價:改善民生成為中國經濟政策的主軸,讓人民幸福成為政府工作的主題。

相關焦點

  • 改善民生是推動發展的根本目的 民生改善折射發展、改革成效
    這是因為,我們的發展是以人為本的發展,不斷改善民生是推動發展的根本目的;民生得到改善也恰恰表明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在加快調整、改革在加快推進   前文回顧   5月25日,本版刊發「新視角看形勢」系列報導第一篇《速度放緩就是形勢不好嗎?》。報導認為,單純的經濟增速不能反映一個經濟體發展的全貌。
  • 改善民生的四個維度
    作者:楊靜 徐曼(均系中國社科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黨的十九大前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新論述新主張,為全體人民勾勒出了美好生活的幸福畫卷,鑄就了新時代的民生事業新篇章。
  • 改善民生對民族復興的戰略意義
    >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並強調「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改善民生對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對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戰略意義。本期組織的三篇文章,旨在從不同層面探討改善民生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關係,以期引起讀者的關注和討論。
  • 改善民生 重慶花了1.6萬億元
    改善民生 重慶花了1.6萬億元 2020-12-22 0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人民觀點:民生改善,成就美好生活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十三五」時期,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於中國闊步前進的每一個瞬間 聚焦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實,一年接著一年幹,才能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 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書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重要論述既與第一卷、第二卷一脈相承、有機統一,又是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為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須深入學習、深刻領會,切實抓好落實。 充分認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義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具體體現。
  • 補齊短板,有效改善民生
    民生無小事,民生無易事。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期間,提出「扎紮實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治理」的重大要求。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民生改善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 改善民生 我市5年花了1.6萬億元
    其中,作為財政收入「主力成員」的稅收,已從2016年1438億元增長到了2019年1541億元,佔財政收入總量比重,也較「十二五」末期(2015年)提升了4.9個百分點,收入結構持續優化。政府帳本變厚,但並不與納稅人享受減稅降費紅利衝突。
  • 民生銀行西安分行獲「2015年先進金融機構」
    (原標題:民生銀行西安分行獲「2015年先進金融機構」)
  • 堅定不移提升保障改善民生水平
    回眸「十三五」,我們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大力發展社會各項事業,紮實推進民心工程和民生實事,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民生福祉不斷提高,特別是堅決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更是詮釋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刻內涵。對此,廣大人民群眾感同身受。在市委九屆十次全會和全市「十四五」規劃藍圖中,有關民生福祉的規劃依然筆重情濃,飽含著「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濃濃暖意。
  • 12月12日解放軍報導讀
    解放軍報客戶端的網友們,大家早上好,今天是12月12日星期六,今天的軍報有哪些精彩內容呢?關注八版,與作者一起讀這篇報告文學。
  • 改善民生服務社會民生效益逐步顯現
    二、注重實效突出民生優先五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確定的「民生優先」戰略指導下,縣民生工程工作突出固鎮特色,重點抓好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社會保障體系,保障性住房和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善等項目建設
  • 2016年臺灣民生問題未有明顯改善
    作者 王建民蔡英文上臺後,雖然口頭上不斷強調重視經濟與民生問題,但卻排斥以經濟增長為主的經濟發展思維,更強調「創新、分配、就業」,但「想得到做不到」,經濟民生政策未能有效推進與落實,民生問題沒有明顯改善,反而變得更糟,尤其是讓原本對蔡英文抱有很大期待的青年人更為失望
  • 人民日報:民生改善,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累累碩果。今天,對於各級幹部來說,面對複雜變化的國內外大勢,如何堅定落實好各項民生改革舉措,把改善民生推進到更高層次,讓老百姓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今後的日子更美好?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評論,與廣大幹部一起深入思考這一課題,共同求解保障和改善民生之道。
  • 民生改善 民心所向
    「十三五」期間,一項又一項民生決策深謀遠慮,一件又一件民生實事落地生根,一幅又一幅民生願景化為現實。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人,心中也增添了更多暖意和幸福。 「飯碗」端穩,日子才有盼頭「您好,我是一名失業工人,想要重新找一份工作,請問能幫忙推薦就業嗎?」
  • 著眼民生改善 橫溪街道巨資打造服務「新都市」
    原標題:著眼民生改善 橫溪街道巨資打造服務「新都市」   為了進一步規範
  • 擘畫民生新圖景——延吉市「真金白銀」投入改善民生
    兒童入學不再難、農村老人的生活越來越舒心、城市越來越美觀……今年以來,延吉市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公共服務上,把更多財力傾斜到改善民生上,一筆筆「真金白銀」讓一項項民生工程順利實施,也讓一幅幅民生圖景溫暖了千家萬戶。
  • 持續改善民生 增進百姓福祉
    「十三五」以來,廣安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從就業、醫療、教育、社會保障、養老、扶貧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出臺一項又一項惠民政策,助推各項民生事業邁上新臺階,民生保障更加堅強有力。
  • 改善民生的浙江實踐與中國方案
    改善民生的浙江實踐與中國方案 2020年12月07日 03:11:26 來源:浙江在線-浙江日報 陳健 編輯 章忻 周宇晗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圍繞民生協調發展,著眼基本公共服務全域統籌、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點、片、面結合,三個維度推進工作。
  • 「十三五」時期改善民生 山東花了3.8萬億元!
    12月23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16-2019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分別完成8755億元、9258億元、10100億元和10740億元,連續突破萬億元大關,年均增長6.8%,其中80%左右用在民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