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磨礪鑄春秋
歐冶子與湛盧寶劍
湛盧文化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在瑰麗多彩的八閩文化藝術寶庫中熠熠生輝。她凝聚著歷代松溪人的才智,閃耀著鮮明的民族特色,洋溢著濃鬱的鄉土氣息,並以其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形象生動的魅力,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而不泯,始終保持著旺盛不衰的生命力。湛盧文化的發軔,開端於湛盧劍的鑄煉。
歐冶子,春秋時越國寧波人,是歷史上著名的鑄劍師。
春秋時期,諸國混戰,閩地為丘陵地帶,宜短兵相接,利劍成了提高戰鬥力的重要武器。鑄劍的能工巧匠便在這樣的背景裡產生,歐冶子就是代表之一。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載:「越王允常(勾踐之父)命歐冶子鑄劍。」歐冶子帶妻子朱氏、女兒莫邪,到閩、浙一帶名山大川遍尋適宜的鑄劍之處。當他們看到湛盧山清幽樹茂,薪炭易得,礦藏豐富,山泉清冽,適宜淬劍,就結舍於此鑄劍。經過三年艱苦磨礪,終於鑄就了春秋時代鋒芒蓋世的五柄利劍。大刑三:湛盧劍(深沉、墨色,意為黑色的勝利),純鈞劍(劍出鞘如芙蓉出水,泱泱如水消溶),莫邪劍(取莫邪名之意)。小刑二:魚腸劍(吳臣專諸受公子姬光之意弒君主謀位,後被視為不祥之物),巨闕劍(巨:切之意,闕:銳利,皆如切泥削漿)。其中湛盧劍「可讓頭髮及鋒而逝,鐵近刃如泥,舉世無可匹者」被冠以五劍之首。
元代湛盧書院山長(院長)楊纓帶神話色彩地描繪了湛盧寶劍的鑄煉過程:「歐冶子挾其精術,逕往湛盧山中,於其麓之尤勝且絕者,設爐焉。取錫赤謹之山,致銅於若耶之溪,雨師灑掃,雷公擊劈,蛟龍捧爐,天帝裝炭,蓋三年於此而劍成。劍之成也,精光貫天,日月鬥耀,星鬥避彩,鬼神悲號,越王神之。」
明代馮夢龍所著的《東周列國志》中說,湛盧劍「乃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出之有神,服之則威」。《東周列國志》中還收錄了一個故事:湛盧寶劍鑄成,越王勾踐視之為國寶。越國被吳國攻滅,吳王闔閭獲得此劍。但有一天此劍忽然不見了,而某日在楚昭王的枕邊突然發現這把寒光閃閃的寶劍。相劍者入宮解謎道:此乃吳中劍師歐冶子的「湛盧」寶劍,吳王無道,殺吳王僚自立,又坑殺萬人以殉其女,吳人悲怨,吳王豈能得此劍?此劍所在之國,其國祚必綿遠昌熾。楚昭王大悅,「此乃天降瑞兆也!」可見,湛盧寶劍已成為預示國家興亡的神物了!唐朝詩聖杜甫有詩詠道:「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歷代詩文提及湛盧寶劍的還有很多。
傳聞湛盧寶劍初鑄時,寒光閃閃,揮劍試石,石開裂痕達數十米。故古人於懸崖上書「試劍」兩字。湛盧山上還遺存許多歐冶子鑄劍的遺蹟:有歐冶子結廬藏身的「歐冶洞」,有歐冶子當年鑄劍爐址的「爐巖」、淬劍的「劍池」,刻於唐貞觀年間記述了歐冶子鑄劍及湛盧山名來歷的「斷碑」等。清康熙三十九年《松谿縣志》中載,「吾邑諸山之冠曰湛盧,據勝七閩,接壤兩浙,由歐冶子鑄劍而得名,以朱晦翁杖履而益著」,故湛盧山有「天下第一劍山」之美譽。
湛盧劍幾經輾轉流傳,據說唐時為薛仁貴獲得,後傳到南宋抗金名將嶽飛手中,宋紹興十二年(1142),嶽飛父子遇害後,湛盧劍不知下落。
在湛盧山鑄成湛盧等五柄寶劍之後,由於山上的資源不足以鑄出前方戰事所需的大批利器,歐冶子離開了湛盧山,來到浙江的龍泉,並在此鑄出龍淵、秦阿、工布三把名劍。
由於歐冶子鑄出精良的兵器,被越王封為「湛王」和「大將軍」等官銜。歐冶子不願為官,只求回歸湛盧山和秦溪山重操舊業,然而終不能如願。後人在湛盧山建有「歐冶祠」,在秦溪山建有「歐冶子將軍廟」。
「逍遙我亦餐霞者,三年雲臥湛盧下。鬥間瞻氣有雙龍,人間何處問歐冶。歐冶一去幾春秋,湛盧之劍亦悠悠。」歐冶子和他的湛盧寶劍早已成為瀰漫在湛盧山上的歷史煙雲。然而,無論時光如何變化,這位鑄劍大師不畏艱難、堅忍不拔的磨礪精神和湛盧寶劍的浩然劍氣,已成為松溪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