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遵義:「紅色」為底色「綠色」成亮色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㉙

2020-09-04 昭通日報

貴州遵義,因紅而名、因綠而興。紅色是這裡的底色,遵義會議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挽救了中國革命;綠色是這裡的亮色,葳蕤蒼翠演繹著這個城市成長的生態篇章。

「在抓好紅色文化旅遊的同時,我們注重綠色生態建設,做好規劃,精心打造,同步發展!」一見面,遵義市文體旅遊局副局長梁卓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資源:一條「紅線」串起旅遊明珠

一到遵義,厚重的紅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遵義會議會址、婁山關紅軍戰鬥紀念碑、四渡赤水紀念館、毛主席舊居、苟壩會議會址……一個個旅遊景點猶如一條「紅線」上串起的珍珠,讓人嘆為觀止、羨慕不已。

位於赤水河流域的赤水、仁懷、習水,更是紅色文化與生態建設的交匯地。土城渡口紀念碑,英雄河畔憶崢嶸歲月;瀑布、竹海、丹霞,集山泉秀水於一身;茅臺、丙安,碼頭古鎮獨具韻味……2016年4月,一條貫通遵義市域赤水河谷的旅遊公路開通,串起了這一個個沿線美景,吸引了更多遊客前來觀光。

據介紹,去年,光是仁懷、赤水、習水接待遊客就有4274.6萬人次,就佔全市總量的22.2%。而遵義全市旅遊接待遊客1.9億人次,僅僅旅遊一項收入就是2000億元,超過了有些城市的GDP總收入。

談到遵義的旅遊資源,梁卓如數家珍。確實如此,在這裡,讓人最為感嘆的就是旅遊景點太多。遵義坐擁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資源,是其他地區無法複製也無法比擬的,因此,出現遊客如雲、人氣火爆的景象也就不難理解了。

發展: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和諧共鳴

注重頂層設計,做好規劃,加大投入、精心打造紅色文化,是遵義旅遊的一個鮮明特色。

比如,他們抓住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機遇,提出的打造「一館、一院、一園、一線、多點」紅色旅遊建設思路,編制和申報赤水市四渡赤水紀念廣場、黃陂洞戰鬥遺址建設提升工程、長徵革命遺址舊址保護修繕、丙安長徵小鎮建設項目等33個項目,總投資近60億元。再如,投資40多億元建成全長160公裡的赤水河谷旅遊公路,串起仁、習、赤沿線白酒文化、紅色文化、巴國文化、鹽運文化等。還有市縣兩級累計投入近100億元,打造了仁懷市茅臺酒鎮,建成1915廣場、四渡赤水紀念園等項目……在項目建設、資金投入方面,遵義顯示了大手筆、大氣魄,確實是「捨得」。

「旅遊首先是以保護資源和環境為前提的。一個地方,如果你的河水被汙染了,文物被破壞了,景區髒亂差,誰還想來?」在如何處理旅遊開發和環境保護的關係上,梁卓談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紅色」遵義如何煥發「綠色」生機?近年來,遵義在打造「醉美遵義、紅色勝地」這張名片的同時,更加注重「生態遵義、綠色發展」。遵義市是長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區,保護好生態環境使命重大。紅與綠在這裡交相輝映 ,百姓富、生態美在這裡有機統一。有了這樣的共識,遵義以全景域理念讓遊客體驗人與自然的和諧、文化與生態的對話,以實際成效守住了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讓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赤水丹霞,境內的「大瀑布」「佛光巖」「四洞溝」等景區,保存了最完整、具有代表性的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滿山青翠、滿目風景,極具黔北風情的湄潭茶海生態園,就是近年來遵義旅遊發展和生態建設完美結合的一個有力見證。

「過去,貴州旅遊有『一棵樹(黃果樹瀑布),一杯酒(茅臺酒),一棟樓(遵義會議會址)、一座寨(黔東南苗寨)』之說,現在看來還要加上『一片丹霞、一片茶海。』」梁卓笑著說。

合作:強化區域聯動才能實現旅遊發展共贏

「旅遊發展不能單幹!」這是採訪中,梁卓向記者表達的一個重要觀點。

近年來,遵義與瀘州、昭通、畢節等地按照推進旅遊產業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從旅遊線路設計、旅遊產品宣傳、旅遊體育活動等方面深化區域合作,共同推進赤水河流域旅遊產業發展,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在習水舉行的第十屆遵義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分別邀請瀘州、昭通、畢節等地政府領導和旅遊部門負責人參會。

但是,如何採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推動赤水河流域旅遊業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如何讓會議上達成的共識「落地」,這是一個值得大家共同思考的問題。

從貴州的遵義開始,到重慶、再到雲南昭通、四川成都,這條線上的旅遊景點非常多,旅遊資源稟賦也非常豐富,如何搶抓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大機遇,實現旅遊全領域、全產業、全要素的深度融合,如何加強區域互動,推動旅遊景區開發和旅遊產品多樣化發展,增強赤水河流域對遊客的綜合吸引力,這不是開幾次會,搞幾次活動就能夠實現的。在這個問題上,梁卓果然有自己獨到的眼光和見解。

「因此,只有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建立旅遊發展大聯盟,共同推動雲貴川三省四市旅遊事業,打造旅遊精品和品牌,共同在利益共享、信息互通、聯動互助機制上發力,才能實現優勢互補、客源互送、共贏發展,才能讓雲貴川三省的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旅遊發展的紅利。」梁卓說。

往期精選

▶仁懷首家民間環保協會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㉗

▶探訪清池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㉖

▶走近仁懷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㉕

雞鳴三省:以紅色為根以綠色為葉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㉔

▶潘豔梅和她的醬菜生意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㉓

▶紅色是威信縣最厚重的底色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㉒

來源丨@昭通日報 微信(ID:ztrbwx)丨《昭通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建忠 文/圖

審核丨@晶姑娘 彭念敏

運營總監丨@俺是大笨蛋

責任編輯丨尹婕

實習編輯丨張夢

投稿郵箱丨519045426@qq.com

廣告諮詢丨0870—3191937

@昭通日報 微信團隊

相關焦點

  • 貴州遵義:「紅色」為底色 「綠色」成亮色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
    貴州遵義,因紅而名、因綠而興。紅色是這裡的底色,遵義會議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挽救了中國革命;綠色是這裡的亮色,葳蕤蒼翠演繹著這個城市成長的生態篇章。「紅色」遵義如何煥發「綠色」生機?近年來,遵義在打造「醉美遵義、紅色勝地」這張名片的同時,更加注重「生態遵義、綠色發展」。遵義市是長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區,保護好生態環境使命重大。紅與綠在這裡交相輝映 ,百姓富、生態美在這裡有機統一。
  • 兩代守陵人,接力護英魂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㊴
    魯班場戰役是毛主席用兵史上的「得意之作」,與青槓坡戰鬥、遵義戰役等,組成了雄渾的「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樂章。據同行幫我們講解的仁懷市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劉一鳴老先生介紹,1935年3月15日,為了實現三渡赤水,向古藺、敘永方向前進的戰略意圖,我軍主力進攻魯班場之敵二縱隊,與周渾元部隊正面交鋒,雙方傷亡慘重,但讓周渾元的部隊不敢追擊前往茅臺渡口準備三渡赤水的紅軍,使得渡河變得從容了很多。
  • 遵義光輝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⑳
    1934年12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湖南通道召開會議,12月15日,在貴州黎平召開會議,兩個會議對當時的行軍方向作出了調整,決定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發,這為紅軍今後前進的方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作為蘇維埃政府主席的毛澤東也一直在思考,並把自己的思考與王稼祥一起分析,與身邊的紅軍指戰員進行交流,探討軍事上的看法,這大概是作為蘇維埃政府主席的毛澤東從江西出發以來最著急最憂心的一個階段。
  • 美酒河谷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㉜
    以至於我們都有點不耐煩了,乾脆到威信瞻仰扎西會議,到雞鳴三省找尋紅色記憶,然後前往遵義,看遵義會議永放光芒,到婁山關聽西風獵獵,及至到仁懷,雖然仍有紅軍強攻魯班場和紅軍三渡赤水的紅色記憶。從這個意義上說,茅臺鎮已被組建成一個艦隊,沿著赤水河順河而下,順風起航。有了茅臺集團的帶動,大家取著赤水河的水,用著赤水河兩岸最結實的紅纓子高粱,吸收著赤水河的高溫燻出的有機微生物,還有赤水河兩岸的酸性土,憑藉著得天獨厚的溫潤環境,更多的白酒企業應運而生,借船出海,把赤水河中下遊弄得風生水起。
  • 仁懷:綠水長流,發展長「酒」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㉝
    近年來,仁懷市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赤水河作為「母親河」來守護,抓好白酒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赤水河流域仁懷段的生態文明建設,成功創建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成為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
  • 茅臺渡口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㊹
    茅臺鎮是茅臺酒之產地,是貴州省遵義市仁懷縣下轄鎮,位於貴州高原西北部,大婁山脈西段北側,北靠遵義、南臨川南。茅臺鎮地處赤水河畔,是川黔水陸交通的咽喉要地,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年前,我採訪雲南、貴州、四川三省四市的赤水河流域保護聯誼會,在這個小鎮駐留了3天;時隔三年後,2020年8月19日,我以「感受紅色·走進赤水」為主題的赤水河流域大型採訪活動媒體記者的身份再次到此小駐一宿。
  • 雞鳴三省:以紅色為根以綠色為葉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㉔
    紅軍在雲南威信縣召開了著名的扎西會議,並在雲貴川三省間不斷來回穿梭,完成了毛主席戎馬一生的得意之筆和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四渡赤水,最終跳出國民黨圍剿部隊的圍追堵截,保存了革命的火種。紅軍長徵期間,不但在這裡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還在這裡播下了寶貴的紅色文化。
  • 雞鳴三省:以紅色為根以綠色為葉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㉔
    雞鳴三省:以紅色為根以綠色為葉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㉔ 2020-08-30 1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貴州林口:厚植綠色發展底色築牢赤水生態屏障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⑲
    在滇、川、黔三省交界的茫茫群山之中,有一條河終年不涸,因夏秋雨季衝刷大量紅色泥沙混入河中,故名赤水河。赤水河源自雲南省鎮雄縣,全長523公裡,是長江上遊南岸的一級支流和重要的生態屏障。面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的現實需要,近年來,林口鎮切實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厚植綠色發展底色,堅定不移走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依託退耕還林和扶貧開發政策,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水平,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構建綠色生產體系。
  • 終點,並不是結尾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62)
    三省四市20多名記者站在四川省合江縣赤水河匯入長江口的地方激情地歡呼。8月26日17時,雲南昭通日報,貴州遵義日報、畢節日報,四川瀘州日報三省四市20多位媒體記者歷經14天的艱難跋涉,從雲南鎮雄縣赤水源鎮的赤水河源頭出發,終於到達合江縣赤水河匯入長江口的地方,走完了赤水河523公裡的流程,勝利完成既定集中採訪行程。
  • 赤水長流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60)
    回想15天來在赤水河邊行走的日日夜夜,作為這次集中行走的帶頭人,我覺得還是要用文字來對這一次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作一個小結。首先,要說一下這次組織「感恩紅色﹒走進赤水」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的緣起。我曾經讀過譚智勇的千裡赤水河行,為這13名人文學者的壯舉點讚。我從內心深處也想沿著當年的先行者的足跡,去看一看這些年來赤水河流域發生的巨大變化,去感受一下近五年來赤水河流域脫貧攻堅的成就,去追逐赤水河的綠色與紅色。剛好,2020年的夏天,習近平總書記對赤水河流域的保護作出批示,提出了要求。據悉,2020年10月,一個關於赤水河生態文明建設的協作推進會即將在昭通舉行。
  • 走近仁懷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㉕
    瞻仰了遵義的紅色文化,到婁山關打了卡,到遵義市文體旅遊局採訪了遵義市發展赤水河流域的旅遊產業情況,結束了在遵義的採訪,8月18日中午,我們三省四市媒體重整行裝再出發。從遵義市文體旅遊局採訪回來,劉建忠老師大為感慨,對遵義的旅遊文化打造讚不絕口。劉老師分享了他採訪的數據,官方通報,僅2019年,到遵義旅遊的人數達1.9億人次,旅遊綜合收入2000億元。對於一個地級市來說,這是個了不起的數字。看得出,遵義市做足了紅色旅遊與赤水河旅遊的大文章,做強了文化旅遊的大產業。
  • 匯入長江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59)
    為了講好赤水河的故事,昭通日報社、畢節日報社、遵義日報社、瀘州日報社四家媒體,不約而同地於2020年秋天,感恩紅色,走進赤水,並從赤水河源頭,於8月26日下午5:00順利抵達赤水河與長江交匯之處,看著清亮的赤水河匯入滾滾長江
  • 刻在崖壁上的「公約」與「條例」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⑰
    與四川的瀘州、貴州的畢節、遵義接壤以及曾經的鹽茶商道,兩個因素造就了貴州一個鄉鎮的文化奇觀。清池鎮中心完全小學教師羅成仲正在編輯《清池鎮史》,這本還未付印的史書記載,魚塘河有老渡口和義渡口,義渡口南岸崖壁上有陰刻「川黔義渡」4個大字,這裡是川鹽入黔和黔茶出川的主要通道,茶鹽作為生活的必需品,在魚塘河古道的流通,造就了一個地方的文化、經濟崛起。
  • 金沙水暖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⑫
    一個理由是紅軍長徵二渡赤水、重佔遵義後,1935年3月10日至12日,中央政治局在遵義楓香鎮的苟壩開了一個會,討論是否發起打鼓新場戰鬥,教訓一下王家烈的黔軍。會議開得十分激烈,因為打鼓新場是黔西北第一重鎮,經濟較好,人煙稠密,拿下打鼓新場,對鼓舞紅軍士氣有很大的作用。從當時掌握的打鼓新場的敵軍力量與紅軍主力的勢力對比,發起這場戰鬥是可行的,參會的所有人中,只有毛澤東反對,其他人均贊同。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29) | 貴州遵義:「紅色」為底色 「綠色」成亮色!
    紅色是這裡的底色,遵義會議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挽救了中國革命;綠色是這裡的亮色,葳蕤蒼翠演繹著這個城市成長的生態篇章。「在抓好紅色文化旅遊的同時,我們注重綠色生態建設,做好規劃,精心打造,同步發展!」一見面,遵義市文體旅遊局副局長梁卓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 集中採訪活動圓滿結束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61)
    8月26日下午17時,經過14天的艱苦行程,昭通日報社、畢節日報社、遵義日報社及瀘州日報社三省四市20名記者成功抵達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赤水河流入長江口的交匯之地,標誌著「感恩紅色·走進赤水」赤水行集中採訪活動圓滿結束。
  • 扎西河的流向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⑪
    手機上此次「感恩紅色,走進赤水」微信工作群裡的信息提示打斷了我的思緒。我跟著大家圍到陶老師身邊去聽他講解,為什麼陶老師明明是文化站站長,卻又是這段河流的「管護人員」呢?我們都糊塗了。原來,陶老師和另外8個人長期義務看護這段河流,他們中有3位是文化工作者、1位是教師、還有4位是普通市民,他們長期堅持看護河段,不讓人往河裡倒垃圾、排汙水,河裡有保護動物娃娃魚、江團,他們長期來巡視,不讓人打魚、捕魚、釣魚,時間長了當地群眾都成了他們的「眼線」,一有動靜就向他們舉報。另外,職能部門也信任他們,給了他們「管護人員」的名分,鼓勵他們繼續保護扎西至「二龍搶寶」這一河段。
  • 遇見土城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70)
    於是,土城便成了赤水河流域一個記載著中國千年歷史文明的重要符號。而記錄土城滄桑與繁華的,要從「鹽」這種潔白的晶體開始。貴州不產鹽。作為食之必需,「川鹽入黔」就成了當時官方和百姓生活最要緊的事情。青槓坡戰役是遵義會議後毛澤東指揮打的第一仗,是四渡赤水的發端之役,是共產黨軍事史最能展現領導人英雄氣概的一幕——中國共產黨後來的兩代領導核心、三任國家主席、一任國務院總理、五任國防部長、七位元帥、一百多名將軍,當時全部集中在這個不足2平方公裡的葫蘆形隘口中浴血鏖戰……
  • 赤水河上遊的護河人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⑬
    這次「感恩紅色·走進赤水」的採訪活動,本來沒有採訪陶餘林的計劃。因為要沿著赤水河的流向,抵達雞鳴三省的三岔河,必須經過天險兩合巖,順著二龍搶寶過橋,經過鎮雄的花朗、堰塘、坡頭等地,才能抵達七星關林口鎮的雞鳴三省村。我們團隊中,沒有一個人走過這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