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那村裡的一切
是如此夢幻又如此熟悉,
原來親人、土地、天空
一直都在,
只是我們沒有停下腳步
好好欣賞。
勤美集團創辦人:何明憲先生。學新聞出身,1972年與兩個同學合資100萬臺幣闖進鑄造業創辦勤美集團,於50歲毅然決然地跨進建築業,從建築、設計、空間、生活,把勤美這塊品牌接近了趨勢性的產業;2012年收購苗慄香格裡拉樂園;2017年推出「勤美學—山那村」計劃;2018年推出「好夢裡」園區及「森大」園區。勤美學簡介:為一個在地美學實驗計劃,融入在地生活,透過旅遊與生活體驗,一步步打造在地生活美學平臺。目前共推出三大園區——山那村、好夢裡、森大。簡介:2017年起推出為期三年的「勤美學—山那村」的實驗計劃,計劃收集1001個夜晚,以臺灣創立了29年的老式香格裡拉樂園為基地,邀請藝術家進駐創作,結合在地傳統工藝、飲食、自然、生態等元素,通過與在地職人合作把陶藝、藺草編織等苗慄傳統工藝都變為課程,重現土地的美好,拉近人與人的關係。
地理位置:苗慄縣造橋鄉豐湖村1鄰乳姑山15-3號
▼ 情天幕:王文志藝術家作品。用5000多根苗慄在地的孟宗竹與桂竹,通過幾十位竹編師傅與樂園的老員工用時45天手編完成,希望讓旅人可以自由地在情天幕或坐或臥,感受陽光透過竹縫間灑下的光輝及撲鼻的竹香,享受寧靜的片刻。
▼ 森林浴所:陳建智藝術家作品。將原本荒廢的香格裡拉小賣鋪重新打造成專屬勤美學的沐浴場地;將淘汰下來的水銀路燈燈罩變成洗手臺;將煤氣罐閥門變成水龍頭;將電扇罩變成置物籃;將炒菜鍋變成置物架。通過將舊物、有價值性的垃圾及廢棄物再重新用藝術賦予它新的生命跟價值,讓旅人可以一邊洗漱一邊欣賞大自然的美好。
▼ 星艦遺蹟—靜默:陳建智藝術家作品。將以前的臺灣房屋屋頂的水塔想像成一個與外太空連結的機器。因而將空調冷卻水塔製作為大星艦,而在大星艦旁邊的半圓形小水塔,模擬考古挖到一半還未出土的小星艦。
▼ 織築:曾靖婷藝術家作品。使用基本針法多變的鉤針來進行操作,編織出連接上下的巨大管狀空間,讓旅人能夠在織網中穿梭自如,與自然、空間和自我交流對話。
▼ 山那春田:何其昌景觀師作品。將春田吐納的水系統,將雨水、洗滌水、戲水區的每一滴水,都匯集成一條明亮的小溪,順勢灌溉,並在下遊集結成生態池,順應生態的多樣性。
▼ 大地窯:大地旅人藝術家作品。結合昔日山城人留下的生活智慧結晶,在自然中取得再生資源,製作成高效能的土窯,成為戶外廚房中心。
▼ 甲蟲車:江家熊藝術家作品。將園區內廢舊的休閒車,兼具實用與藝術性,透過農機改裝的方式將其生命延續。
▼ 小型遊樂區:在山那村後方設置旋轉木馬、碰碰車等遊樂設施,供親子遊玩。
▼ 帳篷:共設立15頂帳篷,三種類型——精靈帳、日式帳、親子帳。帳篷外將全部帳篷以半圓形的方式圍繞中間竹編藝術裝置展開。帳篷內軟硬體多數由藺草編織而成,榻榻米則由其他草編織做成,床上用品結合藍染技術,希望把傳統技術繼續延續下去。▼ 油甘果:將苗慄客家常見的野果——油甘果,醃漬變成山那村特色體驗的小零嘴,原為小時候苗慄的長輩們沒有零食吃時在路邊採摘的果子,因此希望通過這個形式可以讓兩代人之間多一些交流,喚起長輩與土地連結的記憶點。▼ 客家鹹粥:原為員工在後場吃的餐食,推出「勤美學—山那村」計劃後,將食物進行稍微轉變,變成可以讓客人體驗的內容,感受那一份情誼。
▼ 夏—笑酵實驗室(化身為科學家,進行一場食物的創作實驗)
▼ 天天小陶器(通過捏陶、做陶、上釉、燒窯等制窯流程,創作獨一無二的生活器皿)
▼ 我家的扛爸子(滾木劈柴競賽、窯烤野味pizza,創造與老爸美好的回憶)
▼ 完熟好時光(認識臺灣豆子,搭入不同種類的食材,製作具臺灣味的味噌)
▼ 一起來做小村菇(在培養皿上製作有趣又可愛可食的微型香菇森林)
▼ 山那香草味塾(搭配專屬的花草茶包及調製好用的香草鹽與香草糖)
▼ 凝夏好豆味(透過製作豆花與愛玉,品嘗夏日消暑點心)
「勤美學-山那村」以對土地的尊敬、對老員工的關懷以及對旅人的深層次體驗為出發點,在打造野奢露營的同時,結合在地特色,不斷注重可持續發展問題。
文章素材來源網絡,由本人整理編輯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以學習與分享為主,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