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區委「暖冬」手記之二:「衣」份心 暖寒冬

2020-12-26 澎湃新聞

團區委「暖冬」手記之二:「衣」份心 暖寒冬

2020-12-23 0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謝謝叔叔阿姨們的禮物,有了這個電暖氣家裡就再也不冷了!」電暖氣、厚棉被、羽絨服、保溫杯、暖手寶……看著團委工作人員們精心準備的過冬物品擺滿了自己的小屋,林林和爺爺不住的表達著開心和感謝。自他被確定為「希望小屋」兒童關愛項目服務對象後,團區委主動對接,迅速施工,在最短的時間內為林林打造了一間屬於自己的「希望小屋」,同時持續為林林提供志願幫扶工作。

寒冬已至,溫暖相伴。今年12月,為了幫助更多像林林一樣「希望小屋」的困境兒童們度過一個溫暖的冬季,團區委聯合區慈善總會、區扶貧辦、區教體局共同發起「親青暖冬」青少年幫扶救助行動。前期,團區委的工作人員們根據孩子們的年齡、身高等不同情況,精心挑選了羽絨服、厚棉被、電暖氣、保溫杯、暖手寶等5種過冬必備物品和500元的助學金。從12月17日開始,團區委的工作人員們化身「快遞員」,分三批將這份「溫暖大禮包」依次送到孩子們手上。

12月19日上午,「親青暖冬」特別行動走進党家街道,區慈善總會、區扶貧辦、党家街道辦事處和團區委相關負責同志參加此次活動。在參觀林林家的「希望小屋」時,各位領導詳細詢問家裡的取暖情況,囑咐林林天氣寒冷要多添衣服,照顧好自己。隨後,各位領導來到寨而頭村委會,為孩子們發放「溫暖大禮包」和助學金,一一詢問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叮囑孩子們要注意保暖,努力學習,並在活動現場合影留念。

雖已深冬,冬而不寒,故而稱之暖冬。這個寒冬有我們來守護,用行動去溫暖。此次「親青暖冬」特別行動覆蓋市中區困難青少年65人,發放助學金3.25萬元,溫暖大禮包43個,共計資金6.1萬餘元。希望這份溫暖可以真正影響到每位受助孩子與家庭,溫暖他們的心靈,成為孩子們不斷向前的動力,助力他們美好夢想的實現!

市中這麼好 歡迎掃一掃

原標題:《團區委「暖冬」手記之二:「衣」份心 暖寒冬》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共青團秦州區委聯合愛心企業來到秦嶺鎮、汪川鎮開展「暖冬行動」
    寒冬來臨,為確保貧困兒童溫暖過冬,12月9日,共青團天水秦州區委聯合愛心企業來到秦嶺鎮、汪川鎮開展「青暖衣冬2020年暖冬行動」。在秦嶺鎮梨樹小學,團區委為26名孩子送來幹部職工捐助的冬季禦寒衣物和學習用品,並鼓勵孩子們樂觀向上,好好學習。
  • 暖冬,寒冬,又暖冬
    前段時間的暖冬天氣多舒服啊!氣溫12一25℃,每天都是天空晴朗,太陽公公時不時地露一下臉。一陣微風吹過,路邊那些四季常綠的樹木會飄飄悠悠地落下幾片黃葉,似美麗的黃蝴蝶在空中飛舞。想著暖冬那段時間的美好的時光,再看看眼前陰冷潮溼的冷冬時節,路上的行人都減少了。以往騎小電驢上班的人們,紛紛改坐公交車了。大人、小孩都一改往日只穿兩件薄衣服的樣子,全都換上了厚厚的絲棉衣或者羽絨服,裡面還得加上保暖內衣呢。雙休日,家長們也不敢把孩子帶到山間遊山玩水了,因為山裡更冷呢。
  • 今日大雪,「大雪一日晴,脫襖過寒冬」今冬會是暖冬嗎?為什麼
    導讀:今日大雪,「大雪一日晴,脫襖過寒冬」今冬會是暖冬嗎?為什麼?今天已經是12月7號了,但是今年的大雪節氣已經早早來臨了,因為今年的大雪節氣的入關時間是在7號凌晨9分到來,現在已經入大雪八九個小時了。
  • 寒衣晴一天單衣就過冬為啥 今冬是暖冬嗎?
    寒衣晴一天單衣就過冬為啥 今冬是暖冬嗎?時間:2020-11-16 00:0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寒衣晴一天單衣就過冬為啥 今冬是暖冬嗎? 寒衣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我國孝老敬親文化的傳承。在寒衣節,兒孫後輩們會給離開人世的親人燒寒衣。
  • 愛心天心「暖冬行動」,讓天心更暖心!
    愛心天心「暖冬行動」,讓天心更暖心!2020年的冬天悄然而至,在寒潮來臨之際,文源街道「源圈」愛心公益項目「源幫扶」活動,在12月14日晚緊急發起「給今夜加一床棉被」,20 分鐘內即收到轄區愛心人士捐贈20床被子和其他保暖物資,並連夜送到了轄區孤寡老人、困難群體家中,確保困難群體安全渡過寒冬。
  • 是暖冬還是寒冬?
    冬天,也有暖冬和寒冬之分,當下政策開始出現轉向,對股市的定位也上升到新的高度,或許暖冬的機會更大。暖冬和寒冬在走勢上的區別:暖冬在當前位置開始更大級別在中樞震蕩,不排除還有新低,但低點不會太遠。低點過後會立馬回到中樞裡繼續築底。寒冬就有可能在2449.20下方再形成一個至少同級別中樞,也就是說築底位置會再下一個臺階。國際局勢的動蕩惡化,最容易導致寒冬出現!
  • 「冬至在月頭,脫襖過寒冬」,冬季偏暖嗎?是不是暖冬
    導讀:「冬至在月頭,脫襖過寒冬」,冬季偏暖嗎?是不是暖冬?最近幾天大家都在討論天氣寒冷的問題,又在開始討論暖冬還是冷冬的問題,這也說明人們的確想早點知道冬天天氣的冷暖,好做好準備。其中有句是「冬至在月頭,脫襖過寒冬」。
  • 「冬至在月頭,脫襖過寒冬」,冬季偏暖嗎?是不是暖冬?
    導讀:「冬至在月頭,脫襖過寒冬」,冬季偏暖嗎?是不是暖冬? 終藏之氣至此之極也。」這就是古人對於冬至的認識,說到冬藏之氣,也就是氣溫寒冷的氣息已經到了極致了,這也就是數九寒天的開啟。 對於冬至的認識是二十四節氣排名在第二十二位的節氣,這個時候天氣之所以寒冷是因為這個時候太陽到達黃經270°,而太陽直射點到達南半球的回歸線,這個時候是一年中夜最長,晝最短的時候,這個時候的特點是夜長晝短。
  • 濂溪區供電:「暖冬行動」暖人心
    濂溪區供電:「暖冬行動」暖人心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2020-11-27
  • 今日大雪,「大雪見大霧,單衣過寒冬」,冬季會偏暖?有道理嗎
    導讀:今日大雪,「大雪見大霧,單衣過寒冬」,冬季會偏暖?有道理嗎?昨天晚上一家人還圍坐在節能柴火灶邊,其實溫度並不是很低,但是人還是喜歡趕「熱鬧」,因為冷天坐著也冷,站著也冷,農村人就喜歡燒柴火取暖。在我們當地有句俗語說「大雪見大霧,單衣過寒冬」,這句話說明大雪節氣當天起大霧,這個冬季氣溫偏暖,人們脫掉棉襖,單衣過寒冬。
  • 據說,德陽城裡突然出現10000份暖心早餐?!原來是……
    邦泰作為一家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在德陽初雪飄至之時,在德陽全城推出暖冬計劃,以此致敬2020德陽城市奮鬥者。邦泰成立13年,公益13年,始終堅持進駐一座城,熱愛一座城的宗旨,堅持與城市共生長。初雪飄至,10000份暖冬早餐空降溫暖全城從12月13日開始,邦泰就在每天早上7:00開始,在德陽全城不同地點設定暖心早餐站點,為忙碌的德陽人送上一份暖心早餐。
  • 今日立冬,天氣晴,今冬是暖冬還是冷冬呢
    俗話說「立冬一日晴,脫襖過寒冬」,這句話到底啥意思呢?立冬一日晴,脫襖過寒冬,這句話說的是如果立冬當天晴一天的話,那麼今年冬季天氣很溫暖,人們紛紛要脫掉棉襖過寒冬。其實,這個說法有點誇張的,冬季溫暖與否不會出現大的溫度差,大家可知道「暖冬」的說法,簡單一點說就是冬季很溫暖,但是你知道暖冬溫暖界定的嗎?
  • 今年是暖冬還是寒冬?
    同樣在農俗諺語中也有很多關於冬至的,尤其是對於今年是「暖冬」還是「寒冬」的最多。我們人類經過幾千年的文化傳承,留下了很多有經驗的規律,這些規律被後人們一代代口口相傳,作為天氣預測、糧食種植等的依據,雖然在現代人看來有些胡謅,但這些才是真正的經驗,實踐出真知,至少比一些不著調的專家可靠一些。
  • 75%可能發生拉尼娜,今年是寒冬還是暖冬?今年小麥何時種?
    每年的農民,都要提早了解今年的冬季是寒冬還是暖冬,以準備越冬作物的種植時間,以及冬季的取暖問題。像是北方的冬小麥的種植,如果種的早了,會因為前期溫度高造成小麥的瘋長,這就無形中降低了小麥的抗寒能力,一旦遇到嚴寒,冬小麥就會受凍傷。如果種的晚了,入冬時候小麥還沒發育完全,後續嚴寒來了,發育會近乎停止,很容易出現小麥苗小和苗弱的情況。那今年是暖冬還是寒冬呢?
  • 【橘鄉她關注】巾幗微創業,愛心暖寒冬
    【橘鄉她關注】巾幗微創業,愛心暖寒冬 2019-12-30 12: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情系學子安徽醫科大學「暖冬行動」暖人心
    情系學子 安徽醫科大學「暖冬行動」暖人心 2020-12-10 10:17:27   來源:安青網
  • 2018年是暖冬還是寒冬?寒露有哪些說法呢?
    於是有經驗的農民大爺們開始探討今年的冬天是暖冬還是寒冬?我相信這裡有人表示不了解,說:你們農村人心真大,沒事瞎操心,那是您不了解農村。老人們之所以操心未來的天氣,不是我們怕冷與怕熱,而是我們農村人靠天吃飯,按節令秋收播種,天氣變化至關農業生產,冬天的氣候直接影響小麥產量。那麼,2018年是暖冬還是寒冬?寒露天氣是否,可預測今年冬天氣候呢?
  • 龍門鎮:暖冬行動暖到群眾「心窩窩」
    龍門鎮:暖冬行動暖到群眾「心窩窩」 2020-12-06 20: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年是寒冬還是暖冬?
    拉尼娜 去年冬天我國經歷了一次暖冬,之所以會出現暖冬現象,是因為去年我國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今年我國南方多暴雨,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受厄爾尼諾的影響。
  • 「暖冬行動」護民生,執行攻堅暖人心
    「暖冬行動」護民生,執行攻堅暖人心 2020-12-02 14: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