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裡的魚會影響陸地上植物的繁殖?怎麼做到的?

2020-12-17 可為漁業

這是我多年來生態學課堂上的一個經典案例,今天分享給大家,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喜歡這個故事。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學生朋友能看到這個故事,藉此能體會到生態學的神奇魅力,激發出未來對生態學的濃厚興趣。

——題記

魚類不僅是我們人類營養健康的美食,也是地球大家庭的重要成員,還是地球家園的維護者呢!

1、引言

說起魚類,自然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淡水魚、海水魚,三文魚、金槍魚...,你可能能說上一大堆。但要是問起你「魚類有哪些作用或者有哪些本領,你是否也都能答得上來呢?」

「魚類是我們的美食」,「大麻哈魚能識別家鄉氣味,能洄遊到它的出生地」,「電鰻能放電」,「隆頭魚可以作魚醫生,為別的魚類抓寄生蟲」,「鰱鱅能濾食藍藻、淨化水質」......也許,你也仍能列出一大堆魚類的本領來。

然而,如果我告訴你,魚類不但能對水裡的生物產生影響,還能影響到陸地上的植被,你可能就不一定相信了吧:什麼,魚與陸地上的植被還能有什麼關係?!這豈不是要讓我們真去「緣木求魚」?別急,讓小編為您慢慢道來。

在開始我們的故事前,不妨讓小編先來給您普及一些生態學的知識(如果您對這些知識已非常熟悉了,那麼可以跳過引言的這一部分,直接進入正題)。

您可能已經知道,自然界的生物,不是偶然在一起的,而通常都是通過捕食與被捕食關係聯繫在一起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於是,不同的生物就通過組成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相互聯繫在一起了。根據這種捕食與被捕食的關係,生態學家把各種不同的生物歸在不同的營養級中,能夠光合作用的各種植物,它們不能「捕食」其他生物,所以它們就處在第一個營養級,而各種以植物為食的草食動物呢,就被歸在第二個營養級,而吃草食動物的動物呢,自然就是第三個營養級,...,依此類推。

生態學家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當某種植物非常茂盛的時候,那麼牧食這種植物的草食動物的數量也會多。當這種草食動物數量增加以後,那麼捕食這種草食動物的動物數量也會多起來,依此類推,即高一個營養級的生物,都是隨著低一個營養級生物的數量而增加,這種現象,生態學家們將其稱為上行效應(如下圖左側)。

上行效應和下行效應

除了上行效應外,生態學家們還注意到了另一種現象,即如果肉食動物的數量多的話,那麼被它們捕食的草食動物數量就會減少,而草食動物數量的減少,就會降低它們對植物的牧食,植被就能長得多。即自上而下,相鄰的兩個營養級的生物數量是呈現相反的關係的,這種效應在生態學上就被稱為下行效應或下行控制(如上圖右側)。

生態學家們還將上行效應和下行效應通稱為營養級聯效應(Trophic Cascading Effects)。

通常,這種上行效應和下行效應,都是發生在 同一個生態系統裡的,比如,國外的湖泊管理者,為了改善湖泊的水環境質量,就在湖泊中放養吃魚的魚(兇猛魚類),這樣,這些肉食性魚類就能捕食水體中相對較小的那些以浮遊動物為食的魚類,當這些吃浮遊動物的魚類數量減少後,浮遊動物的數量就能增加了,於是它們就能吃掉更多的浮遊植物(即水中的藻類),於是水體的透明度就提高了,水質變得更清澈了。湖泊管理者們將湖泊中的這種下行效應稱為生物操縱。

我國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專家謝平教授,則提出了適合我國湖泊藻類控制的另一種生物操縱——非經典生物操縱,即利用鰱/鱅直接控制富營養化湖泊中的藻類。由於鰱鱅是一類吃浮遊動物(浮遊生物)的魚類,在國外的湖泊管理中通常是被利用肉食魚類來吃掉的,而我們恰恰是要增加它們的數量,而在國外是要放養吃魚的兇猛魚類,而我們則為了提高放養的鰱鱅的成活率,恰恰要控制兇猛魚類的數量,即我國的湖泊管理,完全與國外的相反,所以謝平研究員就把這種通過放養鰱鱅來控制富營養湖泊中藻類過度增長的方法,稱為非經典生物操縱。

通常人們是很容易觀察到在同一個生態系統內的上行效應和下行效應,例如,我國的老百姓,早就知道,通過給池塘施肥培養池中的藻類(浮遊植物),並使浮遊動物也能增加,從而就能養殖鰱、鱅等魚類(施肥養魚)或者通過施肥來養殖珍珠,利用的就是水體中的上行效應。

而前述的通過生物操縱和非經典生物操縱來控制富營養化湖泊中藻類的過度增長,利用的就是水體中的下行效應。即不管是這些上行效應,還是下行效應,都是發生在同一個系統中的。因為這些效應是發生在同一個系統中,人們既容易想得到,也容易觀察得到。

那麼這種食物鏈之間的營養級聯效應,是否只限於生態系統的內部呢?有沒有不同生態系統之間存在的這種上行或下行效應呢?

嗯,您可能猜到了,小編今天想給您講的這個故事,就是科學家們注意到的發生在不同生態系統間的下行效應。即魚類通過營養級聯效應(下行控制),最終影響到了林地植被的生長繁殖。如果您有興趣,就跟隨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2、魚是如何影響林地中的植被的?

我們今天給大家講的這個故事,是基於美國弗羅裡達大學動物學系的Knight博士、McCoy博士和華盛頓大學生物學系的Chase博士等五位研究人員共同開展的一項研究。如果您對他們的研究感興趣的話,可以直接參考他們發表的論文原文:

Knight T. M., McCoy M. W., Chase J. M., McCoy K. A. & Holt R. D. 2005. Trophic Cascade Across Ecosystems. Nature, 437, 880-883)。

一個生態系統內部的營養級聯效應(trophic cascading effects)已廣為人知,然而人們對於跨生態系統的營養級聯效應(即營養級聯效應在不同生態系統之間影響)還知之不多,為此,弗羅裡達大學動物學系的Knight博士等研究人員在2003年5月選擇了在美國弗羅裡達大學的凱薩琳.歐德威保護區/卡爾.斯威瑟紀念聖所開展了一項與眾不同的研究,旨在為人們揭示這種跨生態系統的營養級聯效應。

Katharine Orderway Preserve保護區

他們選擇的這個研究地點共有18個永久性池塘(即這些池塘都有多年的積水),它們的差異主要在於有些池塘有魚,而有些沒魚。研究者們選擇了其中的8個池塘,池塘與池塘的平均距離在1000米(200~2500米)。8個池塘中有4個有魚、4個沒魚。除此之外,這些池塘在大小、光照、池塘邊植被結構等等各個方面都沒有什麼差異。

他們發現有魚池塘周圍的植被比無魚池塘周邊的更茂盛,因此這項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弄清楚,是否是池塘中的魚類引起了池塘周邊植被的好壞。

保護區內的自然景觀
保護區內的自然景觀
保護區內的自然景觀
保護區內的自然景觀

他們針對觀察到的這一現象及可能的原因,先提出了如下圖中的科學假設:魚類可以捕食池塘中的蜻蜓幼蟲,從而使有魚池塘周邊的蜻蜓成蟲數量減少,蜻蜓的減少,就會導致蜜蜂等授粉昆蟲數量增加,從而導致植被獲得了更多的授粉機會,因而有魚池塘周邊的植被長得更好。

論文中的圖1 食物網作用顯示的魚類影響植被繁殖的途徑(實線為直接影響,虛線為間接影響)

然後為了驗證這些假設,他們就在現場開展了一些列的驗證研究。

首先,他們調查了有魚池塘和無魚池塘中蜻蜓幼蟲的數量。結果確實印證了有魚池塘蜻蜓幼蟲數顯著低於無魚池塘蜻蜓幼蟲數(如下圖左)。

論文中的圖2 有魚池塘和無魚池塘中的蜻蜓幼蟲數(左)和池塘周邊蜻蜓成蟲數(右)

然後他們再進一步調查了池塘周邊蜻蜓成蟲的數量。結果再次印證了他們的假設:無魚池塘周邊蜻蜓的數量顯著高於有魚池塘(上圖右)。

接著,他們又驗證了有魚、無魚是否會影響到授粉昆蟲對開花植物的訪問量。他們選擇了池塘邊上最常見的開花植物——一種金絲桃植物(Hypericum fasciculatum),觀察這些授粉昆蟲對其訪問量,並記錄下來訪昆蟲的種類,結果發現,有魚池塘授粉昆蟲的訪問量顯著高於無魚池塘,且來訪的昆蟲種類也是顯著不同,有魚池塘來訪昆蟲主要是膜翅目昆蟲(hymenopterans,即主要是蜂類授粉昆蟲),而無魚池塘來訪昆蟲主要是雙翅類(dipterans,蝶類、蠅類)。

論文中的圖3 有魚、無魚池塘邊金絲桃植物授粉昆蟲的訪問量

為了確認有魚、無魚是否是影響池塘邊的金絲桃植物的繁殖,他們又調查了兩類池塘邊的金絲桃是否受到授粉限制,及受限制的數量,結果如下圖所示。

論文中的圖4 有魚、無魚池塘邊的金絲桃出現授粉限制的情況

調查結果再次印證了,有魚池塘授粉限制的情況顯著低於無魚池塘邊的金絲桃(參見上圖的統計結果)。

他們對第二種植物一種慈菇Sagittaria latifolia的授粉、繁殖情況也做了補充調查,結果也證明了,有魚池塘邊的慈菇昆蟲訪問量顯著高於無魚池塘邊,所以其繁殖、產量均好於無魚池塘邊的慈姑。這一結果提示,魚類對植物授粉、繁殖的間接促進作用可能具有普遍性。

所以通過這項研究,我們可以看到,有魚有魚的存在,導致了在有魚池塘及其周圍蜻蜓幼蟲和成蟲的減少,從而間接引起了毗鄰的陸地生境上授粉昆蟲對植物的訪問量的減少和最終導致植物生物量產出的降低。有魚池塘附近蜻蜓種群數量的減少,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既有因魚類對蜻蜓幼蟲捕食引起的數量變少,也有蜻蜓在行為上刻意迴避在有魚池塘產卵、繁殖而造成在有魚池塘附近的種群數量的減少。但由於研究者們沒有對有魚、無魚進行人為的操控,因此目前他們還不知道這兩個因素各自在導致蜻蜓數量減少中起了多大的作用。

研究人員也發現,無魚池塘授粉昆蟲數量的減少,既與蜻蜓對授粉昆蟲的捕食、也與授粉昆蟲在行為上迴避在有蜻蜓的地方授粉這兩方面的因素有關。

在7天的連續觀察期內,研究人員們發現了好幾起兩種常見蜻蜓(Anax juniusErythemis simplicicollis)對大型授粉昆蟲的襲擊事件,8起襲擊中有4起是攻擊授粉昆蟲的,包括蜂bee、蛾moth和蝶(或蠅)類flies(圖5)。

論文中的圖5 蜻蜓對授粉昆蟲的影響。a, 蜻蜓在研究地捕食授粉昆蟲;b, 有魚、無魚時對金絲桃的授粉訪問量

為了檢驗蜻蜓的存在是否在行為上會影響授粉昆蟲對植物的訪問量,研究人員用一個網罩圍在有魚池塘邊上的金絲桃樹上,網眼的大小能讓大多數的授粉昆蟲可以自由進出,但卻能防止人工固定在網罩內的一種蜻蜓Erythemis simplicicollis逃出來,然後觀察在有魚池塘邊上這棵有蜻蜓存在的金絲桃樹上授粉昆蟲的訪問量,結果發現有蜻蜓存在時授粉昆蟲的訪問量也顯著低於無蜻蜓的對照組(圖5b)。

3、該研究的啟示

首先,水體與陸地捕食動物之間的這種較強的營養級聯效應,並非僅限於魚類,由於許多陸生生物捕食者、草食者或授粉者都有幼體生活於水中的生活史階段,因此水體中的捕食者(如魚類)對陸地生態系統的影響可能是非常多樣化的。同樣也有一些水生生物(如大鯢)具有陸生的生活史階段,因此其陸地生態系統中的捕食效應,可能也會影響到水生態系統中。

其次,魚類常被人為隨意地放養到各種水體中。由於這種跨生態系統營養級聯效應的存在,人為的魚類引種可能會增加昆蟲授粉植物的繁殖成功率,但可能對非昆蟲授粉的植物造成了競爭性抑制。溼地生態系統的破壞,也會減少蜻蜓的種群,也會產生類似的效應。相反,由於富營養化或其他因素導致的魚類群落的破壞,則可能使昆蟲授粉的植物處於競爭的不利地位。

該研究也告訴我們,魚類不僅僅是我們人類的食物,也是地球環境的締造者和維護者。

△內容來源:指點米津,作者:LiuQ,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文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專業水產知識,去關注可為漁業百家號!

歡迎留言評論,相互交流

相關焦點

  • 觀賞魚:黃曼龍魚怎麼繁殖
    黃曼龍魚怎麼繁殖黃曼龍魚在繁殖的那時候,會將泡巢築好,那麼雄魚會向雌魚開展示愛,黃曼龍魚是卵生的。黃曼龍魚:又稱:黃龍魚英名:GoldGourami。產地:泰國、馬來西亞。黃曼龍魚怎麼繁殖這種魚是卵生魚類,繁殖非常容易,雄魚背鰭、臀鰭均較長,尾部呈尖型,雌魚背鰭、臀鰭相對較短,尾部環狀,發情期的雌魚腹部較膨漲。產品系列溫度以25-28攝氏度為宜。這種魚全是築浮巢進行繁殖的。其產品系列方法與五彩博魚一樣,泡巢築好後,雄魚便一開始向雌魚求愛。黃曼龍魚是卵生魚類,繁殖非常容易,發情期的雌魚腹部膨漲,繁殖溫度以25攝氏度左右為宜。
  • 人類到底是怎麼進化來的?為何是陸地上的人猿不是水裡的魚?
    在我們的生物課本和歷史課本上,也有記錄關於人類的起源以及人類祖先的生活方式。地球上本無生命,那第一個人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就是錯誤的!他們並不具備高等智慧,而是使用原始的工具狩獵維持一天的生活需求。沒有現在精密的儀器只能夠依靠蠻力解決自己的需求。
  • 生活在水裡的魚也會被淹死,這是怎麼做到的?答案令人意想不到
    魚是生活在水裡的動物,它需要時時刻刻生活在水裡,一旦離開水就會死亡。只有水裡才是適合它生活的地方,而對於人類來說,水裡是不適合生活的,因為人類沒有魚類的特殊構造,不能夠在水裡呼吸,頂多在水下憋氣待個幾分鐘就已經是極限了。
  • 觀賞魚霓虹燈魚怎麼繁殖?好養嗎?
    霓虹燈魚是一種非常美觀、較小的觀賞魚,又叫做紅綠燈魚,因為它的身體顏色會隨著光線的改變而變化,有時候是藍色的,有時候是紅色的,就像絢麗的霓虹燈一樣
  • 小丑魚怎麼繁殖,養殖需多少時間?
    小丑魚是對雀鯛科海葵魚亞科魚類的俗稱,原生於印度洋和太平洋較溫暖的水中,因為臉上都有一條或兩條白色條紋好似京劇中的丑角而得名,最大體長達11釐米,由於外形可愛、好養、易繁殖被廣大魚友接受,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小丑魚怎麼繁殖吧
  • 見慣了陸地植物,海洋植物你了解多少?
    我們在陸地上植樹造林可以為城市添一抹綠色為生態環境做一份貢獻陸地上的植物種類繁多
  • 繁殖能力最強的觀賞魚,新手都能在魚缸裡繁殖的觀賞魚
    對於每個剛接觸觀賞魚的人來說,繁殖基本上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話說連能不能養活都需要絞盡腦汁考慮的問題,誰還管它能不能繁殖啊。但是在自然界任何魚都是要繁殖的,也都是很普通很平常的一件事,只是我們一般的水族箱很難達到自然界的條件,一般人也不知道怎麼去創造跟自然界相近的環境。
  • 「海底總動員」裡小丑魚一旦受到光汙染,將會難以繁殖
    因為,正如一項研究所表明的那樣,人工夜光阻礙了小丑魚的繁殖成功。在夜間的人工光中小丑魚的後代是不會孵化出來的。現在科技可以把黑夜變成白天。在許多地方,道路、建築內和工業設施的人工照明掩蓋了大自然的節奏。人類已經不再經歷真正的黑暗,地球在夜間變得越來越明亮。這種光汙染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夜間散光可能對人類健康造成損害,也會對許多動物造成負面後果。
  • 一種長時間待在水裡會溺亡的蟹類,常年生活在陸地上
    大自然之中有著各種各樣的生物,就比如說蟹類,我們常見的蟹類可能都是生活在海洋,或者河流之中,長時間離開水之後都會死亡,因為蟹類好像是一種依賴於水生存的生物,雖然說有的時候它能夠爬上岸,但是一般來說不會離開水,但是大家有看到過長時間生活在陸地上,而如果在水裡面反而會被淹死的蟹類嗎?
  • 長在水裡的一些水生植物,它們的生存條件比陸生要嚴酷的多!
    花、葉與藕緊密相連,相依為命,藕節上的根可從汙泥中吸收礦物質和水,供荷花生命之需。荷花的繁殖可以通過蓮子進行。蓮子的生命力極強,在汙泥中千年不死,條件合適時,能萌生長成新株。藕也可以進行無性繁殖,從其節上的芽髮根、長葉、開花。荷花的原產地在我國。
  • 蚯蚓在土裡,魚在水裡,不同的生存環境,魚是怎麼盯上蚯蚓的?
    本篇文章以蚯蚓為題,講講蚯蚓在釣魚時的作用在展開這篇文章之前,不禁有這樣一個疑問:蚯蚓並不生活在水中,魚見到蚯蚓的機會並不多,為什麼魚會喜歡吃蚯蚓呢?原因一:蚯蚓的種類其實蠻多的,世界上有蚯蚓3000餘種,我國亦有200多種,蚯蚓不單單生存在陸地上,水裡也有蚯蚓生存,並且數量龐大。
  • 魚缸裡的孔雀魚,繁殖太快,怎麼才能讓它繁殖的慢點呢?
    孔雀魚體態優美,色澤明豔,絢麗多彩,是很多觀賞魚養殖者的最愛。但是由於孔雀魚的繁殖力驚人,很多的朋友也是頗為頭疼。孔雀魚養不好的,魚都死了,養好的那叫一個富裕!真是越養越多呀!簡直能和賣孔雀魚的店家相比了!怎麼才能讓它繁殖的慢點呢?
  • 如果觀賞魚在水族箱裡繁殖,即使沒有繁殖缸,下列容器也可以孵化
    但是即使這樣他也不能減滅我們對於觀賞魚的喜愛之情,而且很多魚友依然會把觀賞魚飼養的很好,一直飼養到它們能夠成功的繁殖,不過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我們沒有可以提供給它們的單獨繁殖的魚缸,特別是對於一些卵生的魚類,情況更是糟糕了。
  • 如果地球上的陸地和海洋佔比反轉,會發生什麼?
    所有這些藍色都是來自於水,地球上超過70%的表面積都被水所覆蓋,這也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假如不是這樣的話,地球又會是什麼樣的呢?試想一下,如果這個比例發生反轉,變成了是陸地,佔了我們的地球表面積的70%的話,這會發生什麼?在和我們現有世界相比,人類這個物種甚至還會存在嗎?為了便於繪製我們的新地圖,我們就假設是直接的一對一的反轉吧。
  • 雷龍魚如何繁殖,魚缸裡繁殖攻略來了,養魚新手也可簡單完成
    但是雷龍魚的體質習性卻和其他迷鰓魚大不相同。所以雷龍魚的繁殖方法相對來說比較複雜,並且在家庭中想要讓雷龍魚繁殖產卵孵化出小魚也並不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雷龍要繁殖的話需要管理的條件比鬥魚要多出很多。不過雖然看上去很繁瑣,只要每一步都慢慢來,仔細的去做好,雷龍繁殖成功的機率是非常大的。首先我們了解一下雷龍魚的習性。雷龍魚屬於迷鰓魚這個大家都知道。
  • 世界最「奇怪」的魚,曬成魚乾能活著,但在水裡卻會被「淹死」
    ,但正是因為落後才導致了在非洲能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生物,就比如在非洲就有一種魚類,它被拆成魚乾還能夠或者,但是生活在水中卻容易被淹死,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了,今天就和大家了解一下這個世界上最「奇怪」的魚。世界最「奇怪」的魚,在岸上三年被曬成「魚乾」,卻依舊生命力旺盛對於「魚」相信大家的認知都是覺得它們只能生活在水中,一旦離開水中的話是沒有辦法生存的,但是在世界這麼多物種中就出現了一種魚它離開水中不僅不會死,但是如果長期生活在水裡的話卻會被「淹死」這種魚就是「肺魚」。
  • 彈塗魚,可在陸地上行走的魚類,不僅會跑會跳還是兩棲動物的祖先
    通常說到能在陸地生活且不需要靠水的動物,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非洲肺魚,它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存在,只要一下雨,它們就從牆壁的縫隙裡面蹦出來,而且它們還是活著的狀態,這時非洲人民就會趁機開始抓它,並且製成美食來補充體力。
  • 世界上繁殖最快的魚:出生17天就能繁殖,生活環境惡劣壽命很短
    說道繁殖,繁殖是所有生物都共同擁有的能力,但是物種不一樣繁殖能力也有很大的區別。繁殖最快的陸地動物,旅鼠,一對一年就能繁殖超60萬的後代,而繁殖最快的昆蟲蚜蟲,一年更是能繁殖15億億億隻。而今天要說的是世界上繁殖最快的魚,出生後17天就能繁殖。
  • 三湖慈鯛繁殖:非洲王子魚與馬鯛的繁殖方法介紹!
    三湖慈鯛是觀賞魚的品種類型,目前很多朋友都喜歡在家飼養,在飼養的過程中不少朋友會對三湖慈鯛進行繁殖。那三湖慈鯛應該怎麼繁殖呢?下面小編為你帶來三湖慈鯛繁殖、非洲王子魚繁殖及馬鯛繁殖的相關內容。三湖慈鯛繁殖總體來說是比較簡單的,但對於有的新手來說還是魚一定的挑戰難度。
  • 龍魚是怎麼樣繁殖的?
    人工配對:在大水槽中,將雌雄兩條龍魚分別放置在水槽兩側,在中間設置隔板,隔板需要在中間打孔,以保證水循環,避免抽出隔板時,使水的酸鹼度發生變化,引起龍魚疾病。在龍魚性成熟之後,取出隔板就會看到龍魚的追尾動作,期間也會發生相互撕咬的行為,龍魚有可能因為驚嚇而跳躍、衝撞,這都是正常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