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布寺,位於西藏日喀則地區定日縣巴松鄉南面珠穆朗瑪峰下絨布溝東西側的"卓瑪"(度母)山頂,距縣駐地九十公裡,海拔約5100米,地勢高峻寒冷,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廟,所以景觀絕妙。
絨布寺,全稱"拉堆查絨布冬阿曲林寺",是屬西藏寧瑪派寺廟,是一個富有地方特色的僧尼混居寺。
絨布寺始建於1899年,由紅教喇嘛阿旺丹增羅布創建.位於珠峰北麓的絨布冰川末端,海拔5154米,距珠峰峰頂約20公理。寺院分新舊兩處,舊寺位於新寺以南3公裡處,靠近珠穆朗瑪峰,尚存蓮花生大師當年的修行洞,以及印有蓮花生手足印的石頭和石塔等。新寺建成於1902年,絨布寺一度規模較大,曾有十幾座屬寺,有的還在尼泊爾境內,後因歷史原因被毀。現今主寺下面有八個附屬小寺,包括一個尼姑庵。由於絨布寺距珠峰頂約20公裡,所以這裡已成為從北坡攀登珠峰的大本營。從這兒向南眺望,是觀賞拍攝珠峰的絕佳地點。圍繞絨布寺有一條轉經道。大殿前是一座雕梁畫棟的看戲臺,每逢重要節日,當地的群眾都會到這裡看喇嘛演戲。門外的瑪尼石堆通常會被攝影人作為拍攝珠峰的前景。 1983年寺廟經歷了大規模的修建。這裡的壁畫值得仔細觀賞。
整個絨布寺依山而建,一共五層,使用的只有兩層。據說當初之所以把寺廟建得這麼高,主要是圖這裡清靜,便於休息。這裡信奉寧瑪派。寺外白塔下的瑪尼堆是當地佛教信徒們為自己祈求好運的。 絨布寺主殿正面供有釋迦牟尼、蓮花生等佛像。僧尼同住一個寺廟開展佛事活動,興盛時曾擁有僧人三百多名和比丘尼三百多名,二十多個殿堂;僧人十一名、比丘尼八名,設有一個誦經殿和一個殿堂。
絨布寺是從北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大本營。從這裡向南眺望,可以看到珠峰山體像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巍然屹立在群峰之間,令人望而生畏。每當天氣晴朗,能夠見到山頂有一團乳白色的煙雲,像一面白色的旗幟在珠峰上空飄揚,被稱為"世界上最高的旗雲",堪稱世界一大奇觀。絨布寺距珠穆朗瑪峰峰頂約二十餘公裡,自古以來,藏族人民就把珠峰尊為神明。西藏佛教噶舉派祖師米拉日巴(一○四○年至一一二三年)曾在珠峰一帶的山洞中修行達九年。在藏族民間傳說的神話故事中,將珠峰及左右兩側的四座高峰譽為"長壽五姊妹"(即五位女神,為扎西次仁瑪、婷吉希桑瑪、米玉洛桑瑪、決班震桑瑪、達嘎卓越桑瑪),珠峰被稱為"第三女神"、"后妃神女"、"祥壽神女"。在藏傳佛教繪畫中,代表珠峰的神女全身白色,騎一頭白獅,右手高舉一柄黃色九尖金剛杵,左手捧一大長寶瓶,俊秀神武。
旅遊提示:早晚這裡會有大風,溫度可以低到零下15至20度(12月至3月),最好帶好禦寒衣物。在4月至10月間,沿路一直到大本營都有可住宿的帳篷,每個床位約30至40元/人。旅遊旺季的5至8月還會出現一位難求的現象。絨布寺每年藏曆四月十五日舉行三天的跳神活動,藏曆十一月二十九日舉行隆重的驅鬼儀式。相傳藏曆4月15日是佛主釋迦牟尼降生、成道、圓寂的日子。因此在該月要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加以紀念,久而久之這些活動演變成了以規模盛大的轉經為主要活動的節日。
絨布寺依山而建,腳下的絨布河是由珠峰北坡的三大冰川--東絨布冰川、中絨布冰川、西絨布冰川部分泉水匯集而成的冰水河流。 珠穆朗瑪峰面積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山嶽冰川就有15條,最大的絨布冰川長達26千米,平均厚度達120米,最厚處超過300米以上。這些冰川類型齊全,其上限一般在7260米。冰川的補給主要靠印度洋季風帶兩大降水帶積雪變質形成。其中最大,最為著名的是複式山谷冰川-絨布冰川。絨布冰川冰舌平均寬14千米,面積達86.89平方千米。
冰川上有千姿百態、瑰麗罕見的冰塔林、冰茸、冰橋、冰塔等千奇百怪,美不勝收。又有高達數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隙,還有險象環生的冰崩雪崩區。
藏曆四月十五,天氣格外清爽。這是紀念釋迦牟尼誕辰的節日,而"羌姆"則在次日舉行。十點鐘,要跳一天的羌姆舞正式開始。先是由帶黃色雞冠形法帽的僧人們拉開了序曲,第一個出場的阿旺,緩緩地沿著院子左側的木樓梯向下轉身,在院子中站定敲起法鈸,迎接從樓梯上下來的一個又一個僧人。除了堪布,他們按照年紀的大小出場。樓梯上面的佛殿,每年藏曆五月僧尼要在這裡念《甘珠爾》,扎西宗鄉其他寺廟的僧人也來這裡念經。十幾場"羌姆"要在此作為起點。
絨布寺體現了宗教不分國度的境界,在僧人眼中,修行是最大的樂趣,安靜、孤獨、青燈古佛是最美好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