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位於黃石港區的華新水泥舊址寒潮湧動,但10多名工人搭腳手架、砌混凝土、建博物館,熱情高漲。
華新水泥舊址是黃石工業遺產四姊妹中的三妹。呵護與重用她,是黃石保護與利用工遺的一個縮影。
大哥銅綠山遺址,塊頭大而有內涵
華新水泥舊址的大哥,名叫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華新水泥舊址的姊妹有13個,即黃石工遺有13處,包括她及大哥在內的四位是其中的佼佼者。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這個大哥,離三妹20多公裡,在大冶金湖。
他生於3000多年前的商朝,已有3000多歲了。
他塊頭大——2.5平方公裡,有內涵——商朝至漢代不同結構、不同支護的豎井、斜井及盲井數百口;大小不一的平巷100多條;春秋時期的冶煉豎爐8座;古代的爐渣40萬噸;銅斧、銅錛、船形木鬥等文物1000多件。
通過比較全國其他古銅礦遺址,人們發現他年代久遠、生產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涵最豐富。
他獲得了不少榮譽: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十二五」時期全國150處重要大遺址之一;2015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四方塘墓葬區);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二姐大冶鐵礦露天採坑,高深而敢為人先
華新水泥舊址的二姐,名叫大冶鐵礦露天採坑。
她位於鐵山區,相距16公裡。
這個二姐生於226年的三國·吳·黃武五年,已有1790歲了。
人們一走近她,就能看到她的高深——上下落差達444米的世界第一高陡邊坡。
此外,她還創造了多個第一或唯一:亞洲第一大人工天坑;中國第一個用機器開採的大型露天鐵礦;張之洞創辦的洋務企業中,唯一保留下來的一家;毛主席視察過的唯一鐵礦山;中國第一支大型地質勘探隊在這裡成立;見證侵華日軍瘋狂掠奪中國礦產資源的第一家鐵礦山。
不得不說,大冶鐵礦露天採坑是個敢為人先的奇女子。
三妹華新水泥舊址,勤勉而外向
華新水泥舊址身為三妹,比二姐大冶鐵礦露天採坑、大哥銅綠山遺址都生得晚。不過,生於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的她,早就過了百歲高齡。
她留下的7.39萬平方米設施、83個文物單元(含3臺溼法水泥窯、3臺四嘴裝包機及一批生產線、運輸線等),見證了她的勤勉。
她於39年前投產的「華新窯」,廣泛應用於我國南方地區大中型水泥項目建設中,並讓她的管理技術傳播到朝鮮、柬埔寨、越南等外國。這說明她還是個優秀的外向型女子。
通過比較全國其他水泥廠舊址,人們發現她的年代較早、保存最好、規模最大,見證了我國水泥工業從出生到成長、長大的全過程。
她也獲得了很多榮譽: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屆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
四弟漢冶萍舊址,高大而厲害
黃石工遺四姊妹的四弟,就是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了。
他生於1913年,在這些姊妹中最晚。
他位於西塞山區,離三姐只有5公裡。
漢冶萍舊址這個四弟,曾是亞洲最早最大的鋼、鐵、煤聯合企業——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們一走近他,就能感受到他高大。
他的冶煉高爐,高27.44米,相當於10層樓高,是當時亞洲第一高爐、我國現存最早鋼鐵冶煉爐。
人們進一步了解他,就不得不讚嘆他厲害。
據《漢冶萍公司志》記載,他的鋼產量,曾幾乎佔到全國的100%。他留下的高爐棧橋、瞭望塔、卸礦機、日歐式建築群等諸多設施,是最好的物證。
2006年,他躋身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石工遺,世界唯一
把黃石工遺四姊妹中的每一個請出來,都是棒棒噠。
但是,這並不是最奇妙的。
最奇妙的是,他們聚集在同一座城市,即黃石。
經嚴謹而細緻的考證,世界上除了黃石,沒有任何一座城市同時擁有古銅礦、古鐵礦、水泥舊址、鐵廠舊址等四種工業遺產。
換句話說,以四姊妹為代表的黃石工遺,是世界唯一的。
這裡的「世界唯一」,還僅指品種的多樣性。其實,從其他角度看,黃石工遺也有諸多亮點。
從時間看,他們從3000多年前的商朝(銅綠山遺址)開始,歷經各個朝代,綿延至今,從未中斷,是我國各個城市中最為連續的工業史。
從空間看,他們從城西(比如華新水泥舊址)到城東(比如漢冶萍舊址),從邊緣(比如大冶鐵礦露天採坑)到腹地(比如銅綠山遺址),方圓4000多平方公裡的大地多達13處,組成了我國各個城市中最為密集的工遺群體。
從生產看,他們參與開創了人類兩大歷史時期,即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當我國其他地方還在石器時代徘徊,他們已進入青銅時代;當我國其他地方進入了青銅時代,他們已在鐵器時代奮進。當近代以水泥為最急需的建築材料,他們又創造了水泥工業的搖籃。他們是我國多個歷史時期,最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
從文化看,他們既有生產設施,如生產線、運輸線,也有辦公、生活設施,如日歐式建築群;既有物質的,如各種設施,也有非物質的,如「華新窯」的管理技術、第一次用機器開採的技藝。他們是我國絢麗多彩的工業文化中,最為美麗的畫卷。
呵護他們,黃石有「三高」
「加快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推動黃石城市轉型發展,」今年9月,市委、市政府站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發出了最強音。
隨後,市長董衛民領銜「加快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推動黃石城市轉型發展」領導小組,統籌推進黃石工遺申遺、老城區改造、工業旅遊發展等事宜。
這再次表明了黃石在呵護以四姊妹為代表的工遺方面,頂層設計高。
之前,黃石已成立了工業遺產片區保護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領導小組;已搭建了正縣級的文物局;已出臺了《工業遺產保護管理暫行辦法》、《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保護管理辦法(試行)》、《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意見》等規範性文件。在獲得地方立法權後,黃石還起草了《工業遺產保護條例》。這部《條例》不僅是黃石首部地方性法規,還是湖北省首部地市州地方法規、中國首部工業遺產地方法規。它將於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黃石在呵護工遺方面,除了頂層設計高,舉措也高。
2012年,黃石將工遺四姊妹組合到一起,並積極申報,一舉讓黃石工遺成功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這是我國首次將工業遺產列入《預備名單》,黃石工遺至今是唯一一家。
近些年來,銅綠山遺址編制了《保護規劃》、劃定了紅線、安上了監測設備。華新水泥舊址編制了《保護與展示利用方案(一期)》,累計拿到了8062萬元文物保護專項補助。其安防工程(一期)已試運行,1至3號溼法水泥窯保護與展示利用工程(一期)已完成70%,環境整治工程(一期)已完成49%,包裝車間保護工程(一期)已完成技術交底及圖紙會審,施工單位已進場。漢冶萍舊址則完成了《修繕工程設計方案》,多個修繕工程有望陸續上馬。
為了舉措得當,黃石還借智借力——聘請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專家為黃石申遺顧問,聘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主持編制黃石工遺保護規劃。
有了這些高舉措,且頂層設計高,成效自然就高了起來。
銅綠山遺址總體面貌煥然一新,發裂、沉降等險情被實時掌握;華新水泥舊址1至3號溼法水泥窯的生產車間,原橫梁、支柱極為單薄,現格外結實……
重用他們,從一枝獨秀到全面開花
2007年,大冶鐵礦露天採坑和銅綠山遺址姊妹倆,共同組成了黃石國家礦山公園。
這個全國首個國家級礦山公園,拉開了黃石重用工遺的新序幕。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它一枝獨秀,相當孤單。
轉變於2013年。當年,依託華新水泥舊址,湖北水泥遺址博物館成立;依託銅綠山遺址,銅綠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
湖北水泥遺址博物館是黃石工遺中,繼銅綠山遺址博物館、大冶鐵礦博物館後的又一個;銅綠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則是黃石工遺中的首個。
它們建成後,將成為漲知識、主要看氣質的好出處。
到了2015年,黃石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大力發展工業遊……」
相比其他城市,黃石既沒有十大名山也沒有十大名勝,只有工遺這種寶貝。
湖北旅遊局認為,黃石找到了自己的特點。
在工業遊方面,黃石的構想是,在工遺四姊妹中的每一處,設置真人秀,即向人們重現精彩而陌生的故事,並讓人們演繹;在他們的每一處,並設置一個微車站。這個車站既是人們通過火車出行的站點,也是人們了解黃石工遺的景點。每趟火車行經黃石既有的鐵路,內外裝飾都復古,動力為無染汙的電力;在他們與分別相鄰的九古奇村、東方山、磁湖、西塞山之間,修建旅遊通道,讓「工業遺產+生態」。
打個比方,人們在西塞山,西塞山的古釣臺重現戴著青箬笠、披著綠蓑衣的釣翁釣魚的景象。人們可以扮演釣翁釣魚,體驗其中的意味。隨後,人們通過旅遊通道,進入新冶鋼生產車間。它以真真切切地生產,展現鋼鐵是怎麼煉成的。接著,人們乘上火車,前往漢冶萍舊址處。約行程兩公裡後,人們到達名為「漢冶萍」的車站。車站的結構為清末民初的磚木結構,氛圍為清末民初的彩旗招展,牆上的標語為「中國鋼鐵搖籃歡迎您」。在舊址處,人們可以扮演工人,煉出人生的第一桶「鋼」;還可以扮演工人,演繹我國第一代鋼鐵工人與瘋狂掠奪我國鋼鐵的日寇殊死搏鬥的故事。
再比如,人們遊完了「漢冶萍舊址+西塞山」後,乘上火車,前往華新水泥舊址處。約行程5公裡後,人們到達名為「華新水泥」的車站。車站的結構和氛圍與「漢冶萍」站相似,但標語改為慈禧太后御批建廠的批文。在舊址處,原本灰濛濛的遺產,以藝術的理念、創新的手段,聚集了大批職業藝術家和職業設計師的大作。她既是湖北版的798藝術區,又是湖北省的設計中心。人們在名為「22世紀」的畫室,可以潑墨揮毫,把心中的最美畫出來;在名為「雅典娜」的微電影棚,可以客串導演,把心中的最感動導出來;在名為「銀河系」的設計室,可以設計一件工業產品或者建築。隨後,人們通過旅遊通道,到達磁湖。磁湖的岸線綠道,連成了濱湖景觀帶;磁湖的亭臺樓閣,表演著各種達人自發演繹的節目。人們如果喜愛京劇,可以跟著黃石京劇花旦飆一曲;人們如果身懷絕技,可以與黃石鐵鞋王試比高。接著,在由華新水泥湖底運輸通道改建而成的水下餐廳,人們可以喝勁酒、品黃石港餅、飲珍珠果米酒、嘗毛鋪土豬肉。
「構想」充分考慮了黃石轉型發展。
當然,它能否落實,需要進一步論證。
明天,黃石參與主辦第一屆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高峰論壇,並將此論壇的永久舉行地留在黃石,就是想進一步借智借力,以更好地呵護與重用工遺、更大地推動城市轉型發展。
註:部分圖片由黃石文物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