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與友人相約,駕車來到了河南三門峽市的陝州地坑院景區遊玩。疫情尚未徹底結束,但景區已經遊人如織。
據介紹,該景區是四五年前投資開發的,是在原地坑院較為集中的一古村落的基礎上進行整修、包裝、打造而成。這裡共有大大小小的地坑院二十來個,先後開發出十八個,剩餘的幾個,可以說一點沒動,原汁原味地供人遊覽,讓人近距離地去體會地坑院曾經的滄桑和歷史。為了安全起見,只在周圍安裝了簡單的防護欄。
地坑院,又名天井院、地陰院等等,是分布在河南陝縣、山西運城、甘肅隴東及陝西好多地方的特色民居,是黃土高坡地帶獨有的古建築群。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因其造價低廉、經濟適用且具備冬暖夏涼,抗壓抗震抗鹼之功能,為當地百姓所鍾情。從歷史的角度講,地坑院是仰韶文化的遺存,具備其當時的文化特徵,據考古發現,最早的地坑院遺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是南宋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朝廷秘書少監鄭剛中去河南、陝西一帶安撫時所見而書的《西徵道裡記》。「自榮陽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置碾磨,積粟鑿井,無不可者」。二十世紀初,德國人伯納德-魯道夫斯在《沒有建築師的建築》一書中,最早向世界介紹了地坑院,並配以了照片。被稱讚為:大膽的創作、洗鍊的手法、抽象的語言、嚴密的造型。近幾年,諸多的電視臺、網絡媒體等都對地坑院進行宣傳和報導,使得這一奇特民居名揚天下,讓人趨之若鶩。
現存的地坑院許多挖掘於清末民初,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一些交通不太方便的村落,如陝縣北營村,現存81座地坑院,其中尚有一百多戶村民仍然安居其中。我覺得,地坑院的出現是在已經沒有了可用的崖面直接鑿窯洞,就像我們常見的陝甘窯洞一樣的情況下,先民們摸索出在黃土高原的平緩地帶上修屋建房的又一創舉。
地坑院大小不一,坑體呈正方形或長方形,大的長寬達十幾甚至二十來米,小的則不足十米。坑的高度六七米深,坑的四面均鑿有窯洞,洞頂呈半園型,頂高三米左右。就像我們農村的房子分正房、廂房一樣,窯洞也有正廂之分。正室一般居北,窯洞也相對高出幾十釐米,多為家中長者居住。每面牆有三到五個窯洞,洞口兩旁及拱頂多用青磚砌築鑲邊,然後安上大門及屏風門,兩道門裡外開,門邊則是單或雙的小格窗戶。院的牆面用麥秸泥抹平,一是可以更好地防止脫落,二是美觀整潔。一般院都有十幾個房間。窯洞裡面許多還有縱向的小窯洞,就象我們的套間一樣。最多的時侯,每個院可以住好幾家人。院裡靠牆跟用青磚鋪就一米左右寬的甬道,甬道環繞全院,便於陰雨天行走。院中間略低,多栽有一到幾棵蘋果、石榴等果樹,在合適位置再掘一口水井,用來收集雨水及排澇。這裡屬半乾旱性氣侯,十年九旱,年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很少有大暴雨發生,一般不會殃及院的安全。水井收集的雨水,經過自然沉澱,好多還可用來供人畜飲用。南牆面的窯洞大都窄小,用作廚房,廁所,牲口棚,雜物間等。為減少異味,這些窯洞好多都在洞頂鑿一直徑二十來釐米的孔,直通地面,猶如我們現在樓房的換氣裝置。再就是出入院的大門了。大門沿級而上,穿越窯洞漸漸上坡步入地面。視地型而定,出入的坡路分為直進型、曲尺型和迴轉型三種。家族大的地坑院還有二至三個坑院相通,也稱為二進院和三進院。院頂可以打場、存儲、舉辦各種活動等,只是在院落的四周用土坯或青磚砌成一圈高30至50釐米的圍牆,講究一點的還可加上各種瓦當修成漂亮的屋簷起裝飾作用,這被稱為"攔馬"或「女兒牆」,即可起到安全防護作用、又能阻止窯頂降水及淤泥的侵入。遠望地坑村落,只見院中的樹梢蔥蔥,而不見任何其他建築,在黃土高坡的瑟瑟風聲中,隱約聽到高吭嘹亮的秦味曲調。坑院的四周,則是貧脊的農田、穀草堆成的圓垛和一棵棵自生自長的楊柳和桑樹。
陝州開發出的十幾個地坑院,為吸引遊客,每個院裡布置了不同風情的展覽項目,有體現當地婚喪嫁娶風俗的,有展示日常勞作生活的,有品嘗宴席大歺和風味小吃的,還有專門演奏地方戲曲和小調的。精美的剪紙,燈籠,布藝和手工製品令遊客應接不暇。在遊覽民居的同時,也領略了當地深厚的文化習俗。記得其中一個院裡,講述的都是地坑的挖掘故事。有一年輕壯漢,從來沒有用過別人幫忙,在不誤農活的前提下,一人獨自挖土三年,終於造出了自己的地坑院,堪稱當代愚公;也有全家齊動員,親朋來相助挖就的二進院。村民楊二狗的院落,先後住過六代人,幾十口子先後在這有限的地方,結婚生子,代代傳承。上個世紀,在社會生產力低下,經濟條件落後而人口增長較快的情況下,地坑院,這種幾乎不用任何建材,因地制宜,成本低廉的建築方式,得以迅速發展和延續,為當地百姓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本的生存保證,這段時間,也是地坑院興建的繁盛時期。也正是這片土地上的先民,用自己的平凡和勤勞,在這裡繁衍生息,書寫了中華民族與自然抗爭,為生活拼搏的自強不息,永不言敗的壯麗史詩。
近幾年來,河南陝州的地坑院先後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地坑院文化之鄉」,"地坑院營造技藝」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住建部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等。看著這些榮譽,我由衷地感慨中華民族的智慧和華夏兒女的偉大,他們在許多被宣布為不能生存的土地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世界奇蹟,留下了一個又一個的人間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