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坡上的地坑院

2020-12-24 胡鬧的阿威

周末,與友人相約,駕車來到了河南三門峽市的陝州地坑院景區遊玩。疫情尚未徹底結束,但景區已經遊人如織。

據介紹,該景區是四五年前投資開發的,是在原地坑院較為集中的一古村落的基礎上進行整修、包裝、打造而成。這裡共有大大小小的地坑院二十來個,先後開發出十八個,剩餘的幾個,可以說一點沒動,原汁原味地供人遊覽,讓人近距離地去體會地坑院曾經的滄桑和歷史。為了安全起見,只在周圍安裝了簡單的防護欄。

地坑院,又名天井院、地陰院等等,是分布在河南陝縣、山西運城、甘肅隴東及陝西好多地方的特色民居,是黃土高坡地帶獨有的古建築群。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因其造價低廉、經濟適用且具備冬暖夏涼,抗壓抗震抗鹼之功能,為當地百姓所鍾情。從歷史的角度講,地坑院是仰韶文化的遺存,具備其當時的文化特徵,據考古發現,最早的地坑院遺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是南宋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朝廷秘書少監鄭剛中去河南、陝西一帶安撫時所見而書的《西徵道裡記》。「自榮陽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置碾磨,積粟鑿井,無不可者」。二十世紀初,德國人伯納德-魯道夫斯在《沒有建築師的建築》一書中,最早向世界介紹了地坑院,並配以了照片。被稱讚為:大膽的創作、洗鍊的手法、抽象的語言、嚴密的造型。近幾年,諸多的電視臺、網絡媒體等都對地坑院進行宣傳和報導,使得這一奇特民居名揚天下,讓人趨之若鶩。

現存的地坑院許多挖掘於清末民初,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一些交通不太方便的村落,如陝縣北營村,現存81座地坑院,其中尚有一百多戶村民仍然安居其中。我覺得,地坑院的出現是在已經沒有了可用的崖面直接鑿窯洞,就像我們常見的陝甘窯洞一樣的情況下,先民們摸索出在黃土高原的平緩地帶上修屋建房的又一創舉。

地坑院大小不一,坑體呈正方形或長方形,大的長寬達十幾甚至二十來米,小的則不足十米。坑的高度六七米深,坑的四面均鑿有窯洞,洞頂呈半園型,頂高三米左右。就像我們農村的房子分正房、廂房一樣,窯洞也有正廂之分。正室一般居北,窯洞也相對高出幾十釐米,多為家中長者居住。每面牆有三到五個窯洞,洞口兩旁及拱頂多用青磚砌築鑲邊,然後安上大門及屏風門,兩道門裡外開,門邊則是單或雙的小格窗戶。院的牆面用麥秸泥抹平,一是可以更好地防止脫落,二是美觀整潔。一般院都有十幾個房間。窯洞裡面許多還有縱向的小窯洞,就象我們的套間一樣。最多的時侯,每個院可以住好幾家人。院裡靠牆跟用青磚鋪就一米左右寬的甬道,甬道環繞全院,便於陰雨天行走。院中間略低,多栽有一到幾棵蘋果、石榴等果樹,在合適位置再掘一口水井,用來收集雨水及排澇。這裡屬半乾旱性氣侯,十年九旱,年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很少有大暴雨發生,一般不會殃及院的安全。水井收集的雨水,經過自然沉澱,好多還可用來供人畜飲用。南牆面的窯洞大都窄小,用作廚房,廁所,牲口棚,雜物間等。為減少異味,這些窯洞好多都在洞頂鑿一直徑二十來釐米的孔,直通地面,猶如我們現在樓房的換氣裝置。再就是出入院的大門了。大門沿級而上,穿越窯洞漸漸上坡步入地面。視地型而定,出入的坡路分為直進型、曲尺型和迴轉型三種。家族大的地坑院還有二至三個坑院相通,也稱為二進院和三進院。院頂可以打場、存儲、舉辦各種活動等,只是在院落的四周用土坯或青磚砌成一圈高30至50釐米的圍牆,講究一點的還可加上各種瓦當修成漂亮的屋簷起裝飾作用,這被稱為"攔馬"或「女兒牆」,即可起到安全防護作用、又能阻止窯頂降水及淤泥的侵入。遠望地坑村落,只見院中的樹梢蔥蔥,而不見任何其他建築,在黃土高坡的瑟瑟風聲中,隱約聽到高吭嘹亮的秦味曲調。坑院的四周,則是貧脊的農田、穀草堆成的圓垛和一棵棵自生自長的楊柳和桑樹。

陝州開發出的十幾個地坑院,為吸引遊客,每個院裡布置了不同風情的展覽項目,有體現當地婚喪嫁娶風俗的,有展示日常勞作生活的,有品嘗宴席大歺和風味小吃的,還有專門演奏地方戲曲和小調的。精美的剪紙,燈籠,布藝和手工製品令遊客應接不暇。在遊覽民居的同時,也領略了當地深厚的文化習俗。記得其中一個院裡,講述的都是地坑的挖掘故事。有一年輕壯漢,從來沒有用過別人幫忙,在不誤農活的前提下,一人獨自挖土三年,終於造出了自己的地坑院,堪稱當代愚公;也有全家齊動員,親朋來相助挖就的二進院。村民楊二狗的院落,先後住過六代人,幾十口子先後在這有限的地方,結婚生子,代代傳承。上個世紀,在社會生產力低下,經濟條件落後而人口增長較快的情況下,地坑院,這種幾乎不用任何建材,因地制宜,成本低廉的建築方式,得以迅速發展和延續,為當地百姓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本的生存保證,這段時間,也是地坑院興建的繁盛時期。也正是這片土地上的先民,用自己的平凡和勤勞,在這裡繁衍生息,書寫了中華民族與自然抗爭,為生活拼搏的自強不息,永不言敗的壯麗史詩。

近幾年來,河南陝州的地坑院先後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地坑院文化之鄉」,"地坑院營造技藝」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住建部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等。看著這些榮譽,我由衷地感慨中華民族的智慧和華夏兒女的偉大,他們在許多被宣布為不能生存的土地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世界奇蹟,留下了一個又一個的人間不朽!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國黃土高原的「地坑院」民居,都會在院子裡種一棵樹?
    地坑院在我國北方地區,由於年降水量減少,民居建築的防水功能逐漸減弱,特別是到了我國的西北地區,降水稀少,房屋多以土牆建造,很少考慮防水排水。比如,在我國的黃土高原地區,由於擁有深厚的黃土覆蓋層,當地居民在垂直的黃土立面上,開挖窯洞,作為居住場所,成為黃土高原特有的景觀。窯洞民居在我國山西、陝西、河南、甘肅等省份都有廣泛的分布。
  • 【地理觀察】黃土高原地區的窯洞有哪些類型?地坑院又是如何挖成的?!
    陝州地坑院再上「央視」,今年「雙節」地坑院一定會「火」!在陝西關中腹地上有一個柏社村,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年的發展史。有人這樣形容它:「見樹不見村,見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這樣描繪出的村落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面貌呢?柏社村蘊含著古老地居文化基因。
  • 河南三門峽陝縣的地坑院,稱為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冬暖夏涼的環境
    在我國除了河南的陝縣有分布外,在山西運城、甘肅壠東、陝西的部分地區都有分布,這些地坑院造型獨特,全是在高處的平坡上挖出來的院子,相當有觀賞、研究價值。在河南省的三門峽陝縣,這個縣城的很多農村還保留了穴居的生活方式,有些村子雖然已經不住人了,但是這些挖在地底下的地坑院還保留完好。
  • 窯洞:黃土高坡上的穴居風景(圖)
    窯洞:黃土高坡上的穴居風景  行走在溝壑縱橫、墚峁交織的黃土高原上,視野中經常會出現與黃土渾然一色的窯洞,這種千百年來延續下來的民居景觀,是依託黃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築。  廣袤的黃土高原,是中國的四大高原之一,它西倚青藏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北接內蒙古高原,南連秦巴山地,地跨甘肅、陝西、山西、河南等省,海拔高度在1000米—2000米之間。黃土高原上除少數石質山地之外,表面都覆蓋著一層黃土,它們薄者數米,厚者可達200米。就是這些由黃土層構築的獨特地理環境,成了窯洞天然的建造場。
  • 三門峽地坑院
    三門峽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們穴居生存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距今有約四千年的歷史。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地坑院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一。被譽為「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 黃土高原上的奇特建築,塞北風情的奇觀「地下四合院」
    其實,並不是真的沒有房子,而是那些房子都在地下呢,這種房子就是中國黃土高坡有名的地坑院。地坑院又叫天井院,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早在古代時期,就已經有了地坑院這種標誌性的建築物。在黃土高原上,因為氣候的原因,夏天非常炎熱而冬天又十分寒冷,我們聰明的祖先便發明了這種建築,並且一直延續至今。
  • 地坑院民居建築群:原始民居活化石
    地坑院也叫「天井窯院」,是全國乃至世界少有的一種地下古民居建築,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它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是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是它的真實寫照。獨具特色的地坑院落群,被專家學者譽為「地平線下的古村落,人類穴居的活化石」「地下的四合院」「中國農民生土建築的最高成就」,具有極高的觀賞和學術研究價值。
  • 「地坑院」,獨一無二的地下神奇建築
    你一定想不到,這就是傳說中「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地坑院」。就如字面上的意思,「地坑院」的房子都是建在地下,像一個個坑一樣。「地坑院」位於河南省陝縣,是中國民間建築史上的奇蹟,令不少國內外遊客嘆為觀止。
  • 地平線下的古村落——陝州地坑院
    地坑院是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被譽為地平線下的古村落、人類穴居的活化石、地下的北京四合院,它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一。「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一種奇特的古民居建築地坑院,在地平線5~6米以下默默存在了約4000年……據專家考證,地坑院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廟底溝文化時期就已經有了地坑院的雛形。20世紀前期,德國人魯道夫斯基在《沒有建築師的建築》一書中向全世界介紹了地坑院。書中刊載了4幅航拍的陝縣(現三門峽市陝州區)地坑院村落照片。
  • 周末自駕遊,「民居史上活化石」——陝州地坑院,黃河第一壩
    陝州地坑院,位於三門峽市陝州區張汴鄉北營村,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地坑院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一。被譽為「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2011年,地坑院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秋雨綿綿不斷,大量雨水流進地坑院,大哥的地坑院是這樣排水的
    立秋過後的雨水比較多,經常有連陰雨,這連陰雨一下就是好幾天,在河南農村採風,這裡的地坑院地較多,這地坑院是四方形的黃土院子,一到下雨天院子裡的積水都去哪兒了,我們很好奇這地坑院是怎麼排水的。這是通往地坑院的唯一通道,雨水不斷的往下流,這通道的斜坡又溼又滑,非常難走,幸好這院子的主人還把通道鋪上了磚,這進出地坑院方便了許多。這是地坑院窯頂上面,這些雨水形成小水渠不斷的往地坑院裡流去,我們很納悶這雨水流進院子,會不會把院子淹了、會不會流進窯洞,這必定是黃土院子,窯洞會不會受損,我們帶著疑問進入地坑院。
  • 地坑院遐想|王麗英【薦讀】
    地坑院阻斷了臘月的寒風,窯洞裡暖暖的,遊人擠在土炕上,看著牆上舊報紙的舊新聞。  舊新聞上說,不知道哪一年,遠在西伯利亞的天鵝飛到了中國的三門峽黃河溼地來越冬;舊新聞上說,新中國在三門峽建立了第一座黃河大壩;舊新聞上說,三門峽與陝縣分了合,合了分,陝縣曾經叫陝縣,現在叫陝州……  其實,都是指的同一個陝塬。
  • 這裡不是景區是村莊,土塬上老地坑院穿新裝,住地坑院又成新時尚
    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黃土塬上很多村莊特奇怪,地上百花開,地下樂融融。這個村地面上飄揚著五星紅旗,地坑土壁上寫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大字,原來這裡是村部,村委會的幹部辦公全部在地坑院裡面。這是一座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老地坑院,院子梨花盛開,但窯洞裡已空無一人。
  •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二)
    他所說的李家山村、位於磧口古鎮黃河岸邊向南五公裡處的大山深處,這裡空靈幽雅相對封閉,不知多少年前被李姓的祖先發現並遷居於此,在這貧瘠的黃土高坡上這一處神隱秘境的小山村從來都不曾被人注目可是這裡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卻交相輝映,蘊藏著濃鬱的黃土民情風俗和豐厚的黃河文化元素,從李家山的窯洞建築中可以窺視到。窯洞就建在黃土高原上,它依山借勢、參差錯落,上面一層的院子必然是下面一層的屋簷,一層一層的順勢而進,給人的視覺展示出了一種聚集震撼的,立體交融感。 歷史在進展,社會也在不斷地變換,繁華帶給了李家山村的與時俱進,李家山村的每孔窯洞多在門前建有院落,宅院四周還建有圍牆。
  • 河南·三門峽陝州地坑院,地裡面的窯洞,這不是在陝西,而是在河南
    一說到窯洞,立刻就想到了黃土高原,眾所周知,黃土高原的代表性建築就是窯洞了,而且一說起窯洞,問你哪裡有,你可能立馬就反應到陝西或山西,但是,你能想得到嗎?我神州大地上,不僅僅只有山西陝西有窯洞,在河南也有窯洞,而且是不一般的窯洞,那就是陝州地坑院。
  • 地坑院的多重文化元素|貟石讓【薦讀】
    我是地坑院生,地坑院長,在地坑院生活了67年,從未感到這一特色民居的偉大。 近幾年,古老的地坑院穿越時空走進了央視,「地坑院熱」的浪潮席捲中華大地,受到科學界、建築界、文化界、旅遊界等專家、學者的重視和青睞,稱它是「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 陝州地坑院,修建在地平面以下的四合院,世界奇觀值得一看
    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張汴鄉北營村的地坑院可以算得上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地坑院作為「地平線下的古村落」,是我國特有的古民居建築形式之一,在2011年就已經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我國西北的黃土高原上,窯洞房這種居住形式,已經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它簡單易修,省材省料,堅固耐用,且冬暖夏涼,是中國人民利用外界環境條件,徵服自然,改造自然,創造性地利用自然的智慧的結晶。地坑院嚴格來講也是一種窯洞房,都屬於古代「穴居」形式的一種延續。
  • 夏天暴雨城市內澇,農村地坑院卻安然無恙,看看雨水都跑哪裡去了
    盛夏的天氣說變就變,常常會突降暴雨,晉南農村也叫作「盆雨」,昨天下午我國北方大多數地區都遭受了暴雨,很多城市出現內澇,暴雨照片刷滿朋友圈,農村傳統民居地平線下的地坑院是黃土結構,它是否能夠承受暴雨的襲擊?讓我們來看一看古人流傳下來的排水抗澇系統。
  • 西安鹹陽出發怎麼一天遊玩三門峽陝州地坑院跟看天鵝
    賞候鳥天鵝·遊地坑院民俗村一日【曲村地坑院】該村的地坑院不僅集中連片,規模宏大,而且保存完好。近年來,隨著陝縣開發地坑院文化旅遊的推進,2014年11月23日,內地實力派歌手林依輪、演員付辛博和臺灣人氣偶像李威齊聚陝縣曲村地坑院,拍攝真人秀節目《茶道真兄弟》。
  • 河南地坑院:房子全建在地下,下雨會不會被淹?村民說不用擔心
    前兩天我發了一篇有關河南地坑院的文章,受到很多朋友的關注。更多的人都關心同一個問題,住在地下萬一漲水了怎麼辦?會不會被水淹,豈不很危險?今天再去一探究竟。村子裡面的老人告訴我們,地坑院當初在建造時已經想到了排水的問題,經過幾千年的時間,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也是比較安全的,不用太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