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日本式愛情經典

2020-12-25 日本頻道

《伊豆的舞女》:日本式愛情經典

    薰子這個日本姑娘的名字淹沒在「伊豆的舞女」這一曼妙動人的稱謂之下。是的,她叫薰子,一個十四歲的巡遊藝伎,有著豐厚漆黑的秀髮和像鮮花似嬌美的面孔,她的眼角處塗抹著古色胭脂紅。這是川端康成先生為我們描述的。

    日本電影《伊豆的舞女》中,青年學生結束假期漫遊,乘船返校。薰子姑娘到碼頭送行。船漸行漸遠,薰子奮力地往山上跑,不時地停下來揮動手帕,讓自己在學生的視線裡清晰地呈現;終於到了小山的最高處了,薰子幾乎以將手臂揮斷的架式揮動著手帕,牙齒緊緊咬住下唇,像一朵不甘心的受傷的蓓蕾。船繞過山角,薰子的身影被遮擋住了,但是,那種十四歲的絕望和倔強像那青黑色的山石一樣砸在電影的結尾處。

    我說的這個電影結尾是山口百惠版的。我還看過吉永小百合版的。《伊豆的舞女》一共拍過五次,最早是田中絹代版。作為日本式愛情一個經典,「伊豆的舞女」這一形象,不僅僅是一再重現在銀幕上,在故事的發生地伊豆大島的「湯野溫泉」,有「伊豆的舞女」文學紀念碑,院內還安置了大型舞女塑像;到伊豆大島旅遊的人,可以買到舞女偶人,可以吃到名為「伊豆舞女包」的點心,作為作者的川端康成先生,幾十年來一再接到讀者的來信,問:薰子還活著嗎?要是去世了,她的墳墓在哪兒?薰子的鼓現在保存在什麼地方?……

    日本人被這個美麗清淡而又包含著非常醇厚的人生況味的故事給迷得神智不清,以至於他們忘了這是一個小說,以為那裡面所有的人都是現實的存在。小說結尾處,學生上船後鬱鬱寡歡,身邊睡著的乘客是一個少年,「河津一家工廠老闆的兒子」,他問,「你是不是遭到什麼不幸啦?」學生回答,「不,我剛剛同她離別了。」川端先生繼續寫道:「船艙裡的煤油燈滅了。船上的生魚味和潮水味變得更加濃重。在黑暗中,少年的體溫溫暖著我。我任憑淚如泉湧。」有意思的是,在「伊豆的舞女」文學碑揭幕式上,那個「少年」竟然出現了———「河津一家工廠老闆的兒子」認為川端康成寫的那個少年就是他。他在儀式結束後舉行了宴會,並提供了餘興節目。

    《伊豆的舞女》之所以讓讀者如此混淆現實和創作的界限,我想,在於它的美無論是作品中的「我」還是現實中的「你」,都沒能擁有。不能擁有的美就是完美。薰子既天真又有風情,天真是她那個年齡的本性,風情是她的職業習慣所然。在一個東方男人的心目中,這樣的女子是中年回憶中最合適最熨貼的對象。

    準確地說,這只是一個忘情的故事。邂逅和告別,告別也就是永別,這中間是一個情竇初開和自持自省的過程,什麼都沒有開始就結束了。整個故事就像一朵蓓蕾,叫人不忍心又不甘心。這個愛情故事跟日本人心愛的櫻花一樣,蓬勃而短暫,鮮豔而悽傷,所以,它獲得了永生。

    深圳晚報 2002年1月07日

    

相關焦點

  • 《伊豆的舞女》:日本式愛情經典
    》:日本式愛情經典     薰子這個日本姑娘的名字淹沒在「伊豆的舞女」這一曼妙動人的稱謂之下。    日本電影《伊豆的舞女》中,青年學生結束假期漫遊,乘船返校。薰子姑娘到碼頭送行。船漸行漸遠,薰子奮力地往山上跑,不時地停下來揮動手帕,讓自己在學生的視線裡清晰地呈現;終於到了小山的最高處了,薰子幾乎以將手臂揮斷的架式揮動著手帕,牙齒緊緊咬住下唇,像一朵不甘心的受傷的蓓蕾。船繞過山角,薰子的身影被遮擋住了,但是,那種十四歲的絕望和倔強像那青黑色的山石一樣砸在電影的結尾處。
  • 精緻的日本(27):伊豆的舞女
    由海底火山地殼移動而形成的伊豆半島三面環海,溫暖的洋流從南部海域流過來,讓這裡一年四季都氣候宜人。獨特的地形讓伊豆半島形成了壯闊的山巒和宜人的景色,是日本首屈一指的旅遊勝地,也是文學家們的青睞之地。川端康成,夏目漱石,太宰治,三島由紀夫,都在這裡留下過作品。我們沿著川端康成的筆跡,在伊豆俊秀的山,茂密的林,清冽的甘泉和嫋嫋的炊煙裡去追尋伊豆的舞女,去尋找乘著微風飄遠的愛戀。
  • 讀《伊豆的舞女》
    文\茂名石化 鍾奇峰    最近休息在家看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其實,這本《伊豆的舞女》並不是一整本書都是《伊豆的舞女》,而是川端康成許多作品的合集,其中就有《伊豆的舞女》這一篇。毫無疑問,《伊豆的舞女》是最具有川端康成風格的一篇文章,是他的代表作,具有濃重的日本物哀美。    這篇文章講述了19歲的學生「我」在一次旅行中與一隊藝人相遇並與他們結伴而行,在與14歲的舞女的相處中,兩個人之間生出純潔的情愫。然而在旅途結束後,他們的愛情也隨之結束的故事。
  • 讀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正如多數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愛情是川端康成這部作品的主題。然而,筆者近日在細細品味這部作品時發現,作品中作者所要表達的內涵似乎並非僅僅如此。現實生活中的辛酸境遇,舞女及作者本人內心鬱結的寂寞與哀傷在文中亦時時呈現,成了貫穿全文的不可忽視的另一個潛在主題。 《伊豆的舞女》發表於1926年1月及2月新感覺派的機關雜誌《文藝時代》月刊上,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
  • 永遠的伊豆舞女,永遠的川端康成
    川端筆下這個名叫「阿薫」的伊豆舞女,之後曾6次借電影書寫的方式,成為20世紀後半葉日本純美風格的影像敘事。6個不同版本,融聚了日本幾代傑出女演員,最早在1933年由田中絹代主演,1963年的吉永小百合、1974年的山口百惠則是最為人熟知的兩個女主角版本。
  • 川端康成筆下的伊豆與舞女
    初識愛情在這樣年輕的年紀,在這樣如夢似幻的山裡,就註定這是一場足以銘記但是卻不可能結果的感情。—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 不知你是否看過?這是日本首位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川端康成於1926年發表的短篇小說《伊豆的舞女》裡的一段話。小說描寫了20歲的「我」,一個日本舊式高中的學生,在去伊豆天城山旅行時,與一位14歲的舞女發生的初戀故事。
  • 伊豆的舞女
    川端康成編織的一個純愛故事,讓伊豆名揚天下,也成就了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的愛情神話。所以,一提到伊豆,人們就會聯想起美麗的「舞女」,充滿浪漫唯美的色彩。
  • 世間最澄澈而又傷感的初戀——《伊豆的舞女》
    這一版是許多人的經典回憶。而原著其實前前後後被拿來翻拍了有六版。這六個版本的電影《伊豆的舞女》分別是:1933年版,田中絹代主演; 1954年版,美空雲雀主演;1960年版,鱷淵晴子主演;1963年版,吉永小百合主演;1967年版,內藤洋子主演;1974年版,山口百惠主演。之所以能夠被翻拍這麼多版是離不開原著的魅力的。
  • 關於女藝伎,關於初戀,最好的電影是《伊豆的舞女》
    講到關於初戀的,也是關於日本藝伎的好電影,我想最好的一部,應當是《伊豆的舞女》了!《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早期的成名作,那是一段經典的愛情,恬靜清淡,而又蘊含深意。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對青年男女之間的故事。初戀的朦朧、純美,總是讓人帶著一點憂傷的。
  • 《伊豆的舞女》:是誰奪走了他的初戀?
    那時他的身份是一名高中生,為了排解內心的苦悶和憂愁,單身一人去往伊豆旅行。路途中他偶遇了居無定所的流浪藝人,與小舞娘燻子產生了似戀非戀的懵懂之情。最終在雙方的淚眼婆娑中,海風吹散了他們之間的緣分。 川端康成,日本文學界的「泰鬥」級人物。《伊豆的舞女》是他的成名作品,以他19歲的伊豆之旅為素材而寫出的自傳體短篇小說。
  • 海洋玉髓上的伊豆的舞女
    海洋玉髓天然圖案《伊豆的舞女》這方海洋玉髓天然圖案觀賞石,被收藏者(兀.白嘎力收藏)命名為《伊豆的舞女通過畫面我們看到了:一位情竇初開的如花的日本少女,身穿和服,手捧花束,曼妙而舞的形象,這讓我想起了諾貝爾文學得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伊豆的舞女》。《伊豆的舞女》描寫的是一位19歲高二學生,為排遣內心不可言喻的憂鬱和苦悶,隻身來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流浪藝人一行,並對那裡的小舞娘產生了似戀非戀的思慕之情。伊豆的舞女薰子深深地吸引了「我」。
  • 《伊豆的舞女》——只願成為你生命中的過客
    這次的完成書目是《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主人公川島是一個二十歲的高中學生,性情孤僻。即將就讀東京某高等學校的他趁開學前的暑假前往伊豆旅行。在去伊豆的旅行途中,遇到一隊鄉村巡迴演出的藝人,並與之結伴同行。
  • 川端康成與"伊豆的舞女":邂逅在日本箱根
    「那年我二十歲,頭戴高等學校的學生帽,身穿藏青色碎白花紋的上衣……獨自旅行到伊豆來,有一個期望催我匆忙趕路。」(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我秋天的箱根之行,已經看到了富士山頂的雪和路上成熟的紅葉箱根在日本的旅遊字典裡有點像中國的蘇杭一帶,其特殊的DNA包括美景、佳餚、曖昧的空氣,以及迷人的故事。杭州的斷橋和雷鋒塔始終讓人想到悽美的白娘子的愛情故事,而箱根也有故事,這故事與川端康成有關,這個亞洲第二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因寫《伊豆的舞女》而成名,他講述的是青年時期,在箱根這個地方與一位十來歲的舞伎相遇的故事。
  • 日本國民女神吉永小百合《伊豆的舞女》插曲《花だより》
    說到日本經典電影《伊豆的舞女》(日文:伊豆の踴子,英文:The Izu Dancer),我們可能第一時間想到女主演山口百惠。但這部電影還有另一個經典的版本,女主演另有其人——日本國民女神演員吉永小百合。有意思的是,兩個版本是同一個導演西河克己。
  • 每日推薦——山口百惠《伊豆的舞女》,朦朧純真的初戀
    不過聽這首歌之前,我要給大家介紹一部小說《伊豆的舞女》,她是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早期成名作,被譽為「世界第一初戀」,被翻拍的記錄更有6次之多,其內容清淡、文雅又蘊含了深厚的人生意味。阿燻在表演舞蹈故事的背景發生在上個世紀20年代的日本,男主角是出身東京高等學府的19歲準大學生,而女主角則是一名小小的舞女
  • 書籍推薦《伊豆的舞女》在侘寂世界無言綻放的花朵
    伊豆的舞女開篇第一句,似乎很難讓人想像出這是一個唯美哀傷的愛情小說的開頭。《伊豆的舞女》在文壇上被公認為是一部「物哀」之作。作為主人公的作者,在雪鄉中進行了一次奇妙的旅行。遇到了輾轉於各個村莊的小演藝隊,結識後相伴同行,在不長的時間中建立了樸素的友誼,又認識了天真爛漫的見習舞女。
  • 世間最澄澈而又傷感的初戀——《伊豆的舞女》
    這一版是許多人的經典回憶。而原著其實前前後後被拿來翻拍了有六版。這六個版本的電影《伊豆的舞女》分別是:1933年版,田中絹代主演; 1954年版,美空雲雀主演;1960年版,鱷淵晴子主演;1963年版,吉永小百合主演;1967年版,內藤洋子主演;1974年版,山口百惠主演。之所以能夠被翻拍這麼多版是離不開原著的魅力的。
  •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溼漉漉的伊豆舞女,徒勞的美麗與哀愁
    今天,林主將向大家推薦的是川端康成——日本文學界的泰鬥級人物,這次是他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溼漉漉的伊豆舞女,徒勞的美麗與哀愁。日本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傳承自漢唐文化,後經自身孕育蛻變而成的 「物哀」精神。
  • 每日推薦——山口百惠《伊豆的舞女》,朦朧純真的初戀
    不過聽這首歌之前,我要給大家介紹一部小說《伊豆的舞女》,她是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早期成名作,被譽為「世界第一初戀」,被翻拍的記錄更有6次之多,其內容清淡、文雅又蘊含了深厚的人生意味。阿燻在表演舞蹈故事的背景發生在上個世紀20年代的日本,男主角是出身東京高等學府的19歲準大學生,而女主角則是一名小小的舞女,是會被茶屋的老闆娘投以鄙夷目光的伶人。
  • 難怪伊豆的舞女6次重拍觀眾最愛山口百惠,導演一句話道破天機!
    》小編的話:《伊豆的舞女》是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著名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名之作,也是一篇傑出的中篇小說。《伊豆的舞女》小說和同名電影中「我」與小舞女「阿薫」唯美、淡雅、純潔、朦朧而令人嘆惋的初戀與愛情故事曾感染了無數讀者和觀眾。各個版本電影中所共同塑造的「阿薫」的形象成為了日本電影中女性形象的經典,《伊豆的舞女》本身也成為了小說改編為電影的成功典範。影片表現了少男少女之間初戀的那種朦朧、純真的情感。給了讀者一份清新之感,也淨化了讀者的心靈,把人們帶入一個空靈美好的唯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