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東北、西北和華北某些地區的人們,偶爾會在夜晚看見北方天空中一種光怪陸離的奇景。它有時像一條蛇遊動於高空;有時像戲院的紅絨幕飄忽於藍天;有時象山後的大火照亮了天際;有時象群羊失散、人馬奔馳;而有時又象寂籟的天穹睜開一隻大眼窺視著人間…。這種在北方天空中於夜晚出現的瑰麗景色,我們叫它北極光。還有和北極光相同的南極光但是,在我國的絕大多數地區看不到它。無論是南極光還是北極光,都是一種自然現象。它是怎樣形成的呢?
1.極光的形成
雖然自古以來人們就注意到這種極光現象,並且毫不厭倦地把它記載在史書裡,但是關於它的形成的理論直到今天還不是十分令人滿意。一般地說,極光的形成和太陽活動、地球磁場以及高空大氣都有關係。
原來,太陽並不象我們肉眼所見的那樣平靜,而是經常處在激烈的活動之中,如出現大陽黑子、耀斑、日珥等,由於太陽中心極高的物質密度和溫度,組成太陽的物質元素還隨時發生劇烈的核反應,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太陽的這類激烈活動,結果是放射出無數的荷電微粒它們象風馳電塑一般湧向宇宙空間。當大量的荷電粒子,如質子、電子進入到地球磁場的作用範圍時,由於受地球磁場的影響,運動方向會發生改變。它們沿著地球磁力線降落到南北磁極附近的高空層,並繼續以每秒360~700公裡的高速鑽入地表大氣層,使該處空氣中的原子和分子受激發,造成發光現象。由於大氣層所含的成分不同,光的色彩就有區別。來自太陽的荷電粒子進入大氣層後,大量被空氣吸收,直到距地面80公裡左右,荷電微粒被耗盡,極光也就消失了。
最近幾年來,還出現一種人造極光。它的整個發射過程和在天空中出現亮光的狀況,頗有點像節日放焰火一般。它是用火箭運載電子槍,電子槍向高空電離層和磁層發射能量電子,這些電子根據其定向速度和地磁場引力而落入北半球或南半球,在那裡形成某種或幾種色彩的極光。不過,目前這種人造極光的範圍很小,時間也很短。
2.亮度、形狀和色彩
它的亮度不等。微弱的極光就像銀河一樣,依稀可辨;而十分光亮的極光,甚至如明月一般耀眼。在一次極光現象中,上下亮度也不盡相同。大約在距其下限5~10公裡的地方最亮,從此處向上或向下其亮度迅速減弱。不僅每一次極光的亮度不同,就是在一次極光中亮度也是隨時變化的。
極光的形狀和運動真是千變萬化,動靜無常。就形態而言,有的如光幕;有的象光冕;有的如光斑、光帶、光弧;有的似光束、光柱。就結構而言,有的是均勻片狀;有的是線狀;有的是斑點構成,加上它不斷的運動就如同流星雨一般。現代的極光分類,也就是根據它的形狀結構和運動來進行的。如分為均勻平靜的光弧;均勻光帶,有時光帶還出現褶曲;脈動光弧,即光弧的某一部分有節奏地以幾秒的周期忽亮忽滅;有射線構造的光帶,射線有長有短,在磁天頂附近時具有光冕形狀;火焰式極光;等等。極光的顏色也隨時變化。一般呈現黃綠色,也有白色,紅色,藍色灰紫色,或兼而有之。這些顏色決定於當時高空的大氣狀況。如原子氧發出黃綠色光和紅光,分子氮發出藍紫色光等由於極光有以上的特點,因此往往會引起觀察者的視力錯覺和離奇的想像。
3.極光的分布
把一年裡看到極光的平均次數相等的各地用一條線連接起來,這條線就稱為極光等頻線。由於地磁極和地理極相差11°,又由於南北極的磁場並不均勻,所以,極光等頻線不正好是地理緯度線,而是圍繞地磁極的一系列並非正圓形的線圈。根據許多人的測定,最大值的等頻線也不在地磁極處,而是距地磁極約22~27°的地方。在這條最大等頻線以南或以北的地方,看到極光的機會就減少了。在我們所居住的北半球,極光最大等頻線值為243,相當於在這些地方每年見到極光的天數約佔全年的2/3,這條線大體通過阿拉斯加北部,加拿大北部,冰島南部挪威北岸,新地島南部新西伯利亞群島南部。我國的黑龍江北部等頻線值為1,即年中只有一天有機會見到極光。內蒙東部、吉林北部、黑龍江南部、新疆北部,十年才有一次機會看到極光。當然,這是統計情況,並不是絕對不變的。一方面,在太陽活動強烈的年分,看到極光的次數會增多;另一方面,由於地球磁場的方向和大小在不斷地起伏變化,所以這種分布也會隨地磁活動而改變。1956年9月7日,我國新疆阿爾泰地區見到一次極光。1964年3月8日,齊齊哈爾市見到一次較大的極光,呈淡紅色,弧形,前後持續6小時之久。
極光通常只出現在南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但也有罕見的情形,在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能見到極光。如1872年2月4日出現的一次極光,據記載不僅在我國湖北光化縣、河北東光縣等地見到,而且在印度孟買等地從下午11時起到次日日升時止也見到該極光,此次極光並伴隨著強烈的磁暴。本世紀也有幾次在熱帶地區出現的大極光。在一年的時間裡,見到極光最多的時候約在春分、秋分前後,即在三月、九月及其鄰近的月份。
4.豐富的古代記錄
現在,我們如能在北京地區見到極光,那是很難得的事。但是,古代勞動人民在西安、北京、洛陽、甚至於杭州看到極光都比現在要容易得多。這一方面是由於古代絕對沒有像現在這樣多的燈光幹擾;另方面,古代豐富的觀察記錄表明,地磁極在歷史時期中是變動著的,它曾在一個歷史時期內恰好和現在相反,是偏向於我國北部地區的。因此,古代比我們現在見到極光的機會多。
有些史書記下了早在傳說的黃帝時代就可以認為是極光現象的文字。據初步了解,從公元一世紀到十世紀期間,極光記錄約有170多次;十一、二兩個世紀的記載最多,約有145次。《漢書·天文志》記載的公元前32年10月27日的一次極光,是世界上比較早的最精確的極光觀察記錄「孝成建始元年九月戊子,有流星出文昌,色白,光燭地,長可四丈,大一圍,動搖如龍蛇形。有頃:長可五六丈,大四圍所,詘折委曲,貫紫宮西,在鬥西北子亥間。後詘如環,北方不合,留一刻所。」
文中記為「流星」,實際上是極光。「流星出文昌」,是指極光出現的方位,在文昌星座;「白色,光燭地」,是描寫極光的顏色和亮度;「長可四丈,大一圍」和「長可五六丈,大四圍所」』是描寫極光的大小範圍。最初的極光運動變化被描寫為象「龍蛇」一樣,這並非臆想,而是常見的一種極光形狀。在均勻光帶中有一個或幾個褶曲,其寬度和褶曲形式都在隨時變化,這就可以想到我國古代的描述是何等逼真。在不到百字的短文中,記下了甚至符合當代世界上極光觀察站要求的記錄:有時間,出滅狀況,顏色,亮度,運動變化,範圍大小及方位等。觀察地點可能是在西漢的國都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
據史書記載,在傳說的黃帝時代曾出現過「大電光繞北鬥樞星(《史記·帝王本紀》),這可能是種光圈式或光弧式的極光。有的記載把一種極光稱為「天開」、「天裂」、 「天開眼」、 「夜,有赤白氣相間,如耕墾竹林之狀」(《舊五代史·晉書·高祖記》),這是許多平行的極光光束。根據許多古代記載看來,我國古代看到的極光比較多的是紅色光幕,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赤氣」。我國古代用於記載極光的名稱就有十幾種之多,如叫「天衝」,「檬星」,「天開眼」,「獄漢星」,「旬始」,「格澤」,「蚩尤旗」,「枉矢」(如題頭),「長庚」,「天狗」,「大星如月,眾小星隨之」,等等。並且在世界上最早對極光進行分類和繪圖。
極光是否有聲音呢?這是當前科學家們爭而未決、有待時間來證明的問題。而我國古代的一些記載表明,某種類型的極光是有聲音的。如公元1119年5月11日,夜,西北赤氣數十道亙天,犯紫宮北鬥,仰視星皆若隔絳紗,拆裂有聲,間以黑白二氣,……」(《宋史·五行志》)。但是,有聲極光非常稀罕,在我國幾千年數百次的歷史記載中也只有幾次。
極光是一種地球物理現象,它是研究日地關係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和地球物理學、天體物理學以及大氣物理學有密切的關係。我國古代留下來的豐富的極光史料,對於研究歷史時期的太陽活動,地球磁場的變化和磁極位置的歷史變遷,以及研究歷史上氣候的變化規律和地震問題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