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張地圖講述上海百年:從來沒有日租界 最多時設31個區

2020-12-12 東方網

1909

當時,上海縣隸屬於江蘇省松江府。當年上海的行政區域範圍很小,主要集中在浦西蘇州河以南地區。

1927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成立。當年出版的地圖上,將公共租界東、中、北、西區,法租界和華界分區設色表示,並附有公共租界中區的擴大圖。

1946

從100多年前的上海縣,到如今的一座國際化大都市,上海百年的變化其實從一張張面積不大的地圖上也可以一探究竟。

  東方網8月14日消息:昨天,上海市測繪院策劃的《地圖文化之旅——從上海地圖看城市變遷》主題展覽在2014年上海書展拉開帷幕。主題展上,精心挑選的17幅具有時代特色與歷史意義的地圖,時間跨度從1909年至2001年,歷經從清末民初至改革開放、新世紀等各個重大歷史時期,見證了上海從一座普通縣城到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發展步伐。

  幾百年一直是縣級單位

  上海在南宋設鎮,元代設縣,此後到清朝幾百年間,上海一直是一個縣級行政單位,行政級別與川沙縣、南匯縣等相同。

  展覽上,一張1909年的《上海縣境全圖》吸引了很多參觀者,儘管紙面有些泛黃,上面用毛筆書寫的內容有的也不易辨別,但仍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紀初上海的面貌。地圖下方有「宣統元年上海四馬路望平街時中書局重印」的一排字,顯示出當時地圖已採用了機器印刷。

  當時,上海縣隸屬於江蘇省松江府。從地圖上看,當年上海的行政區域範圍很小,主要集中在浦西蘇州河以南地區(以蘇州河為界,蘇州河以南過去上海人俗稱「浜南」),具體範圍東至高行、陸行、三林塘,南至陳行、閔行、馬橋,西至虹橋、華漕,北至江橋、閘北、五角場。寶山縣、嘉定縣、崇明縣當時隸屬於江蘇省太倉州。地圖主要表現行政區劃分布,鄉以下行政單位是保、區、圖。地圖附有黃浦潮候四時表,列明黃浦江潮汐時辰以供參考。由於地圖上小河眾多,蘇州河在圖上還不容易找到。

  「這張地圖是院裡僅存的極少的清代地圖之一,由於年代久遠,保存需要非常小心,即便院裡的人也不是能輕易看到原圖的。」上海市測繪院的相關負責人告訴早報記者,為了這次展覽,測繪院由專門的團隊負責對原圖進行掃描,採用的是目前最先進的平板式掃描技術,以不對原圖造成任何損傷,並複製成1:1的地圖,第一次在公眾場合展出。

  雖然這張地圖採用了手工繪製,也沒有用不同顏色表示不同的區域,但形式上已接近現在的地圖,版式大小也與現在的一樣為對開,只是採用的是直版,而且也有了比例尺、指北針等現在地圖上常見的元素。

  上海從來沒有日租界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成立。在當年出版的《袖珍上海新地圖》上,已經有了分色標識,將公共租界東、中、北、西區,法租界和華界分區設色表示,並附有公共租界中區的擴大圖。租界範圍內,除公共租界中區和北區外,路名多以外國人名命名。人民廣場和人民公園的前身跑馬廳、瑞金醫院的前身廣慈醫院等都在圖上一一呈現。當時,公共運輸以有軌電車為主,無軌電車和公共汽車為輔。該圖還以經緯度為索引格,可查詢經緯度坐標。

  公共租界由原先的英租界、美租界合併而來。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鄭祖安說,英租界、美租界合併成公共租界後,上海分割成了公共租界、法租界和華界這主要的三大部分,儘管後來日本有軍事力量駐紮在公共租界,但上海歷史上從來沒有日租界,「一些影視劇裡提到的所謂上海的日租界是錯誤的」。

  上海以全國各地地名命名道路名稱的方式最早起源於英租界。鄭祖安介紹,當時英租界內命名道路名稱的辦法是:南北向的道路以各省的名稱命名,東西向的道路以大中型城市命名,不過也有例外。

  「現在東西向的廣東路,按道理說應該是廣州路,但由於當時翻譯上的失誤,使得這條道路被命名為了廣東路。由於道路命名後不會輕易修改,所以也就沿用至今,而上海的廣州路則是後來命名在現今楊浦大橋下的一段不長的道路上。」

  直到1943年後,上海的租界被取消,地圖上也沒有了「租界」二字。鄭祖安表示,中國被歐美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也強行推開了一條開放的而非封閉的、廣闊的而非狹窄的近現代化發展道路,在此後的百年中上海從一個縣城變為中國的第一大城市、世界的重要港口。

  1960年調整為12區11縣

  抗戰勝利後,行政區劃尚未劃定。在1946年出版的《上海地圖》上,看不到靜安區、長寧區、徐匯區等各區的行政區劃,地圖上將以前的租界區(包括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作為黃浦區,滬南則為南區,閘北則為北區,滬西為西區,以及浦東。

  該版地圖上,新舊路名對照索引表成為一大特色。1943年,租界收回,200多條以西方人名命名的道路更名為以中國地名命名。為便於使用,圖上路名標註形式為新舊對照,舊路名以括號形式標註在新路名旁,如金陵東路舊名公館馬路等。部分道路以國民政府政治人物姓名命名,如福熙路改名為中正中路(今延安中路)、霞飛路改名為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等。地圖特設公共運輸示意圖3幅(圖例),分別表示公共汽車、無軌電車、有軌電車路線。

  上海解放後,又誕生了一批新路名。在1950年出版的《最新上海市街圖》上,以國民政府政治人物姓名命名的道路均已改名,如中正東/中/西路改名為延安東/中/西路、林森東/中/西路改名為淮海東/中/西路、其美路改名為四平路等。而在新舊路名對照表中,均使用租界時期路名作為舊路名。

  上海解放後的一段時間裡,市域範圍並不大,而市域內各個區的行政區劃也多次改變。在1954年出版的《新上海街道詳圖》上,上海共設有31個區,其中包括南部的蓬萊區。1956年3月,上海的行政區由31個區整合為18個區。直到1958年,屬於江蘇省的嘉定、寶山等10個縣劃歸上海市,1960年,行政區由14區11縣調整為12區11縣,形成了目前上海市域範圍的基本雛形。

  1960年出版的《上海市市區圖》上,現有各區縣的名稱已清晰可見,但圖中的崇明島北部農場地區均未成陸,長興島、橫沙島尚處未圍墾前的沙洲狀態。

  該圖顯示,當時全市公交車路別編號已統一調整,1-30路為無軌電車,31路以上為公共汽車,這一形式沿用至今。由於編制於淮海路有軌電車軌道拆除前夕,這張圖也成為最後一張能顯現當年有軌電車線網全貌的地圖。

  1997年首用計算機制地圖

  從17幅展出的地圖來看,儘管都是機器印刷,但有不少是手工繪製的,而且地圖上的地名、路名採用的也是手寫體。不過手工繪製並不妨礙地圖的準確性,因為有現場勘測及遙感資料為基礎。

  上海首張使用計算機製圖的地圖出現在1997年。當年出版的《上海交通地圖》使用了電腦製圖軟體。在這張地圖上,主圖為內環市區圖,副圖為外環城區圖以及全市簡圖。該圖配置了一幅《外環城區圖》,反映了中心城區範圍向外環線區域延伸的趨勢。只是當時外環線還處於規劃階段,地圖上用虛線表示。當年地鐵1號線南延伸至莘莊,八萬人體育場建成,中央大道(今世紀大道)加緊建設,都在圖中一一呈現。該圖將大型居住區的名稱用方框醒目標註在圖上,大型居住區分布概況較為直觀。

  在各種紙質地圖不斷出版的同時,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電子地圖已悄然興起。

  去年,上海市測繪院建設的公益性地圖網——「天地圖·上海」推出了V2.1版,能顯示出1948年、1979年和2013年高精度航空影像,真實還原當年上海城市布局與風貌。用戶可使用「影像比對」功能,對同一地點進行現狀與歷史的直觀比較,感受「時空穿越」。

  「天地圖·上海」為用戶提供了更加全面豐富的數據服務,包括全市210萬條地名地址、最新高精度航空影像、8000多條道路、1200多條公交線路、輪渡線和軌道交通線路等信息。此外,用戶還可以通過網站了解外環區域內公交停靠站與站臺信息、地址門牌以及6層以上的建築物樓層數等詳細數據。在三維影像圖上,可以方便地找到你所在的小區,更可以感受一下網絡上顯示的小區與你實際居住的情形是否一致。

  上海市測繪院相關負責人透露,雖然不少紙質地圖仍受市場歡迎,但今後會更多關注電子地圖,而紙質地圖仍會通過地理信息的更新繼續維持,目前上海中心城區的地理信息每年一般更新兩次。

  雖然近年來出現的電子地圖的功能比紙質地圖更多,但紙質地圖作為一座城市發展變遷的客觀記錄者,仍具有豐富的歷史底蘊與人文內涵。記者昨天了解到,明後兩年上海市測繪院計劃繼續《地圖文化之旅》,明年主題是關於上海地圖中的歷史記憶,如百年交通、百年輪渡等,後年則是上海地圖中的地名年輪。

相關焦點

  • 17張地圖講述上海百年:從來沒有日租界 最多時設31個區
    幾百年一直是縣級單位  上海在南宋設鎮,元代設縣,此後到清朝幾百年間,上海一直是一個縣級行政單位,行政級別與川沙縣、南匯縣等相同。  展覽上,一張1909年的《上海縣境全圖》吸引了很多參觀者,儘管紙面有些泛黃,上面用毛筆書寫的內容有的也不易辨別,但仍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紀初上海的面貌。
  • 17張地圖講述上海百年歷史:從來沒有日租界
    當年上海的行政區域範圍很小,主要集中在浦西蘇州河以南地區。  1927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成立。當年出版的地圖上,將公共租界東、中、北、西區,法租界和華界分區設色表示,並附有公共租界中區的擴大圖。
  • 17張地圖講述上海百年歷史:從來沒有日租界
    當年上海的行政區域範圍很小,主要集中在浦西蘇州河以南地區。  1927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成立。當年出版的地圖上,將公共租界東、中、北、西區,法租界和華界分區設色表示,並附有公共租界中區的擴大圖。
  • 上海書展:從17張地圖看上海的城市變遷
    從地圖上,當年上海的行政區域範圍很小,主要集中在浦西蘇州河以南地區(以蘇州河為界,蘇州河以南過去上海人俗稱「浜南」),具體範圍東至高行、陸行、三林塘,南至陳行、閔行、馬橋,西至虹橋、華漕,北至江橋、閘北、五角場。寶山縣、嘉定縣、崇明縣當時隸屬於江蘇省太倉州。
  • 上海書展:從17張地圖看上海的城市變遷
  • 17幅老地圖繪上海百年變遷:1909年隸屬江蘇松江府
    17幅老地圖繪上海百年變遷:1909年隸屬江蘇松江府 2014-08-14 14:58:42□1950年出版的上海地圖  昨日,上海市測繪院策劃的《地圖文化之旅——從上海地圖看城市變遷》主題展覽在上海書展拉開帷幕,呈現一次見證申城百年變遷的地圖文化之旅。
  • 蘇秉公 | 上海根本沒有所謂的「日租界」
    後來查看了有關中國租界歷史的資料,才知道中國歷史上只在天津、漢口、蘇州、杭州和重慶5個城市有過正式的日本租界,而上海從未有過日租界,所謂的上海日租界實際上只是人們對於虹口日本人聚居區和佔領區的一種通常叫法。
  • 如何利用租界地圖來研究上海的城市史
    洋商紛紛湧入新闢的租界租地發展貿易,在上海對外貿易迅速發展的同時,原本的社會經濟不得不做出相應調整以適應亙古未有的變局,農業土地逐步轉化為商業用地。正如英國植物學家羅伯特·福鈞在1848年第二次到訪上海時所言,「我曾聽說上海已經建造了英美的洋行,我上次離開中國時的確有一二家洋行正在建築。但是現在,在破爛的中國小屋之地,在棉田及墳地之上,一座規模巨大的新城迅速建立起來」 。
  • 上海的租界及上海特別市
    為更好地推廣該系列內容,方志上海微信公眾號將分批發布《話說六千年——來來講上海》滬語版音頻和文字對照版,以饗讀者。上海的開埠和租界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與英國籤訂了《南京條約》。這個條約規定清朝要五口通商,上海也是規定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開埠。
  • 上海租界:魔都幻影(國家命運·租界往事·連載47)
    當時,蘇州河北岸地價低廉,文惠廉以建造教堂為由在虹口地區購置了大量土地,並與署上海道吳建彰交涉,要求在此地居留,得到了吳建彰的口頭同意。由於文惠廉並無官方身份,因此雙方之間沒有任何正式協議,美國人居留區也沒有具體的界址。當時,美國政府根本無意在華設立租界。
  • 上海租界的歷史上的地理位置:其實分為公共租界和法租界
    眾所周知,上海的歷史和租界有著很大的關係,但是較少人知道,上海的租界與租界不同,上海的租界分為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兩部分。在上海的地圖上面劃分法租界、公共租界和上海老縣城,大約是下面的樣子:上海的地圖上面劃分法租界、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的分界線,大約就是下圖中紅色的部分。
  • 天津租界:北洋政局晴雨表(國家命運·租界往事·連載48)
    天津租界在中國租界史上的地位僅次於上海,更是創了一座城市中租界數量的紀錄——9個,分別是英國、法國、美國、日本、德國、沙俄、義大利、奧匈帝國、比利時。與上海相比,天津租界也呈現出諸多不同的特點。最早在天津設立租界的還是英國。1860年12月17日,天津英租界劃界:東至海河,西到海大道(今大沽路),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北到寶士徒道(今營口道),佔地約460畝。這塊租界後來被稱為天津英租界的「原訂租界地」,當時地處荒僻。後來天津英租界經過3次擴展,總面積達到6149畝,其形狀呈東北、西南向,像個斜置的長方形。
  • 上海的租界到底是怎麼樣的地位?日本兵真的不敢進?
    而廈門鼓浪嶼的租界,更是清朝政府主動邀請美英西方列強建立的,為的則是想「以夷制夷」,用西方列強來對抗日本對福建的覬覦和滲透。 近代中國有租界的城市,除了五口通商的五個城市外,後來天津、漢口、九江、重慶、杭州、鎮江、蘇州、沙市都曾有過租界,但上海租界,從1845年11月設立開始,至1943年8月結束,歷時近百年。
  • 為什麼上海的路網是一張攤開的中國地圖?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籤訂後,上海為通商口岸之一,第二年正式開埠。當時英法美各佔有自己的租界,各國開始在租界內修築馬路並用自己的方式命名。比如,今天的中山東二路曾經是法租界內修築的第一條馬路,命名為法蘭西外灘馬路。 1862年,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因為都想用自己的方式命名道路而爭執不下。
  • 法國教授創時光地圖參博 可穿越時空看舊上海
    借本屆世博會,安克強有機會把自己的諸多愛好結合起來,一個叫「上海時光地圖」的軟體誕生了。這張地圖被賦予了時間坐標,只要輕點滑鼠,」時空隧道」即被開啟。通過虛擬視角,人們可以遨遊1855年到1954年之間的上海;俯瞰百年內這座城市是如何發展、擴張,崛起,最終成為當時遠東第一大都市的。
  • 上海兩區合併|靜安區曾消失4年,閘北區那麼大區域從哪裡來
    :澎湃新聞 2015年11月4日,上海宣布靜安區、閘北區「撤二建一」,設立新的靜安區。
  • 一幅上海人心中的中國地圖
    2009年02月07日 17:38國際在線【大 中 小】 【列印】 朋友發給我「上海人心中的中國地圖」,一看我就笑噴了,真是妖魔上海人的傑作!上海人心中的中國地圖 據說這張「地圖」的母版是「美國人心中的世界地圖」,我沒看到過那張圖,但是我猜想中國一定是「廉價商品的最大供應國」,一定也會有更多的「未知世界異次元空間」。
  • 碑刻上的蘇州,地圖中的上海
    173個墓志銘反映了158個家庭的情況(其中有一部分是同一家庭的),他們中7家無子女,兩代同堂39家,三代同堂77家,四代同堂31家,五代同堂4家。無子女家庭大多立嗣為繼,他們與兩代同堂的家庭共同構成核心家庭,佔家庭總數的29.11%。
  • 用17張奇怪的地圖講述這個世界...
    近日,英國的「每日電訊報」收集和整理了不少奇怪的世界地圖,用不同深淺的顏色來代表各國不同的狀況,有「世界槍枝地圖」,有「全球飲酒地圖」......誰對槍最情有獨鍾?顏色越深,槍枝越多(大概因為都很冷…… )加拿大的平均用電量也非常高,每人平均是15542千瓦時(因為也很冷?),美國是12962。中國的平均用電量是3927,日本是7829,韓國是10564。哪國人吃肉最多?顏色越深,肉食消耗量越大
  • 中國租界最多的城市,不是上海,也不是北京,而是這個城市!
    近代中國史上由於閉關鎖國、鴉片戰爭等一系列時代催化劑,衍生出了一個時代產物——租界。在許多的電影中常常能見到的就是發生在上海租界的故事,老上海的裡弄裡儘是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在出沒。而根據歷史記載和數據統計,在中國歷史上,一共有27塊地方曾經是租界,第一塊是英國在1845年通過《上海租界章程規定》取得的上海租界,最後一塊是1902年奧匈帝國的天津租界,其中有2塊還不僅僅是單一國家的專管租界,而是公共的。而說到我國租界最多的城市,卻不是被頻頻提及的上海,也不是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