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又一位被「生前飽受攻擊,死後追溯為大師」魔咒包圍的巨匠。柯布西耶是現代建築史上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並為後世的建築師提供了無盡的思想啟發和創意源泉。
6月起,由讓·路易斯·科恩(Jean-Louis Cohen)策劃的回顧展《勒·柯布西耶:現代景觀圖集》在紐約當代藝術博物館(MOMA)上演。建築界曾經以為,作為20世紀最著名的建築大師、城市規劃家和作家,勒·柯布西耶設計的特點之一,是對很多建築的實際地點漠不關心,他設計的「類普建築」與周圍環境也毫無關係。「勒·柯布西耶無疑發明了一種全新的建築語言。」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科恩先生這樣說道。他希望,這次展覽能夠重新解釋柯布西耶作品中的實踐性。
現代景觀圖集
1887年,柯布西耶出生於瑞士小城拉紹德封,此地以制表聞名於世,早年他醉心於鐘錶裝飾行業。1907年初他前往義大利,由裝飾美術家轉向思考建築和城市特徵等問題。針對其創作風格的轉變,科恩如此概括:「柯布西耶經歷了19世紀末的藝術薰陶,他的早期作品充滿了參考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英國藝術家、藝術評論家)的痕跡,而他的建築風格仍然維持了德國地方主義模式。20世紀20年代,受立體主義的影響及為應對機器的挑戰,他發明了一種全新的白色建築模式;20世紀30年代,他專注於使用本地材料;二戰後他形成一種全新的藝術想像,反映了他對雕塑形態的興趣。」
科恩將整個回顧展以建築師年表的方式陳列,共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現代景觀圖集」、「徵服巴黎」、「回應景觀」、「昌迪加爾,印度的新城市景觀」和「面向地中海,永恆回歸」,以展示他對景觀設計和地形地貌的思考。
科恩強調,這不僅僅是柯布西耶創作生涯中的五個階段,也是他生命中的五個重要時期——從年輕到年老,他創作風格的演變跨越了不同地域,從瑞士侏羅山脈地區(Jura Mountains)到巴黎,從巴黎到更廣闊的世界,最終回到地中海。「他一生中的成就不勝枚舉。在第一部分中,1911年雅典衛城的草圖是柯布西耶理解景觀建築的關鍵;第二部分純粹繪畫(Purist paintings)時期表明在遇到畫家阿梅德·奧佔芳(Amédée Ozenfant)之後,他的設計實踐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第三部分,我想強調的是1935年他在紐約演講期間的大量繪畫作品;第四部分是印度昌迪加爾,最著名的作品可能是國會大廈的原始模型;最後威尼斯醫院的拼貼畫項目是一個匯總。」
勒·柯布西耶具有多重身份,他的設計幾乎運用了所有的藝術手段和技術,從早期在義大利、希臘、土耳其所繪製的水彩畫,到印度的規劃草圖,展品包括照片和建築模型,是有史以來覆蓋面最廣、最全面展示柯布西耶的創作千變萬化的展覽。
深入時代的觀察者
1911年,勒·柯布西耶在書中寫道:「我在幾何中尋找,我瘋狂地尋找著立方體、球體、圓柱體和金字塔形以及各種色彩。稜柱的高度和彼此之間的平衡能夠使正午的陽光透過立方體進入建築表面,可以形成一種獨特的韻律。傍晚時分,彩虹仿佛也能一直延續到清晨,當然,這種效果需要在事先的設計中使光與影充分融合。我們不再是藝術家,而是深入這個時代的觀察者。雖然過去的時代也是高貴、美好而富有價值的,但是我們應該一如既往地做到更好,那也是我的信仰。」
科恩在展覽中著重展示那些被稱為「漂亮的」柯氏作品來應對批評者,「特別是薩伏伊別墅(villa Savoye)、朗香教堂(the Ronchamp chapel)等作品,它們是前所未有的空間和光線的新結合」。
1914年,柯布西耶開始著手研究符合工業化生產的新秩序,他將其定名為「Dom-ino」,最基礎的單元由三個平板、六根柱子和一個樓梯組成,可以在工廠中批量生產,然後組裝成房子。
1923年,在其著作《走向新建築》出版的同一年,風頭正勁的新銳建築師柯布西耶為父母在日內瓦湖畔建造了一座白色小屋,他的母親在此居住至101歲高齡,因此這座建築也被稱為「母親之家」。作為「住宅是居住的機器」理論的實踐,這座狹長的白色小屋切除了多餘的空間,是追求最小限度的極限住宅。
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科恩將「母親之家」稱為「感人的建築」。它不僅包含著設計師的生平經歷,更是現代建築理念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如何處理湖面的反光?如何處理湖面吹來的風?「柯布西耶一生中為他的父母造了兩所房子,在其家鄉拉紹德封的那座房子融合匯聚了他遊歷歐洲期間獲得的建築經驗;而『母親之家』雖小,卻是柯布西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構思之時就考慮到湖水和周圍的群山環繞,也是柯布西耶運用『帶狀窗口』(ribbon window)的典型案例,既能使居住者將外觀全景盡收眼底,同時將更充足的自然光線引入室內空間。」
1926年,柯布西耶進一步提出新建築的五個特點:支柱、自由平面、橫向長窗、自由立面和屋頂花園。並據此於1931年建成薩伏伊別墅,這幢白色建築看起來像「懸浮在空中的盒子」,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讓平面自由布局,空間相互穿插,內外彼此貫通,光線自四面暢快地滲入。別墅外形簡單,內部卻如同一架複雜的機器。它是柯布提倡的「住宅是居住的機器」的標本。
二戰後,建築思想趨於成熟的柯布西耶醉心於「居住單位」(the Unité d』habitation),這是住宅樓系列先進集體化設施的原型,其著名的代表作「馬賽公寓」是其首次嘗試。
馬賽公寓如同「垂直的城市花園」,17層的公寓住宅可容納330餘戶約1600人居住,主體是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表現出了一種粗獷、敦厚的藝術效果。其間所有樓板、天花板、牆壁都是獨立的,每一套住房都有獨立的空中花園。七條內部通道連接不同的公寓,其中一條配備有商鋪和一家酒店。屋頂平臺則設計了一間幼兒園、一間健身房、一條跑道和一個環形劇場。
科恩如此總結這些「漂亮的柯氏建築」:「即使是那些看似重複的結構,柯布西耶也從不重複自己,總是不斷調節它們以適應具體的地貌和情況。」
柯布西耶的工作範圍十分廣泛,在猛烈推動現代主義建築之餘,還「順手」設計了幾把椅子。「柯布西耶獨特而廣泛的設計範圍並非無意義的同質化,在他的創意領域中,並非所有的設計都以同一種形式轉化,這也反映在他的家具設計方面。」
從展覽中可以看到,柯布西耶為父母家中所設計的沙發和書桌依然來源於19世紀的模型,就像他早期的建築設計,然而到20世紀20年代末,他設計的標準化櫥櫃,與夏洛特·貝裡安(Charlotte Perriand)、皮埃爾·吉納瑞特(Pierre Jeanneret)合作設計的椅子則與他同時期的建築語言相一致——「注重模塊化的設計和易用性的目的,並且具有探索的延展性」。
不切實際?
展覽的第四部分展示了1951年,柯布西耶應邀為印度昌迪加爾所作的規劃和建築設計,包括石膏質地的建築模型、11幅透視圖,以及攝影師Pare所拍的照片,柯布西耶將城市安排在四周山脈所包圍的廣闊平原內,城市是為了使用汽車而規劃,然而當時的現實是那裡的居民還沒有自行車。這一點在其反對者看來是柯布西耶的設計「不切實際」的「罪證」之一。
據科恩介紹,針對當時東西方社會差距較大的現實,柯布西耶在規劃之初非常嚴密地考察了印度的城市和村莊,以及飛機、汽車乃至人們的步伐,他使自己的交通系統適應當地的城市特徵,也考慮到磚結構在當地建築的廣泛應用,因而科恩對「不切實際」的說法並不贊同,「柯布西耶在設計最初就將汽車的普及因素考慮在內是非常明智的,直到現在,城市居民數量達到100多萬才顯示出它的極限,而昌迪加爾至今仍是許多印度大城市的規劃樣本。」
如今,格局統一、線條明晰的城市住宅已然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柯布西耶的創作理念未必能被人全盤接受,但相比其生前飽受詬病的狀況,柯布西耶的建築理念已經潛移默化地構成了今日城市的一部分。
晚年的柯布西耶在由繁至簡的蛻變中逐漸尋找到返璞歸真的幸福感,曾倡導「住宅是居住的機器」的他晚年為自己設計了位於地中海馬丁岬的「休閒小屋」,不僅蘊含了他對於自然界的領悟,更是他進行東方之旅時考察最小限度居住形式的實現,「休閒小屋」陪伴其走完了生命的最後旅程。
有趣的是,柯布西耶雖然與中國並沒有直接的淵源,但在國人複製世界建築精品的大潮中,同樣不乏柯布西耶建築經典的身影。上世紀90年代河南鄭州曾出現過一座朗香教堂的複製品,但最後在柯布西耶基金會的要求下拆除。這看似符合「類普建築」對實際地點漠不關心,但科恩坦言,這只能理解為實物模型的再現,因為缺失了朗香教堂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朗香教堂位於山頂之上,從柯布西耶最初的設計草圖中可以發現,附近有火車經過」,因此鄭州將「朗香教堂」從山頂移到平地,「缺乏對話的視野,建築完全失去了其意義,成為一個尷尬的副本」。
柯布西耶生前不遺餘力地推動新城市構想,儘管最後並未被付諸實踐,但其對建築界影響巨大,幾乎每一代建築師都從柯布西耶的作品中吸取靈感,談到柯布西耶具有廣泛影響的建築理念,科恩認為他將建築學定義為光線下物體組合的相互作用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縱觀他的一生,依然受雅典和羅馬建築風格的影響,晚年他通過觀察實踐所形成的城市和地區發展的關係,對今天那些真正想看清世界的建築師來說依然是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