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交會不僅吸引兩省交界的群眾前來交易,也有山東、江蘇等地的商家前來展銷,各類生意都比平時好得多。」11月30日,白廟村大眾生活超市老闆楊可為說。當日,為期十天的第21屆夏邑縣馬頭鎮白廟物資交流會落下帷幕。各地商賈滿載而歸,當地群眾也收穫滿滿。
白廟物資交流會已有21年歷史。白廟村地處兩省(河南、安徽)二市(永城、亳州)二縣(虞城、夏邑)接合部,省道202、縣道劉白路在此相會,區位優勢明顯。1999年,夏邑縣委、縣政府決定發揮白廟村的區位優勢和物產資源,舉辦大型物資交流會,以此為白廟村發展帶來人流、物流、信息流,打造出「南有河南夏邑白廟,北有河北保定白溝」這個叫得響的品牌。
白廟村轄14個村民組,784戶3103人,耕地1424畝,人均耕地不到0.5畝,是典型的人多地少村。村民僅靠種地生活,別說致富,就連溫飽也成了奢望。所以該村群眾多從事商業經營。該村商業氛圍濃厚,原有農曆正月初六至十六和正月二十七、二月二十五、三月二十八、八月十五的古廟會,還有農曆遇雙逢集、遇單逢會的習俗。
1999年農曆十月初六,首屆白廟物交會開市。由於宣傳到位、服務周到、政策優惠,再加上正逢農閒時間,來自全國各地的商賈、遊客擠滿了白廟村的角角落落。據統計,物交會最熱鬧的那幾天,每天人流不下10萬。當時,民間流傳著「賣不出的商品到白廟去賣,買不到的東西到白廟來買」。物交會不僅有琳琅滿目的商品,還有評書、戲曲、雜耍等表演,村內大小飯店、旅館個個爆滿。物交會現場,吆喝聲、詢問聲、討價還價聲不絕於耳。前來趕集的人摩肩接踵,擠滿了街面。各種文化在這裡碰撞,各種信息在這裡傳遞,各種商品在這裡交換,白廟一時成了夏邑的「小香港」「小南京」。
「我當時在白廟街頭賣瓜子,一天能賣1000多塊錢呢!」永城市龍崗鎮天齊廟村村民劉忠提起白廟物交會的盛況一臉的自豪。
請得來,留得住。為給前來的客人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縣、鄉、村領導想方設法,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優化營商環境。
現年60歲的白廟村村委會主任、「全國優秀人民調解員」馬步青,每到逢會,他是村裡第一大忙人。只要群眾有事找他,他就會放下手中的活,立即趕過去幫忙。20多年來,馬步青沒少調解各類糾紛矛盾。但只要是本村村民與外來客商之間的矛盾糾紛,無論誰對誰錯,馬步青都會先批評本村村民,教育村民不能在自己家門口欺負外地來的客人。他常說:「要是那樣,誰還敢到咱白廟趕會,白廟還怎麼發展?」後來,一遇到小糾紛,只要說馬步青來了,那就是馬上解決。
「十三五」期間,白廟物交會已成為農民群眾展銷特色產品、增加收入、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和推動當地經濟健康發展、擴大消費、活躍經濟、增加群眾收入的首要途徑。在物交會的帶動下,目前,白廟村現有個體工商戶300多家,大型超市和服飾廣場20餘家,碩泰食品加工廠、安泰食品有限公司、易旋服裝加工廠等各類特色養殖、種植和加工廠如雨後春筍,不斷落戶白廟村。
眼下,白廟村已形成了四縱四橫和大環圈的街道框架,清涼山社區和西湖雅園兩個社區成為了村民的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