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族

2021-02-13 ynx的世界

大和民族(日語:大和民族/片假名:やまとみんぞく;羅馬音:Yamato Minzoku ),是構成日本人的主體民族,以日本語為母語,大和族主要分布於整個日本列島。「大和」一詞亦成為日本和的代稱。

大和一詞源自公元3世紀的日本政權所在地的大和地區。是日本國的主體民族,約佔當前日本人口總數的99%(其餘為阿伊努人與琉球人),主要分布於整個日本列島。有時成為「日本」的代稱,例如「大和魂」即指「日本精神」。在日本帝國時代,大和人是指不同於阿伊努民族、琉球民族、漢民族、朝鮮民族的民族,同時也指不同於「高山族」的民族。

大和族是主要由原居住於東北亞大陸的日本海沿岸居民和東亞大陸居民融合演變而成,其族是在古墳文化才完全形成,自身文化長期受到來自東亞大陸的影響,但由於其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氣候又自成一派。

歷史

編輯

民族起源

大和民族究竟形成於何時,先人來自於何方,在渺茫的史詩和紛紜的傳說中早已不可追尋。可以確定的是, 早在三皇五帝時期, 和夷部落(也就是哈尼族先民)就開始了向日本的持續且不斷增長的移民遷徙被稱為東夷而一部分就往南方遷徙變成今天的哈尼族,哈尼族還有一個稱號就是「和人」。公元五世紀大和國統一日本。移民大抵是黃皮膚的黃種人,主要由在日本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扶餘人、漢族以及阿爾泰語系民族與日本列島本土的繩文人融合而成,自東亞大陸漂洋過海而來的外來移民沿著朝鮮半島而下,渡過海峽,登上了這個位於東亞盡頭、曙光總是第一抹生起卻是火山密布的列島。

和族

名稱來源

日本民族自稱大和民族。但若問日本民族為何以大和民族自稱?「大和」二字卻仍讀作「亞馬託(やまと) ?

恐怕能給以回答的日本人不過十之一,

」支吾不清。據在現今大和之地實際體驗,

「牙麻託(やまと)之便讀,

古代倭人即「山下」「山麓」之人。

聖德太子(公元 574—622 年)在《憲法十七、條》中引用了《論語》中(孔子的弟子)有子的話:「禮之用,和為貴」,說明古代日本的統治者深知「和」的重要性。「和」乃和平、和睦、和諧之總義,亦可視為有小和、中和、大和之別。和平乃為小和,和睦可稱中和,唯和諧方為大和。

在天平寶字元年(757 年)始定用「大和」二字取代「倭」或「大倭」官考工記》

年)始定用「大和」二字取代「倭」或「大倭」,但讀音仍用「牙麻託」。

《周禮·冬官·考工記》「大和無灂」 賈公彥疏:雲。「大和謂九和之弓,

《老子中經》之第七神仙為「太和者,天之魄也,自然之君也。常侍道君在右方。

《易經》第一卦則為「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

《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辭有(始於唐武德貞觀,盛於開元天寶,即 713—756 年

「大和篇」「大和」做出了另一種解釋:「大人無親無 ,疏無愛無惡,

顯然,無論哪一種解釋,

「大和」都是上好的詞彙,寓意著一種超凡脫俗的理想境界。

日本統治者以「大和」代「倭」,實為美化自身也。

摘自第9頁第二段 序章 古代東亞世界中的中日關係 蔣立峰、嚴紹璗、張雅軍、丁莉

大和撫子(日文:大和撫子 やまとなでしこ)

指代日本女性,本意是瞿麥。用來指代日本女性體現出其溫柔而堅強的特點。

人口

編輯

大和族

大和民族的人口約1.3億(截至2005年10月1日),其中男性為6534萬人,女性為6842萬人。全世界大部份國家亦有分布,在日本附近的人數最多。二戰前,庫頁島、夏威夷、關島、南美洲及德國在太平洋島嶼的殖民地也有所分布。

語言

編輯

大和族

絕大多數大和民族人使用日語和日文。日文分為漢字和假名,漢字有兩種讀法,一種是音讀,一種是訓讀。假名又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不論是平假名或片假名的字型都仿自漢字。日本古代沒有文字,和古代中國有了文化上的交流之後,日本人就利用漢字的草書字形創造了平假名,利用漢字的偏旁部首創造了片假名。也因為外來的語言、外國人名地名。擬聲擬態語、動植物名。日文中平(ひら)是容易、簡單的意思,片(かた)則是片面、不完全之意。如果覺得不太好記的話,就記得日本人平常生活上用的就是「平假名」,字體看起來像用的,一片一片的就是「片假名」了。日語的發音並不困難,它基本上是由(あいうえお)五個元音為主所串成的音節。和漢語有十多個元音比較起來少了許多,而且日語有的元音,漢語大致上都有。 [1]

文化藝術

編輯

概述

日本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別具一格的和族文化。櫻花、吳服、俳句、摺扇、日本文學、浮世繪、武士道、忍者、柔道、劍道、空手道、合氣道、清酒、神道教、藝伎、能劇、相撲、日本音樂、日本料理、日本園林、日本動漫等等。在日本有著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

日本原來是沒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國的漢字,日本語言口音中80%左右是漢語的變音,日本的語言語音主要來源於商周時期到清朝的多時間段多層次的中國漢語南方方言口音及東南亞的馬來人口音等融合而來, 因此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國的深刻影響。日本吸收中國文化是多方面的、長期的歷史過程,並在近代反哺中國。

茶道

茶道

茶道也叫作茶湯(品茗會),來源於古代中國茶道,自古以來就作為一種美感儀式受到上流階層的無比喜愛。茶道被用作訓練集中精神,或者用於培養禮儀舉止,為一般民眾所廣泛地接受。日本國內有許多傳授茶道各流派技法的學校,不少賓館也設有茶室,可以輕鬆地欣賞到茶道的表演。

花道

花道

花道作為一種在茶室內再現野外盛開的鮮花的技法而誕生。因展示的規則和方法的有所不同,花道可分成20多種流派,日本國內也有許多傳授花道各流派技法的學校。另外,在賓館、百貨商店、公共設施的大廳等各種場所,可以欣賞到裝飾優美的插花藝術。

吳服

吳服

吳服是日本傳統民族服裝的稱呼。它在日本也稱「著物」。吳服起源於彌生時代,後來吸收中國隋唐服飾和西洋服飾改進成非常具有特色的大和服飾 [2] ,在日本古代常常被稱為"和服"和"著物",和服是西方人對吳服的稱謂,部分日本人也接受這個稱謂,但是部分賣和服的商店,還是寫著"吳服"。公元八至九世紀,日本流行過「唐風」服裝。以後有改變形成日本獨特的風格,但仍含有漢服的某些特色。婦女和服的款式和花色的差別是區別年齡和結婚與否的標誌。例如,未婚的姑娘穿緊袖外服,已婚婦女穿寬袖外服;梳「島田」式髮型(日本式髮型之一,呈缽狀),穿紅領襯衣的是姑娘,梳圓髮髻,穿素色襯衣的是主婦。吳服不用紐扣,只用一條打結的腰帶。腰帶的種類很多,其打結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比較廣泛使用的一種打結方法叫「太鼓結」,在後腰打結處的腰帶內墊有一個紙或布做的芯子,看去像個方盒。這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和服背後的裝飾品。由於打結很費事,戰後又出現了備有現成結的「改良帶」和「文化帶」。雖然今天日本人的日常服裝早已為西服所替代,但在婚禮、慶典、傳統花道、茶道以及其他隆重的社交場合,吳服仍是公認的必穿禮服。

能劇

傳統能劇

能劇是日本的傳統戲劇,也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能劇源於古代舞蹈戲劇形式和12世紀或13世紀在日本的神社舉行的各種節慶戲劇。「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義。演員通過面部表情和形體動作暗示故事的本質,而不是把它表現出來。這一劇種在日本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摺扇

摺扇在中國最早出現於宋代,主要由扇骨、扇頁和扇面三部分構成。普通的摺扇,一般用竹木做扇骨,韌紙做扇面。摺扇系日本發明,也被稱為蝙蝠扇。第一把摺扇是用檜樹薄片縫製而成,所以稱為檜扇,後來改為紙扇面。平安時代初期便有了摺扇。據《西宮記》記載,平安初期,每逢夏季,宮廷貴族賜予侍臣摺扇,摺扇成為宮中活動時侍臣攜帶的物品之一。後來宮廷女子也受其影響,經常拿把摺扇,作為身邊的裝飾品。

根據考證和古籍記載,摺扇在北宋時期經過朝鮮半島傳入中國,到了明朝,由於朱棣非常喜歡國外使節進貢的摺扇,民間也開始紛紛效仿,摺扇在民間流行起來。,但是也有說法的是摺扇最早出現於公元五世紀的中國南北朝時代,《南齊書》上說:「褚淵以腰扇障日。」,「腰扇」據《通鑑注》上的解釋「即摺疊扇。」

浮世繪

神奈川沖浪裏

浮世繪,也就是日本的風俗畫,版畫。它是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年間,也叫德川幕府時代)興起的一種獨特的民族藝術,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藝術。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演劇。浮世繪常被認為專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畫(日語稱為錦繪),但事實上也有手繪的作品。

在亞洲和世界藝術中,它呈現出特異的色調與丰姿,歷經三百餘年,影響深及歐亞各地,十九世紀歐洲從古典主義到印象主義諸流派大師也無不受到此種畫風的啟發,因此,浮世繪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宗教

編輯

神道教

大和族

神道教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信仰,也是在日本歷史最長的宗教。它產生於日本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但又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其信徒分別與設在各地的神社或教會保持著某種聯繫。一般根據這些神社等組織的性質將神道分為二類,即神社神道和教派神道。

日本傳統婚禮

神社神道是日本的神道的主體。所謂「神社神道」,是指以神社為中心的神道。日本幾乎每個人口聚集地都至少有一個神社。至今全國仍 有8萬2千餘家神社。這些神社有的祭祀祖先(氏神),有的祭祀地域神,有的祭祀專門保佑人們某一方面利益的神祇,如農業豐收的稻荷神、保佑身體健康、生子繁衍後代的神等。

日本神祇會、皇典研究所等神社神道團體於1946年2月14日共同設立了非國營的宗教法人——神社本廳。它以奉天皇祖神天照大神為主神的伊勢神宮為本宗,以「尊奉神祇恩德,謀求神社興隆,宣揚神道,作興道義」為宗旨,在全國各個都道府縣都設有支部—神社廳。

佛教

佛教起源於印度,是日本的外來宗教,但在日本已經實現了民族化。它的歷史卻非常悠久,在日本封建社會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盛行傳統佛教階段(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和盛行新佛教的鎌倉時代等兩個階段,到江戶時代和明治維新以後進入了低潮期,二戰以後又逐漸有所發展擴大。

至2000年12月31日,日本共有寺院等設施85745處,神職人員204380人。

全日本佛教會是日本佛教界唯一的聯合體組織,下屬團體達100餘個。日本佛教在全國共有約8萬個寺院或布教所,分別屬於各個宗派,其中有90%以上屬於全日本佛教會及其下屬的宗派、團體。

基督教

根據日本1999年版《基督教年鑑》的統計,1998年,日本共有基督教徒1104167人,約佔同年總人口的0.879%。

日本基督教的全國性組織是日本基督教聯合會和日本基督教協議會。日本基督教聯合會的團體會員共有60個。日本基督教協議會則主要是新教的全國性組織,擁有33個正式或準正式加入的團體會員,其中最大的是「日本基督教團」,其次是日本聖公會。

其他宗教

所謂其他宗教,是指除了前述神道教、佛教、基督教以外的宗教。這些宗教有些已經有比較長的歷史,但更多的是近代以後特別是二戰以後創立的,因而也有人將它們稱作「新宗教」,同時,伊斯蘭教也是在日本悄然興起的新興宗教。1951年10月17日,這些宗教團體聯合成立了全國性組織——新日本宗教團體聯合會,並於1953 年3月9日被政府批准為財團法人。這個聯合會(簡稱「新宗聯」)代表「新宗教」與神社本廳、教派神道聯合會、全日本佛教會、日本基督教聯合會一起組成了日本宗教界的代表性組織——日本宗教聯盟。「新宗聯」的宗旨是「信教自由、宗教合作、政教分離、國民皆信仰」。新宗聯共有66個團體會員,在全國各大區設有11個 「總支部」,在各個都道府縣和地區設有55個協議會。

飲食

編輯

壽司

壽司是日本傳統美食之一,起源於江戶時代的日本。其主要材料是用壽司醋調味過的維持在人體體溫的飯塊,再加上魚肉,海鮮,蔬菜或雞蛋等作配料,其味道鮮美,很受民眾的喜愛。壽司在公元九二七年完成的日本平安時代法典「延喜式」中,就已有記載。當時的壽司指的是一種保存魚的方式。在魚身上抹上鹽,用重物壓緊,使之自然發酵。當產生酸味後,用粳米包裹即可食用(粳米煮熟冷卻之後要通過反覆碾壓)。

傳統運動

編輯

相撲

相撲起源於日本,一說唐朝傳入日本,在中國已經消失。人們在神殿為豐收之神舉行比賽,盼望能帶來好的收成。在奈良和平安時期,相撲是一種宮廷觀賞運動,而到了鎌倉戰國時期,相撲成為武士訓練的一部分。18世紀興起了職業相撲運動,它與相撲比賽極為相似。神道儀式強調相撲運動,比賽前的跺腳儀式(四顧)的目的是將場地中的惡鬼趨走,同時還起到放鬆肌肉的作用。場地上還要撒鹽以達到淨化的目的,因為神道教義認為鹽能驅趕鬼魅。相撲比賽在臺子上進行。整個臺子為正方形,中部為圓圈,其直徑為4.55米。比賽時,兩位力士束髮梳髻,下身系一條兜帶,近乎赤身裸體上臺比賽。比賽中,力士除腳掌外任何部分不得觸及臺子表面,同時也不得超出圓圈。比賽在一二分鐘甚至幾秒鐘內便能決出勝負。相撲的裁判共由6人組成。主裁判由手持摺扇「行司」登臺擔任,其餘5人分別在正面、東面、西面及裁判席上。大力士的最高等級是「橫綱」。下面是大關、關脅、小結、前頸,這四個等級被稱為「幕內」,屬於力土中的上層。再次是十兩、幕下,除此之外還有更低級的三段目、序三段。最低一級叫序口。一個普通力士要想獲得較高的等級是需要花費很大氣力的;不經過艱苦努力,要想獲得最低的等級,也是不可能的。

劍道

劍道是指從武士的重要武藝劍術中派生而出的日本擊劍運動,後在中國隋唐時期日本的遣唐(隋)使將中國的傳統刀法與日本傳統的雙手刀法相融合,後來出現「二刀流」一手持長刀一手持短刀,其中以日本劍聖「宮本武藏」為典型。有劍道比賽,比賽者按照嚴格的規則,身著專用防護具,用竹刀互攻擊對方的頭(men)、腹部(dou)、手腕(kote)及喉(tsuki)。

柔道

柔道在全世界有廣泛聲譽。柔道的基本原理不是攻擊、而是一種利用對方的力量的護身之術,柔道家的級別用腰帶的顏色(初級∶白/高級∶黑)來表示。

空手道

空手道

空手道是日本傳統格鬥術結合琉球武術唐手而形成的,唐手是中國武術傳入琉球,結合當地武術琉球手發展而成的,而日本本土人又將九州、本州的摔、投等格鬥技與唐手相結合,最終形成空手道。二戰之後通過美軍宣傳而在全世界廣泛傳播。空手道當中包含踢、打、摔、拿、投、鎖、絞、逆技、點穴等多種技術,一些流派中還練習武器術。

一九九四年日本廣島第十二屆亞運會空手道首次成為正式比賽項目,空手道比賽場地一般為8×8米;至於比賽項目有套路賽(型)和格鬥賽(組手)兩種,而在組手比賽中一方有效進攻導致對手瞬時喪失戰鬥能力或重心明顯移動為得分標準。

合氣道

合氣道

合氣道原來只是一種用於練習「形式」的運動,其基本理念是對於力量不採用力量進行對抗。與柔道和空手道等運動相比,沒有粗野感的合氣道作為一種精神鍛鍊和健身運動,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歡迎。

相關焦點

  • 中國有俄羅斯族,朝鮮族,為何卻沒有「大和族」,道理其實很簡單
    為何在幾千年來的進程中,中國境內卻沒有大和族這一說法呢?這其實就要從近代開始談起了。中國的56個民族是建國之後才進行定義和區分的。而在此前,雖然有不少的少數民族可是概念非常的模糊,大部分的叫法也不是現在這樣的叫法。而日本在近代以來對中國進行了侵華戰爭,這一時期日本最終敗退,並留下了數10萬的日本僑民。
  • 當日本投降時,中國為什麼沒有大和族把數百萬移民留在華?
    目前,塔塔爾族的最小種群不到4000個,當日本在1945投降時,華留下了數百萬移民,人口遠遠超過許多少數民族,為什麼中國沒有大和族?以德報怨中華民族二戰,高達的囚犯在日本投降時留在中國的囚犯有320萬,主要包括三類:日本囚犯、日本華僑和曾為日本軍隊作出貢獻的非日本國民。
  • 為什麼中國沒有日本「大和族」?
    所以嚴格意義上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確有部分人有大和族血統,但這些人沒能形成聚居的民族共同體,他們始終是以個人身份生活在中國,類似於今天的矢野浩二。1950年代,日本政府曾兩次調查,當年殘留中國的日本人有兩萬多人。為方便管理,日本政府將這些殘留未歸的日本人一律宣告為戰時死亡,註銷戶籍。
  • 日本投降時在華留下百萬移民,為何中國沒有大和族?
    目前,人口最少的塔塔爾族不足4千人,而1945年日本投降時在華留下百萬移民,人口遠遠多於許多少數民族,為何中國沒有大和族呢? 但據統計,在東北依然有竟10萬日本女人留了下來,逐漸融入進了中華民族,與大和族完全割裂了。 於理於法不容 這些留下來的日本人人數眾多,且多數集中在東北,遠比我國許多少數民族人口要多。但於理於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是絕不可能認同大和族作為少數民族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