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王世純】自美國將中國視為「大國競爭」對手以後,美軍一直在向印度-太平洋一線增加兵力,妄圖軍事上遏制中國崛起。為此,美軍不惜「拆東牆補西牆」。
上周,川普突然宣布從駐德美軍中撤走9500人,引發外界關注。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6月22日解釋:一大原因是美國在印度太平洋地區需要更多兵力。本次撤走的部隊中,數千人會再部署至印太。此舉同時還可以迫使德國為歐洲防務貢獻更多軍費。
奧布萊恩報導截圖
6月22日的《華爾街日報》刊登了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題目為《美國為何要從德國撤軍?》的文章,解釋了為何川普要從德國撤軍9500人。
作者表示,為了對抗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大國競爭對手,美國海外遠徵軍必須部署到更向前的位置。這是美國將其在德國的永久駐軍從3.45萬減少到2.5萬的主要原因。
冷戰時期在德國等地的大規模軍事基地駐紮大量軍隊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過時了。現代戰爭需要部隊進行長途遠徵,要求戰場平臺具有更大的射程、靈活性和持久作戰能力。儘管空軍基地和後勤樞紐仍很重要,但與上世紀70年代相比,冷戰式的駐軍在軍事和財政上已不那麼合理。
在這些重新部署之後,美國仍將在德國保留2.5萬名陸、海、空軍和海軍陸戰隊士兵。美國將繼續保持與德國的緊密關係,美國對北約的承諾也依然強力有效。但是,現在也是所有歐洲國家為保衛自己的家園作出公平貢獻的時候了。德國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同時北約成員國也承諾長期要達到2%的目標,但德國的國防開支僅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4%。美國的納稅人則擔負了國內生產總值的3.4%國防支出。
目前從德國撤走的數千名士兵可能會被調往歐洲其他國家。另外數千人被預計被重新部署到印太地區。美國在關島、夏威夷、阿拉斯加、日本及澳大利亞等地都有軍事部署。在這個地區上,美國及其盟友面臨著自冷戰結束以來最重大的地緣政治挑戰。剩下的人將返回美國本土基地。
奧布萊恩在文章中聲稱,這一計劃得到了來自美軍軍方的支持。美國國防部長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正在努力為總統提供實施這一計劃的可能性選擇。
除此以外,奧·布萊恩還在文章中繼續老調重彈,要求德國取消「北溪二號」油氣管道項目「保障歐洲能源安全」;同時在5G通信選擇上,選擇愛立信和諾基亞取代華為。
川普當地時間15日證實了有關撤軍的報導,他將把駐德美軍人數大幅削減約9500人,留下約2.5萬人。川普希望在9月份之前把部隊撤回國內。德國是美軍在駐歐兵力最多的國家,也是美軍歐洲和非洲司令部所在地。
對於撤走駐軍的原因,川普指責德國「沒有實現北約的防務開支目標」。
川普從德國撤軍一事遭到了國會兩黨和北約盟友的反對。上周,眾議院軍事委員會的22名共和黨議員致信川普,敦促他改變決定。
18日,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重要成員、來自新澤西州的民主黨議員鮑勃·梅嫩德斯和眾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紐約州的民主黨議員埃利奧特·恩格爾提出一項議案,旨在阻撓川普的計劃。
另據法新社報導,北約秘書長斯託爾滕貝格表示,美國從德撤軍一事,尚未最終敲定,華盛頓將繼續跟北約方面進行協商。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