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小福」是一出京劇,也是一個戲班,更是于占元這群得意七小福門生的總稱。很多朋友都以為「七小福」指的是成龍等七個人,實際卻不止。原來於師傅在一次京劇表演中,選了元龍、元樓、元彪、元奎、元華、元武、元泰七人擔任《七小福》的主角,因為演出非常成功,于占元便藉此組了個「七小福「戲班,既讓徒弟們多增加些演出經驗,又可賺些銀兩,正所謂「一箭雙鵰」了。
「七小福」戲班成員共有十四人,除去剛才提到的七人外,尚有元德、元俊、元彬、元振、元寶、元秋等人。只是隨著歲月流逝,如今再回看這群師兄弟,元俊、元泰、元武幾個在八十年代初期即銷聲匿跡;元振、元寶也只是混跡影壇,默默無聞;而洪金寶、成龍、元彪、元奎、元華、元德、元彬七人則成為當今香江影壇的赫赫人物,由此大眾眼中的「七小福」便順理成章地具體到他們七個身上。
其實早在「七小福」的童年時代即與武俠功夫片結緣,原來于占元的女兒于素秋乃是六十年代香港最紅的武俠片女星,于占元本人也經常在粵語片中做武師,有了這層關係,洪金寶、成龍這幫師兄弟很早就參與了電影演出,但和蕭芳芳、馮寶寶這些當紅童星比起來,「七小福」也只能算是跑龍套的,能夠得到像《大小黃天霸》中六霸、七霸這等次要角色就已經很不錯了。不過,在鏡頭前的歷練和大銀幕上的演出經驗,卻奠定了「七小福」日後輝煌的基礎。
1971年,由於戲曲觀眾的大量流失,于占元的「中國戲劇研究學院」終於維持不下去了,成龍、元彪等師兄弟只好各自謀生。當時他們這些戲班出身演員走的都是進電影圈做龍虎武師的路子,似乎這樣才算得上人盡其才,沒辜負自己學戲時苦練的本事。
「七小福」中和成龍是最早成名的,洪開始以武術指導聞名,後來開始自導洪金寶自演電影,首部作品是《三德和尚與舂米六》,其後主演的《老虎與田雞》《林世榮》等片亦頗受好評。成龍則在李小龍暴斃後,被其原來的合作者羅維發掘,作為李的接班人。不過無論是跟風李小龍的《新精武門》,還是改編自古龍小說的武俠電影(《劍花煙雨江南》等),都沒有取得成功。直到1978年吳思遠借成龍拍《醉拳》才令其迅速走紅。
地球人都知道,成龍師兄弟的電影成就完全體現在動作功夫片上,「七小福」除了能演動作戲外,而且個個是有名的動作指導。據筆者的不完全統計,香港電影金像獎設立至今一共發出二十個最佳武術指導獎盃,其中十二個落在了「七小福」手上,臺灣電影金馬獎九十年代以後開始設最佳動作指導獎,迄今已有八屆,「七小福」卻得了六次。說佔了香港武指和功夫片的大半壁江山實不為過。至於他們為何都能在功夫片領域做到遊刃有餘,進而成為一代大家,歸根到底還是和他們當年做戲曲演員有關。
在整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洪金寶、成龍、元彪是香港最紅的功夫片的明星,只要是他們領銜主演的功夫片,幾乎都能獲得極佳的票房收入,如果是三人合作的影片則更是票房賣座的保證了。因此當年這三兄弟曾合作過多次,最早是在《奇謀妙計五福星》中,該片是嘉禾為對撼新藝城的賣座動作喜劇系列《最佳拍檔》開拍的,由洪金寶導演,開創了豪華明星陣容的群戲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