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沾德(1923- )祖籍廣東臺山,早年在嶺南小學、中學、大學就讀,後在香港發展。他是香港美心集團創辦人之一,改革開放後最早的中外合資企業之一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創辦人。他現任香港美心集團名譽主席、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董事會名譽主席。
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具有獨特的基因:她是中國唯一一所名字中有兩所大學的學院,被稱為「大學中的大學」,與成立於120多年前並對近代中國產生重要影響的嶺南大學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也是改革開放後最早設立董事會、大膽實踐教育改革的學院之一。
富有傳奇色彩的是,中大嶺院的成立,還與一位嶺南大學老校友30年前的不斷推動密不可分。這就是被譽為香港飲食界「泰山北鬥」的美心集團創辦人之一、新中國「中外合資第一人」的伍沾德先生。
伍沾德先生是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董事會第一任主席,現任名譽主席,20多年間,伍沾德和嶺南同學共為中大捐助了11棟建築,累計捐款2億多元。
伍沾德堂(嶺南行政中心)
1、嶺南情緣
求學時包辦食堂,初顯經商智慧
中山大學康樂園中軸線的北區,參天古樹掩映之下,有兩棟磚紅色建築比鄰而居。一棟是伍舜德圖書館,一棟叫伍沾德堂—嶺南行政中心。殊不知,兩棟大樓是一對七八十年前曾在此求學的兄弟捐建。
哥哥叫伍舜德,1935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嶺南大學商業經濟系,弟弟伍沾德1947年畢業。兄弟倆出生於廣東臺山的一個愛國華僑家庭,還在孩提時代,父親就把他們送回家鄉的嶺南學校接受教育。後來為逃避戰亂,沾德跟隨嶺南大學從廣州遷移到香港,戰後因省港交通不便留在香港發展。
「我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都在嶺南讀書,嶺南就像個大家庭,大家互相尊重友愛,感情就像一家人。」回憶起當年求學往事,已入耄耋之年的伍沾德先生流露出孩童般笑容。
創辦於1888年的嶺南大學,是廣東第一所大學,也是基督教會在廣東的最高學府,對廣東近代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世紀前半葉,教會背景的嶺南大學與燕京大學齊名,是南中國最負盛名的大學,有「南嶺南,北燕京」之說,匯集了當時中國許許多多最頂尖的學者。孫中山先生生前三次到嶺大,正是在嶺大的懷士堂,他勉勵學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1951年,院校調整中,嶺南大學的部分院系併入中山大學,嶺大的校址康樂園成為中大的校園。
1943年,伍沾德入讀嶺南大學,大學生涯給他一生烙下難以忘懷的記憶。「我經常說,我人生中極有意義的三件事都與『嶺南』有關:與我同甘共苦68載的妻子李玉珍是嶺南大學的同班同學;與數名嶺南同學、好友創辦美心集團;推動在中山大學內開辦嶺南(大學)學院。」
年輕時的伍沾德伉儷
值得一提的是,伍沾德早在嶺南大學求學時就顯露了商業頭腦。1943年,正值抗戰,物資供應緊張,嶺大的包夥食商突然加價引起學生不滿。伍沾德經過和幾個同班同學協商,決定組織學生膳食小組終止與原夥食商的合作,自行包辦夥食,並被公推為膳食部長。經過苦心經營,一學期下來,他們把大家的夥食費節省了近三分之一。「就在那時學到了很多管理技巧,受益良多。」他說。
前排左三為伍沾德先生
2、美心餐廳
要為中國人爭氣,立志辦好西餐廳
1956年,伍舜德和伍沾德一起在香港創立了美心餐廳。然而伍沾德回憶,創立美心完全是出於一份民族自尊心。
上世紀50年代,由於工作的關係,伍氏兄弟經常需要邀請一些客人到西餐廳裡面用膳,但是每次都被安排坐在廁所旁邊的角落。對於這種莫名奇妙的「禮待」,伍沾德認為是種族歧視,他說:「餐廳欺負中國人,把好的位置安排給洋人,我們則要坐近廁所旁的角落。」由於遭受到這種「白眼」,誘發伍沾德先生萌生一個念頭:「難道中國人只能光顧外國人辦的西餐廳?我們中國人就辦不好一家出色的西餐廳?」就是憑著這種不服輸、為中國人爭氣的心態,伍沾德開始有辦西餐廳的構思。
如今美心餐廳已經發揚光大,發展為香港最大的飲食王國——美心集團,佔香港飲食業市場份額的10%以上,在香港幾乎沒有人未曾光顧過美心西餅、美心快餐店或酒樓。
說起美心集團成功的秘訣,伍沾德認為只有四個字:嶺南精神。「嶺南有很好的教育傳統,她不僅教你怎麼讀書,還教你怎麼做人,怎麼友愛。我們常說的嶺南精神是什麼呢?就是誠信、堅毅、團結、友愛。」伍沾德說,嶺南大學素有愛國愛校的好傳統和團結友愛的好風氣,一談起嶺南,校友們便情同手足。「不論在東南亞、香港、澳門、美洲大陸,只要你一提起嶺南大學,當地的校友便像對待親人一樣歡迎你,如果彼此是同一級的,更是親熱非凡,讓你處處感受到『嶺南一家親』的深情厚誼。」
一個小小細節,足以見證嶺南同學的團結。如今每逢嶺南大學校友日,在廣州,在港澳、北京、上海,甚至遠至美國的西雅圖、舊金山、紐約、洛杉磯以及加拿大溫哥華、多倫多等地,紛紛舉行校友日活動。許多耄耋之年的老校友,不遠萬裡,拄著拐杖甚至坐著輪椅也要「尋根」覓校,或委託老伴、兒孫前來,伍沾德及夫人就是其中之一。
美心集團由伍氏兄弟創辦。左為弟弟伍沾德,右為兄長伍舜德
3、復辦大學
外交家助推復辦嶺南學院
1952年,新中國高校院系大調整,作為13所基督教大學之一的嶺南大學,文科和部分理科併入中山大學,部分理科和工科歸華南理工大學,醫科歸於中山醫科大學,農科歸華南農業大學,中山大學主校區遷至原嶺南大學康樂園校址。從此,始創於1888年,有近70年歷史的嶺南大學被一拆為四,消失於歷史的煙雲中。
時光流轉到上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國門打開,百廢待興。遍布海外的嶺大校友,素有愛國愛校傳統,成為推動改革開放進程的重要力量。
1979年中美籤約通航,由於中途不停站,飛機上的配餐成為難題。而當時內地還沒有公司能提供合格的配餐。中方曾接觸一些外國公司,但因對方提出苛刻、乃至無理的條件而難以談攏。配餐由此成為中美通航一個不大但卻相當關鍵的障礙。
關鍵時刻,伍沾德先生臨危受命,敢於承擔風險,用個人擔保投資與中國民航局合作,生產出民航配餐,他因而成為來內地創辦中外合資企業第一人,持有001號經營執照。1980年5月1日,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掛牌營業,在當時的設備條件下,日產中西餐700份。如今,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日均航空配餐超過8萬份,對中國民航業發展貢獻良多。
2014年,在鄧小平誕辰110周年之際,這段曲折的故事被改編,成為熱播電視連續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一段令人津津樂道的情節。
1980年5月,時任國際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副主席江澤民(右一)出席在北京舉行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投產儀式
「很多嶺南的同學,包括香港、澳門和海外的同學,很希望能夠在國內重開嶺南的教育,將良好的教育傳承給大家。」伍沾德回憶,當時一班嶺南同學時常聚會,大家一坐下來就討論如何推動重開嶺南大學。
因為創辦北京航空食品公司的關係,伍沾德在北京認識了很多朋友。其中一個即是做過外交部長、副總理的外交家黃華。黃華早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當時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由於燕大無法復辦,他對嶺大的復辦就格外支持。「他說『我幫你出手啦!』,結果他聯絡很多人,最後成功說服教育部開辦」,伍沾德說。
此後的幾年間,正是在伍沾德先生和一批嶺南老校友的積極倡議下,1989年,由中山大學領導提議,經原國家教委批准,中大設立了嶺南(大學)學院,伍沾德出任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第一屆董事會主席。
校、院領導與學院首屆董事會部分成員合影(前排右四為伍沾德先生)
4、對話
做安分守己、向上發展的人
南方日報: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可以說是中國唯一一所名字中有兩所大學的學院,被稱為「大學中的大學」。請問這其中有何奧秘?
伍沾德:嶺南學院得以開辦,與當時中山大學的提議推動密不可分。教育部當時的批文叫「嶺南學院」,我們有些同學覺得是學院又不是大學,不是很好,所以中間就加了個括號,叫嶺南(大學)學院。這個學院是二級學院,歸中山大學領導。當時國家很窮,很多地方不完善,尤其是硬體設備方面,我就聯絡了很多嶺大的同學一起捐款,20多年間一共捐了2億多元,現在建起了11座建築,其中10座大樓,一座噴水池。
南方日報:中大嶺南(大學)學院正式成立時,您當時擔任第一屆校董事會主席。據了解,在當時的中國大陸高校中,成立校董會還是非常罕見的舉措,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作為首屆校董會主席,請您介紹當初校董會成立的經過?
伍沾德:當時中國的大多數大學沒有「董事會」的制度。我們覺得,大學校董會制度是現代大學的重要制度,可以使我們監督、督促嶺南學院,恢復原來嶺南大學教育的宗旨,讓學院走上進步的軌道,那樣我們就覺得非常之開心。25年來我們監督學院的進步,當然主要集中在大事,幫助籌款、監督戰略規劃等,我們的合作做得相當好。
2015年,伍沾德伉儷為「伍沾德伉儷服務獎」獲得者頒獎
南方日報:您早年就讀於嶺南小學、中學,隨後進入嶺南大學,嶺南教育對您影響至深,您常說:「一日嶺南人,一生嶺南人。」在您心中,「嶺南」二字意味著什麼?您希望今後中大的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
伍沾德:嶺南(大學)學院的校訓是「作育英才,服務社會」,英文就是Education For Service。孫中山先生在生前來嶺南做3次演講,1923年的演講他說:「希望嶺南的同學不做大官,做大事,幫助社會。」這個也是我們最喜歡聽到的。
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大學讀出來時,能夠做到誠信、勤奮,努力去做事情,無論你做生意也好,醫學界、工程界甚至教育界也好,能做到安分守己、向上發展的人。
版權聲明:
本文轉載自中山大學嶺南學院 ,如原作者不願意本網站刊登使用相關素材,請及時通知本站,我們將在最短時間內予以處理,聯繫010-53572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