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錕 ◇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並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後勁也在農村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不平衡不充分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城鄉發展不平衡是主要的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是主要的不充分 城鄉互融共榮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前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要求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推動經濟結構更加優化,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這為「十四五」時期城鄉協調發展提出了目標,明確了思路。我們要立足城市和農村兩個區域,緊緊抓住城市、農村兩個區域的高質量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這三個環節,不斷提高城鄉發展的協調性。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增強農村發展內生能力 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並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後勁也在農村。 與城市相比較,當前農村發展的基礎條件薄弱,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明顯不足,資源要素配置不足,農村發展缺乏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首先,資源要素跨城鄉流動仍然面臨不少障礙。由於我國要素市場建設相對滯後,短期內城市資源要素「下鄉」還無法完全規避長期以來形成的制度壁壘、文化壁壘、教育壁壘與投資壁壘等等。當前,農村土地的各項權能還不能完全實現,土地抵押、宅基地轉讓依然困難重重;農村金融市場發育滯後,農村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農村教育發展不足,人口逆淘汰和人才短缺嚴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約束資本、人才等資源要素流向農村。 其次,資源要素跨城鄉流動仍然面臨成本高、收益低難題。當前,我國農業生產已經進入高成本、高風險的新階段,同時又面臨日益趨緊的資源環境約束,加之土地規模集中不足,城市資源要素投資於農村的顯性風險較大。此外,農村基礎設施不足也降低了農村資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和收益。 第三,資源要素由農村向城市的單向流動仍將表現出巨大的慣性力量。我國資源要素長期向城市聚集,導致了土地、資本和勞動力等多重城鄉剪刀差,農業和農村的弱質性強化。 推動鄉村振興,僅靠市場積累遠遠不夠,需要藉助政府力量,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大力改善農村發展的環境和條件,加快提升農村發展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 一方面,加快形成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體系,依靠政策支持實現優先發展。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把實現鄉村振興作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做到認識統一、步調一致,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儘快形成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體系。 另一方面,在改善農村基礎條件基礎上形成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依靠市場力量實現內生發展。一是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加快村莊和鄉鎮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鄉鎮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供給,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二是不斷深化農村改革,擴大農業對外開放,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調動各方力量投身鄉村振興。 完善城鎮化戰略優化城市布局 在新發展階段,從整體來看,我國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已經進入後工業化階段,需要完善城鎮化戰略,尤其是通過優化城市產業布局、人口布局、基礎設施布局、公共服務布局,改善城市空間形態,加快引導城市優勢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地區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十四五」時期,要進一步完善城鎮化戰略,優化城市布局。 一是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優化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格局。要優化布局,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尤其要繼續以中心城市為內核,培育發展全國性、區域性大都市圈和城市群,更好地發揮中心大城市在促進可持續發展、城鄉融合發展方面的示範帶動作用。 二是優化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的空間布局。改進城市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走出一條符合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儘快完成老舊小區改造,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和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城市外圍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外圍地區的吸引力、集聚力和承載力,推動城市多中心、郊區化發展。 三是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明確政府的主體責任。公共設施和服務作為公共產品,具有較強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存在市場失靈的可能,必須主要由政府來提供。 構建新型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加快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從城鄉分割到城鄉一體化和城鄉統籌發展再到城鄉融合發展,反映了城鄉關係的複雜性和不同發展階段城鄉關系所表現的主要特徵。2019年底,我國城鎮化率突破60%,城鎮化和城鄉關係由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城鄉融合發展的條件基本具備。 「十四五」時期,從城鄉發展現狀、發展趨勢、發展條件看,構建新型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係,要著力圍繞以下四個方面發力: 一是城鄉發展目標的協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不平衡不充分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城鄉發展不平衡是主要的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是主要的不充分,所以,補齊農村發展短板是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必然要求。補齊農村發展短板,從城市偏向的城鄉非均衡發展戰略轉向城鄉平等的城鄉平衡發展戰略。 二是城鄉優先次序的選擇。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和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由於發展規律和客觀條件的限制,必然存在不同的城鄉之間優先發展次序的選擇。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傾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後,優先發展次序就要及時從城市優先發展轉向鄉村優先發展,推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 三是資源要素的雙向自由流動。資源要素的流向對地區發展至關重要,引導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前提和重要途徑。當前,資源要素向農村回流的拐點開始呈現,但仍處於起步階段,資源要素持續向城市淨流入的基本格局並未改變。必須抓住城鄉資源要素互動增強的新趨勢、新機遇,積極探索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的有效形式,更大規模、更廣範圍、更為持續地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 四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制度化安排。推動實現城鄉發展目標的協調、城鄉優先次序的選擇、資源要素的雙向自由流動,從根本上講都需要城鄉關係和城鄉制度創新,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十四五」時期,要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要健全有利於城鄉要素合理配置的體制機制,堅決破除妨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壁壘,促進各類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健全有利於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的體制機制,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並軌;健全有利於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鄉村,堅持先建機制、後建工程,加快推動鄉村基礎設施提擋升級,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統籌城鄉生產力布局,利用已有的要素聚集空間打造城鄉產業要素共生平臺,鼓勵城市產業要素通過農業產業鏈的節點衍生新業態。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