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聰明人,在別人眼裡都是傻子

2020-12-17 水木然

切記一句話:無論什麼時候、任何場合,當大家都誇一個人聰明的時候,說明這個人充其量是個二流的聰明人。

因為:一流的聰明人,在別人眼裡都是傻子

——水木然 推薦閱讀

世界上聰明人不多,估計十中有一;而智者就更罕見,估計百裡無一。

你看,連公認的智者蘇格拉底都自認為,按照智慧的要求,自己是無知的。

聰明是一種能力,需要時刻計算和算計。智慧是一種境界和狀態,已經完全不用去算計,恰恰相反,他們總是「故意」被算計。

在現實生活中,不吃虧的是聰明人;而能吃虧的是智者。

聰明人和別人過事兒總能保全自己利益。比如做生意,他們做生意都能把利潤賺足;而智者絕不追求生意的最大收益,有些生意甚至賠錢也做。

聰明人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而智者明白自己不能做什麼。聰明人能把握機會,知道什麼時候該出手;而智者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手。因此,拿得起來的是聰明,放得下的才是智慧。

聰明人總把自己閃光的一面表現出來,也就是脫穎而出;而智者是讓別人把閃光的一面表現出來,通過成就他人來成就自己,從而獲得更大的成就。

比如在一個聚會裡,聰明人嘴忙,往往侃侃而談,因此是茶壺;而智者耳忙,注意聆聽別人,因此是茶杯。茶壺裡的水最終要倒進茶杯裡。

聰明人注重自我;而智者注重整體。

聰明人多煩惱,失眠較普遍,因為聰明人比常人更敏感;而智者能遠離煩惱,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物外之境界,因此智者吃得下、睡得著。

聰明人渴望改變別人,讓別人順從自己的意志;而智者多能順其自然。因此,聰明人的人際關係容易緊張,而智者的人際關係多和諧。

聰明的人還有個什麼特點呢?就是他們明白越聰明的人越需要下笨功夫,只有笨的人才需要走捷徑;如果聰明的人也選擇走捷徑,一定會適得其反。所以你看到的他們,都是屬於默默努力的類型。——水木然備註

聰明多數是天生,得益於遺傳;而智慧更多靠修煉。

聰明能獲得更多知識,而智慧讓人更有文化。反過來,一個人知識越多越聰明,而文化越多越智慧。

聰明靠耳朵、靠眼睛,所謂耳聰目明;而智慧靠心靈,即所謂慧由心生。

語遲則人貴,水深則流緩。他們總是看上去一副不急不忙的樣子,其實一切早已瞭然於胸。

科學讓人聰明,哲學教人智慧。

懂商業是聰明,懂人性是智慧。

聰明能帶來財富和權力,智慧能帶來快樂。

因為聰明人往往有更多技能,而現實中這些技能只要機緣巧合,就能轉化為財富和權力。但是財富和權力與快樂很多時候並不成正比,快樂來自人心。

因此,求才,聰明足矣;求脫離煩惱,非修智慧不可。

在中國,最重要的不是你懂不懂規則,而是你是不是善於吃小虧,然後獲得更大的便宜,這才是最牛的人。——水木然

「水木然學社」正式成立了,裡面內容超越了很多表面的道理,讓你看穿社會,看透人性,廣泛的適用於職場/創業/社交等場合,將徹底顛覆你的認知,重新構建你的認知坐標!歡迎加入「水木然學社」。

相關焦點

  • 一流的聰明人,在別人眼裡都是傻子
    切記一句話:無論什麼時候、任何場合,當大家都誇一個人聰明的時候,說明這個人充其量是個二流的聰明人。因為:一流的聰明人,在別人眼裡都是傻子——水木然 推薦閱讀世界上聰明人不多,估計十中有一;而智者就更罕見,估計百裡無一。你看,連公認的智者蘇格拉底都自認為,按照智慧的要求,自己是無知的。
  • 真正的聰明人,在別人眼裡都是傻子(深度)
    無論什麼時候、任何場合,當大家都誇一個人聰明的時候,說明這個人根本就不夠聰明。因為真正的聰明人,在別人眼裡都是傻子。聰明是一種生存的能力;而智慧則是生存的一種境界。世界上聰明人不多,估計十中有一;而智者就更罕見,估計百裡無一。你看,連公認的智者蘇格拉底都自認為,按照智慧的要求,自己是無知的。
  • 真正的聰明人,在大家眼裡是一個傻子
    因為:一流的聰明人,在別人眼裡都是傻子。世界上聰明人不多,估計十中有一;而智者就更罕見,估計百裡無一。在現實生活中,不吃虧的是聰明人;而能吃虧的是智者。聰明人和別人過事兒總能保全自己利益。比如做生意,他們做生意都能把利潤賺足;而智者絕不追求生意的最大收益,有些生意甚至賠錢也做。
  • 真正一流的聰明人,往往看起來像個「傻子」
    很多人都想要做一個聰明人,我們平常會看到很多「人精」一樣的人,他們表面看上去給人的感覺就是很精明能幹的樣子,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人都不敢靠近他們,和他們做交心的朋友。我以前在國企上過班,當時就有一個在公司工作了十幾年的同事,他聰明能幹,很有才幹,但卻很多人都不敢靠近他,怕被他「坑」了,其實他是一個很實在的人,但卻因為他看上去給人很聰明的樣子就沒人和他走近,他也不會隱藏什麼,也不想刻意和誰走近,可你知道嗎?真正一流聰明的人,往往看起來像個「傻子」。服輸是福,他在愛人面前「服輸」,哄著愛人陪伴到老。
  • 有時候,成功的人在別人眼裡都是傻子
    導語:有時候,成功的人在別人眼裡都是傻子可能很多的人看到了這篇文章的題目之後,都會覺得不可思議,成功的人一般都非常的優秀,怎麼可能是傻子呢?其實我們在這裡說的是指成功人的心態,真的在比較多的時候,那些有了很大成績的人,他們的一些心態對於事情的處理方式,就像傻子一樣倔。第一,他們不撞南牆不回頭。成功的人為什麼會最終走向了別人走不到的那樣的成績?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心中的目標明確,並且因為這個目標不斷的去奮鬥,即便遇到了困難也不輕易的被打敗。
  •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聰明人太多,傻子太少,奴才還是奴才
    相比之下,他們更喜歡跟聰明人接觸,可以從中找到更容易找到問題的方法。這看似不同類型的人,實際上表現的卻是社會當中的不同階級。魯迅先生的散文《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講述的就是這樣一種社會階級,三個不同的角色在面對共同的壓迫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有所不同。奴才經常受到主子的壓榨,於是便去找聰明人訴苦,聰明人只是隨口說道:「「我想,你總會好起來……」。
  • 《塵埃落定》:當塵埃落定的時候,人人都是傻子,根本沒有聰明人
    在說到喇嘛被割去了舌頭不能說話這件事之後,作者借傻子少爺的口這麼說道:"君不見,那些想要說點什麼的舌頭已經爛掉了。"所以如果想要說點什麼的話,那就趕快。否則,等到沒有了舌頭,就什麼也說不出來了。這種話讓人心頭一驚。當然在現實世界裡,有規則,秩序和法律,不可能像土司制度一樣:吐司可以隨隨便便割掉別人的舌頭。
  • 魯迅談聰明人、傻子和奴才
    什麼樣算聰明人,什麼樣算傻子這個問題,多數人心裡的答案大致相同,都是得利而不沾是非算聰明,無所得而招禍滿身算傻,但若問什麼樣的人最討人厭?結論大概見仁見智。
  • 魯迅談聰明人、傻子和奴才
    什麼樣算聰明人,什麼樣算傻子這個問題,多數人心裡的答案大致相同,都是得利而不沾是非算聰明,無所得而招禍滿身算傻,但若問什麼樣的人最討人厭?結論大概見仁見智。第一次,他遇到個聰明人就哭訴自己過的不是人的日子,三餐不濟,晝夜受驅使,分文拿不到還要挨鞭子,兼職豬狗不如。聰明人悲悲切切表示同情,安慰他總會好起來的。奴才吐了苦水,心裡舒坦了,對聰明人倍加感激。第二次,奴才遇到個傻子,又絮叨了一遍自主人如何折磨他,生活如何艱難,抱怨自己住的房子陰溼生蟲,連窗子都沒有。
  • 魯迅眼裡的《聰明人和笨蛋和奴才》
    03分析:看到這裡,大家首先會疑惑,那個同情心廉價的人真是聰明人麼?那個因別人的悲慘而憤怒、去行動的人真是傻子麼?那個奴才他真的對主人不滿麼?以自己利益為參照物,聰明人就是聰明人,傻子就是傻子,奴才就是奴才。站在上帝的角度,以人性為參照物。聰明人就是虛偽的,傻子就是仗義的,奴才就是可悲的。如果以魯迅的出發點為參照物,首先得知道魯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魯迅一生致力於救亡圖存,以喚醒民眾的奴性為己任,他寫的文章無一不是服從這個目的的。
  • 趙剛 | 重讀《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這篇1925年的《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與1906年的「幻燈片事件」有關嗎?我同意羅崗所下的肯定判斷。「幻燈片事件」讓魯迅從醫學轉向文學,因為他理解到,如何解中國於倒懸,關鍵不在肉體的康健甚或生活條件的改善,而在精神氣度的復甦。「幻燈片事件」將近20年後,魯迅還是悲哀而尖銳地感覺到一種強烈的召喚:中國需要一種人來改造所謂的社會──即,奴才與聰明人向主人的集結。
  •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這本是魯迅先生一篇微小說的題目,大意是說一個地位低下的奴才,有感於自己生活中卑微的處境,向聰明人訴苦,說吃食儘是一些連豬狗都不屑的高糧皮,即便是這還每每吃不飽。自己不分晝夜伺候主人吃喝玩樂,稍有不慎還得挨主人的皮鞭,這樣的生活我實在敷衍不下去了,可又有什麼辦法呢?
  • 《塵埃落定》:當塵埃落定的時候,人人都是傻子,根本沒有聰明人
    在說到喇嘛被割去了舌頭不能說話這件事之後,作者借傻子少爺的口這麼說道:"君不見,那些想要說點什麼的舌頭已經爛掉了。"所以如果想要說點什麼的話,那就趕快。否則,等到沒有了舌頭,就什麼也說不出來了。這種話讓人心頭一驚。當然在現實世界裡,有規則,秩序和法律,不可能像土司制度一樣:吐司可以隨隨便便割掉別人的舌頭。
  • 和聰明人在一起,自己就是個傻子
    每個故事,都包含無盡的智慧,細細的品讀,總有不同的感悟。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和聰明人在一起,自己就是個傻子。小故事:獵狗與眾狗有個人養著一條強壯的獵狗,主人想讓它去追逐野獸。可他一見到一隊隊行走的野獸,就拼命將頸圈掙脫,使勁地逃跑。
  • 魯迅:聰明人太多,傻子太少,奴才依然還是奴才
    至於聰明人和傻子,在這個簡易的金字塔中則是中間階層。主子們壓榨最低端的奴才;奴才做慣了的,在人情世故的通透中也就成了聰明人,兩頭討好,兩頭不得罪;至於中間階層中那些真正想要幫奴才們,同情奴才們的,到最後卻淪落到成為了被奴才們趕走,被主人們所深惡痛絕的傻子了。
  • 重讀《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在一次全校迎新晚會上,看到高年級同學表演的獨幕劇《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舞臺上簡短的對話、生動的情節,三種不同類型人物形象,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後來在語文課,學到這篇魯迅發表於1926年的原作。由於年齡和閱歷的關係,不可能對文章的內涵有深刻的理解。
  • 一個真正成功的人,在別人眼裡往往是傻子(深度好文)
    一個真正成功的人,在別人的眼裡往往都是一個傻子。因為傻子很容易就會相信別人,也很容易就去行動。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父親和自己的孩子說,田裡有很多金子。而這個時候父親告訴他,這裡滿地的收成,就已經是最好的金子了,它能讓你一輩子都花不完的了。傻孩子高興地笑了,於是他年復一年地不斷努力著,最終終於成為了富人。有一些時候,我們也要學一下傻子的行動和思維,或許這樣子的話,成功就真的很容易到來。
  •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有一日,他遇到一個聰明人。「先生!」他悲哀地說,眼淚聯成一線,就從眼角上直流下來。「你知道的。我所過的簡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這一餐又不過是高粱皮,連豬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這實在令人同情。」聰明人也慘然說。「可不是麼!」他高興了。「可是做工是晝夜無休息:清早擔水晚燒飯,上午跑街夜磨麵,晴洗衣裳雨張傘,冬燒汽爐夏打扇。
  • 魯迅: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奴才總不過是尋人訴苦。只要這樣,也只能這樣。有一日,他遇到一個聰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說,眼淚聯成一線,就從眼角上直流下來。「你知道的。我所過的簡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這一餐又不過是高粱皮,連豬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這實在令人同情。」
  • 魯迅:「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有一日,他遇到一個聰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說,眼淚聯成一線,就從眼角上直流下來。「你知道的。我所過的簡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這一餐又不過是高粱皮,連豬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可不是麼!」他高興了。「可是做工是晝夜無休息:清早擔水晚燒飯,上午跑街夜磨麵,晴洗衣裳雨張傘,冬燒汽爐夏打扇。半夜要煨銀耳,侍候主人耍錢;頭錢從來沒分,有時還挨皮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