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10月25日媒體報導,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特種機師下屬某團的一架運-8Q型反潛機(即空潛-200)於當天下午,前出臺灣本島西南空域。相應的,臺灣地區空軍部隊也採取了「標準對策」:據當日晚上臺灣地區空軍公開的消息,臺空軍對我海空軍活動實施了「巡邏應對」、「廣播驅離」、「地導追監」,簡單來說就是派出了飛機跟蹤,對著我軍飛機喊話恐嚇,順帶連臺空軍飛彈司令部的防空飛彈雷達都開機了。
戰略角度雖然對岸這又是出動飛機、又是啟動地導的搞的挺熱鬧,但如果咱們單純從「中國海空軍飛機前出臺灣西南空域」來看,估計大多數讀者都會覺得索然無味:
一方面,在九月中旬,中國人民解放軍海空軍已經連續多日動用大機群前出臺灣海峽、本島周邊空域,行動中動用的機型從殲-10A到殲-11B再到殲-16,基本囊括了海空軍的絕大多數現役戰術飛機。而在大機群前出臺海告一段落後,海空軍近期開始使用運八高新機實施前出任務,出動規模也從大機群變成了小編隊前出甚至單機出動,自然這「看點」就不夠吸引眼球了;
另一方面,上個月解放軍海空軍在臺海周邊活動頻繁的時候,咱們已經寫了一系列文章,對解放軍空軍此輪行動的戰略考量、行動模式、未來發展等問題進行了初步分析,當時咱們說的也都比較保守。而事實證明,後來解放軍空軍的行動模式也基本上遵循了我們先前的預測,故而站在戰略角度,大伊萬覺得對中國海空軍前出臺灣海峽或者臺灣本島周邊的行動,似乎已經沒有什麼進一步分析的必要了。
戰術角度
不過,雖然在戰略角度考慮,中國海空軍航空兵部隊在臺灣本島周邊的行動,依然屬於常規的「戰略擠壓」範疇,但在戰役戰術角度,這段時間海軍航空兵特種機部隊的運-8Q反潛巡邏機的行動,在大伊萬看來反倒是有點兒意思的。很簡單,運-8Q這段時間在臺灣本島西南空域等地,這活動的實在是太頻繁了,按照臺灣媒體的消息,尤其是進入十月份之後,人民海軍幾乎隔一天就要把運-8Q給派出去,短短二十來天裡被臺灣方面監測到的架次數就有十幾個。即使是從戰術角度考慮,我軍動向也是值得分析的。
美軍經驗
那麼,中國海軍航空兵在進入十月份之後突然大量使用航空反潛兵力進入臺灣本島周邊空域、且出擊海域與行動路線較為固定,到底是基於何種戰役與戰術考量採取的行動呢?大伊萬認為,咱們今兒個還是重點了解了解反潛巡邏機的「打開方式」好了,了解了反潛巡邏機的打開方式,大概也就明白中國海軍為何近期會大量使用運-8Q型反潛機在臺灣本島周邊空域來回巡邏了。
咱們就以美國海軍裝備的P-8A「海神」反潛機作為參照對象好了,按照美國海軍運用P-8A反潛巡邏機的模式,該型反潛巡邏機大概有如下幾種「打開方式」:一是近海海區反潛,二是水文情報搜集,三是戰場態勢感知與電子情報搜集(ISR/ELINT),四是大洋反潛。
首先是近海海區反潛巡邏任務。在承擔此類任務時,反潛巡邏機往往採取本場部署模式,視任務需求,對近海某一預設戰場、某條重要水道、某條海上咽喉要衝實施反潛搜索。在執行此類任務時,反潛巡邏機往往會與在近岸活動的、具備一定搜潛攻潛能力的驅護艦艇協同行動,充分發揮反潛機搜索海域面積較大、之字形搜索速度較快、可以大量使用主動探測系統的優勢,配合水面艦艇在大陸架海區可以「肆無忌憚」使用的主動聲吶,形成較為綿密的反潛警戒線,以將試圖「越線」的對方攻擊型核潛艇從海底「抄」出來。
其次是水文、水聲情報搜集任務。這包括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大洋水文背景情報搜集,二是敵方艦艇水聲情報搜集。
前者系預設戰場建設的一部分,主要是為己方水面艦艇與攻擊型核潛艇預先摸清某一海區的海底地形、海溫鹽度、躍溫層等特徵,由於反潛巡邏機能夠搜索的水文情報比較有限,故而往往需要與海軍的海洋調查艦配合行動實施海洋科學考察、情報調查任務,並通過持之以恆的完善某一海區的水文資料庫,確保戰場情報信息的完善與準確,確保己方艦隊與潛艇在戰時能夠得到完備的水文資料支持;
後者系敵方日常情報搜集的一部分,主要為己方水面艦艇、攻擊型潛艇完善敵方艦艇、潛艇的水聲信號特徵庫,由於敵方不同種類、不同型號的艦艇存在著完全不同的水聲特徵,而同一型號的艦艇具體到某一艘艦艇時,水聲信號也有可能存在著細微差別,故而日常完善水聲信號特徵庫,在戰時對於敵我識別與目標判斷有很重要的意義。
第三是戰場態勢感知與電子情報搜集任務。咱們都知道,P-8A型反潛巡邏機在承擔搜潛攻潛任務時,主要使用的特設包括AN/ASQ-508型「先進磁異常探測設備」、AN/SSQ-101型空投聲吶測向浮標以及位於頭部的AN/APY-10型海上監視與目標指示雷達。其中磁異常探測器主要用於探測潛艇在深海切割磁場時導致的磁場梯度異常,聲吶測向浮標主要用於使用主被動模式監聽潛艇的聲學信號特徵,而海上監視與目標指示雷達主要用於監視潛艇的潛望鏡與通氣管。
而恰恰是這臺AN/APY-10型雷達,不僅可以用於大洋廣域搜索,還可以兼顧通過合成孔徑成像或反合成孔徑成像模式,對位於縱深的陸地目標實施測繪監視,根據美國海軍測試的數據認為,在晴好天氣與沙漠丘陵地形條件下,這臺雷達可以探測到距離本機300千米之外的目標。
故而,P-8A反潛巡邏機不僅可以承擔反潛任務,還可以承擔一定程度的戰場監視與目標指示任務。實際上,今年六月份的印度軍隊在加勒萬河谷吃了大虧之後,已經這麼幹了。
印度海軍P-8I
最後是大洋反潛任務。在承擔此類任務時,反潛巡邏機主要負責為己方部署在大洋上的航母打擊群承擔外層搜潛、攻潛任務。在部署與兵力運用模式上,反潛巡邏機一般需要從前進基地起飛,爾後在航母打擊群主要威脅方向200到300海裡的範圍內,建立反潛警戒線,並和航母本身配備的MH-60R型反潛直升機、位於航母打擊群陣內的攻擊型核潛艇乃至水面艦艇密切配合,將對手的攻擊型核潛艇儘量驅離航母打擊群部署範圍。
當然,由於大洋反潛任務可能需要遠離海岸,故而岸基固定翼反潛機的部署與使用是比較受限的,只有在航母比較靠近預定作戰地區的海岸時,才可能得到岸基反潛機的支援,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美國海軍在冷戰結束、在大洋上很難遭遇蘇軍攻擊型核潛艇的威脅之後,就把S-3B「海盜」式艦載固定翼反潛機給淘汰掉了,現在只能靠「海神」反潛了。
空潛-200的任務
那麼,在弄清楚了岸基大型固定翼反潛巡邏機的打開方式之後,中國海軍航空兵這段時間往臺灣本島周邊、尤其是西南空域大量運用反潛機兵力,其戰役戰術考慮當然也就昭然若揭了。
大洋反潛和海區反潛肯定暫時是不沾邊的,雖然在大伊萬看來,中國海軍在未來部署到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之間的海區時,航母打擊群也必須得到岸基固定翼反潛機的支援;而近海海區從臺灣海峽南北兩側,到宮古海峽、巴士海峽甚至民都洛海峽一帶,其實都是中國反潛機需要嚴密監視甚至建立反潛警戒線的區域。但是現在既然是和平時期,那麼無論是近海反潛還是大洋反潛,都有點兒太遠。
唯一能說的上的,似乎就是戰場情報搜集與偵察監視任務了,其實這段時間中國海軍出動的另外一個機型,也算是部分說明了這一點:海軍除了大量使用運-8Q,還把運-8高新機電子戰型給拉出來了,甚至出現了電子戰機和固定翼反潛巡邏機配合行動的情況。這一切無疑已經說明,不止美軍這段時間一直在東海來回晃悠,使用各種機型遂行ISR/ELINT(情報-監視-偵察/電子情報)任務,咱們也沒閒著。
最後,大伊萬認為,這種日常信息搜集任務,對於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來說,都完全是正常行為,大家不要過分解讀,大伊萬也希望臺海局勢能夠早日恢復正常,畢竟你看這年關都快近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