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科學防控至關重要。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強大科技支撐》。文章強調,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要把疫情防控科研攻關作為科技戰線的一項重大而緊迫任務,綜合多學科力量,統一領導、協同推進,在堅持科學性、確保安全性的基礎上加快研發進度,儘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點難點問題,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的文章引起學術界強烈反響。眾多學者表示,科學與人文並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協同,有助於更好地抗擊疫情,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促進整個社會蓬勃健康發展。
科學防控與救治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任務。要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發力,切實推進依法防控、科學防控、聯防聯控。西安交通大學二附院援鄂醫療隊領隊鞏守平告訴記者,人文精神是醫學的靈魂。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注,是人類進步和文明發展的重要體現。醫學人文是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引領和支撐著醫學的發展。正因如此,萬千醫護人員響應黨的號召,背負著人民的希望,從各地出發馳援湖北,踐行「健康所系,性命相託」的承諾,主動站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成為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堅定守護者。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必須從保護人民健康、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要全面研究全球生物安全環境、形勢和面臨的挑戰、風險,深入分析我國生物安全的基本狀況和基礎條件,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儘快推動出臺生物安全法,加快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保障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科學技術和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段偉文表示,面對新發傳染病引發重大疫情的空前挑戰,人們日益認識到人類和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人類必須加快構建人與自然「一體健康」的認知與實踐框架。他認為,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研究應該是跨學科的整合性探究。人們應該充分運用「實踐整合」的辦法,在疫情防控中採取一系列相應策略,包括生物安全策略、信息監測策略、知識共享策略、價值倫理策略等。
加強心理幹預和疏導,有針對性做好人文關懷是重點。中國醫師協會會長、《中國醫學人文》雜誌總編輯張雁靈表示,尤其是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醫護人員、幹部職工、科研人員和志願者們,工作壓力和強度大,生理和心理負荷高,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考量他們的心理需求,努力解決實際困難,為他們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讓這些奮戰在防控一線的勇士們專心致志、義無反顧與疫情作戰。
人文關懷與守護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
運用現代科學知識促進社會進步,需要有人文的參與。解放軍總醫院醫學人文教研室主任趙美娟認為,人文與生命具有天然關聯。人的生命價值就是人文的價值與意義。沒有真正的人文意識和人文情懷,就不會有真正的科學精神和科學進步。同樣,沒有真正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理性,也無法真正實現人文關懷和對生命的真正守護。國家人口與健康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臨床醫學科學數據中心常務副主任關健表示,科學與人文精神的交匯,不僅有助於直接推動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還有助於把握科技發展及其應用的正確方向,防止和克服科學技術對人、自然與社會可能或已經產生的負面影響,使經濟和社會獲得可持續的健康發展。
科學技術在實證的基礎之上,為人類利用自然尋找各種可能的途徑。人文學科則從人類的立場出發,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倫理關係。從根本上說,科學思想和人文精神殊途同歸,共同指向實現人性的豐富、完整和提升。自然科學界與人文社科界需要相互守望、攜手同行,才能不斷戰勝新挑戰,引領人類堅毅前行。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謝陽舉認為,科學和人文都是人類最富有創造性的活動。從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來看,科學的發展需要人文,人文的發展也需要科學。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將預防關口前移,避免小病釀成大疫,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是人文因素直接參與科學創造活動的體現。
科學與人文的共同繁榮以及經濟與社會的全面進步,其目的都是服務於人,使人獲得全面而健康的發展。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教授、《中國醫學倫理學》雜誌主編王明旭認為,公共衛生事業通過國家和社會共同努力,預防和控制疾病與傷殘,改善與健康相關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及基本醫療服務。只要科學與人文並重,落實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強化公共衛生法治,全面加強和完善公共衛生領域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我們就一定能夠全面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構建人人享有健康的公共衛生安全防控體系,促進我國衛生事業蓬勃健康發展。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陸航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