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定「蒸籠姑娘」回鄉創業 用竹子編織帶動村民致富

2020-12-14 騰訊網

大洋網訊 沈美娟是雲浮市羅定市泗綸鎮人,今年三十出頭。她還有一個為更多人所熟知的網名「蒸籠姑娘」。

泗綸鎮位於粵西的雲開大山地帶,自古以來盛產羅竹。這種竹子纖維長、韌性好,且帶有一股清幽的竹香味,是一種上乘環保編織材料。泗綸鎮採用羅竹製作蒸籠起源於清朝嘉慶年間。多年來,泗綸蒸籠製作工藝不斷改進,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大,成為中國著名的蒸籠之鄉,每年有超億隻的竹蒸籠從泗綸銷往世界各地。2011年,泗綸蒸籠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沈美娟自小生長在泗綸鎮楊綠村一個編織蒸籠的普通家庭。自她有記憶以來,家裡就是做蒸籠的。帶著對竹蒸籠的特殊情感,大學畢業的她放棄了在珠三角企業當主管的工作,毅然辭職回鄉創業,用竹子編織自己的夢想,帶動村民們一起致富,共奔小康。

從大城市辭職回鄉編蒸籠

在泗綸鎮,許多家庭製作竹蒸籠,沈美娟家就是其中之一。

沈美娟說:「記得小時候我們的學費都是靠賣竹蒸籠換來的。蒸籠製作十分繁瑣,得經過砍竹、鋸竹、開竹、開片、測量、烘竹定形、縫接嘜頭、製作外坯、打竹釘、編籠底等幾十道工序,必須靜得下心、吃得了苦。這對年輕人來說是個挑戰,許多人都不想從事這項工作,我也曾外出到珠三角工作。」

一次偶然回鄉,沈美娟看到現在製作竹蒸籠的手藝人平均年齡都在50歲以上,幾乎看不到年輕人的身影。想到這一門優秀的手藝都要失傳了,出於一種對竹蒸籠的特殊情感與喜愛,她和丈夫商量後,2013年放棄了在珠三角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做行政主管的工作,選擇回鄉創業。

「我回鄉接棒我們家的『老行當』,製作竹蒸籠。當時許多親朋好友都不理解,都認為我放棄舒服的辦公室白領工作,那麼辛苦回來製作竹蒸籠,十分不明智。」沈美娟說。

「公司剛開始設在楊綠村家裡,以『家庭作坊』的模式開展經營,員工就是我們家的祖孫三代7口人。人常說,十指連心。手工編織蒸籠時,我的手指經常會被竹子或小刀扎破,流血。我會強忍疼痛,裹上創可貼,繼續手裡的活。剛開始創業真的很困難。比如,竹蒸籠製作有一個『封膜』的步驟,但由於家裡的家庭用電難以支撐『封膜』這一工序的用電量,我們只能在所有人都休息、用電量最少的時候才開展『封膜』工作,經常是凌晨兩時左右起床工作,一直到天亮。」沈美娟說。

在家人的支持和幫助下,她頂住壓力,堅定前行,使公司一步步發展壯大,從2013年僅僅50萬元的營業額發展到2019年1000多萬元的營業額,生產的產品遠銷到美國、東南亞和歐洲等世界各地。

沈美娟成為雲浮市人大代表,也是羅定市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經常到學校教學生們竹編技藝。

成立合作社帶動農民致富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新技術的普及運用,泗綸鎮以家庭為單位的手工竹蒸籠生產受到了現代工業化集中生產的衝擊,很多農戶空有一身手藝,但苦於產量與銷路,而無法靠製作蒸籠養家餬口,只能離家外出打工。通過自己的奮鬥經歷,沈美娟認為,只要解決蒸籠的產量與銷路問題,家鄉的農民完全可以靠製作蒸籠掙錢致富,這樣許多農民就會返鄉重拾手工製作竹蒸籠,安心紮根家鄉生活生產,共享天倫之樂,共建美麗鄉村。

於是,沈美娟通過公司牽頭成立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將單打獨鬥的農戶或小作坊組織起來,參與到竹蒸籠製作的流程,由合作社給他們派發製作材料或半成品,完成相應部分後,合作社將統一回收成品結算工錢。

為了方便農民加入,合作社將農戶分為全職和兼職兩部分,兼職農戶在忙完農活以後也可以製作竹蒸籠,很多家庭都是一家幾口,老人小孩一起幫忙製作,一家人一起合作,提高家庭收入。

家在泗綸鎮楊綠村的李阿姨是合作社的一員,平時在農活不忙的時候就兼職製作竹蒸籠,增加家庭收入。平常一個月可以做1000多隻籠,農忙季節,也能做600多隻。做兼職一個月大概有1800元至3000元收入,既能夠照顧到家庭,也可以幫補生計,提高家庭收入。像李阿姨這樣加入合作社的人很多,他們在合作社的帶領下,靠自己的手藝賺到了以前賺不到的錢,逐步過上了小康生活。

目前蒸籠合作社已有社員100多戶,帶動農戶200多戶,全職社員每戶每年收入平均達4.5萬元,兼職社員每戶每年可創收3萬元,大大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沈美娟的公司也成為了雲浮市的「巾幗創業示範基地」,沈美娟則被評為2019年廣東百名最美鄉村女能手。

借力「網際網路+」打造線上商城

2016年,經過三年多的發展,沈美娟的公司發展已有一定規模,年銷售額達500萬元。為了拓展銷售渠道,沈美娟開始探索建立線上和線下、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銷售模式,先後在淘寶、京東、拼多多等線上銷售平臺註冊建設了自己的店鋪。經過三年的厚積薄發,她在各線上平臺銷售的日成交單300多單,2019年的銷售額70%是線上銷售。她自己也做起企業的代言人,並稱呼自己為「蒸籠姑娘」。

隨著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的興起,沈美娟又把眼光瞄準了視頻直播。2019年,她開始了視頻直播,以短視頻的形式把自己製作竹蒸籠的每一個步驟、如何用竹蒸籠製作美食,一一介紹給廣大觀眾。

下一階段,沈美娟希望能夠利用好泗綸鎮特有的「羅竹」,發展更多的竹元素產品,讓竹製品走進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使更多人領略到羅定竹文化獨特的魅力。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於敢勇 通訊員楊菲菲、陳猛

相關焦點

  • 「蒸籠姑娘」用竹子編織「致富夢想」
    在廣東雲浮羅定市泗綸鎮,竹林繚繞,這裡有一位「蒸籠姑娘」,帶領村民重拾非遺技藝,用竹子編織著致富奔康的夢想,她的名字叫作沈美娟。雲浮羅定市泗綸鎮位於雲開大山地帶,青山連綿,林木蔥蘢,土地肥沃,水資源十分豐富,自古以來盛產羅竹。羅竹纖維長、韌性好,且帶有一股清幽的竹香味,是一種上乘環保編織材料。
  • 小康路上她力量|「蒸籠姑娘」用竹子編織「致富夢想」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廣東雲浮羅定市泗綸鎮,竹林繚繞,這裡有一位「蒸籠姑娘」,帶領村民重拾非遺技藝,用竹子編織著致富奔康的夢想,她的名字叫作沈美娟。
  • 「蒸籠姑娘」帶領村民致富奔康
    第十七集:「蒸籠姑娘」用竹子編織小康夢- 本期嘉賓 - 沈美娟雲浮市第六屆人大代表羅定市泗綸鎮竹之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云浮廣播電視臺:「蒸籠姑娘」用竹子編織小康夢沈美娟的家鄉位於羅定市西部的雲開大山,當地人們多有種植羅竹和蒸籠加工的傳統。在這位「蒸籠姑娘」的帶領下,當地村民通過加入她成立的合作社,重新拾起竹編非遺技藝,靠著這項傳統技藝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 峰迴路轉,羅定「蒸籠姑娘」又忙起來了
    看著一個個竹製蒸籠正經過婦女巧手編制而出,雲浮羅定市泗綸鎮志森竹製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沈美娟發自內心感嘆。回鄉創業的沈美娟,被親切的稱為「蒸籠姑娘」,她也是農村婦女創業小額擔保貸款貼息項目的受益者之一。今年年初,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竹蒸籠市場銷售較為慘澹,沈美娟所經營的合作社舉步維艱。
  • 羅定「蒸籠姑娘」沈美娟的「竹」夢人生
    沈美娟是雲浮市羅定泗綸鎮人。泗綸鎮是中國著名的蒸籠之鄉,竹蒸籠產量之大、工藝之美、出口之多,目前居全國同行之首。泗綸蒸籠因此被定為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每年有超億隻的竹蒸籠從泗綸銷往世界五大洲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 羅定有個「蒸籠姑娘」要火啦!你認識嗎?
    在廣東雲浮羅定市泗綸鎮,竹林繚繞,這裡有一位「蒸籠姑娘」,帶領村民重拾非遺技藝,用竹子編織著致富奔康的夢想,她的名字叫作沈美娟。雲浮羅定市泗綸鎮位於雲開大山地帶,青山連綿,林木蔥蘢,土地肥沃,水資源十分豐富,自古以來盛產羅竹。羅竹纖維長、韌性好,且帶有一股清幽的竹香味,是一種上乘環保編織材料。
  • 廣州日報- 小小竹蒸籠 成就致富夢
    沈美娟用竹子編織夢想,帶動村民們一起致富。她還有一個為更多人所熟知的網名「蒸籠姑娘」。  泗綸鎮位於粵西的雲開大山地帶,自古以來盛產羅竹。這種竹子纖維長、韌性好,且帶有一股清幽的竹香味,是一種上乘環保編織材料。泗綸鎮採用羅竹製作蒸籠起源於清朝嘉慶年間。多年來,泗綸蒸籠製作工藝不斷改進,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大,成為中國著名的蒸籠之鄉,每年有超億隻的竹蒸籠從泗綸銷往世界各地。2011年,泗綸蒸籠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 【羅定特產】——泗綸蒸籠
    羅定泗綸鎮人編織的小小蒸籠,正受到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馬來西亞航班把它當作紀念品贈送;在歐洲,它成了新穎的聖誕禮品;在英國,買一套西裝店主有可能送你一套小蒸籠;在倫敦,小蒸籠標價高達2.99英鎊…… 粵西地區有一種竹子名為羅竹,據說這種竹子相互摩擦會發生「羅羅」的聲響,因而得名羅竹。
  • 外出鄉親回鄉發展韭菜花種植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外出鄉親回鄉發展韭菜花種植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2019-06-15 13: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泗綸鎮一年加工蒸籠上億隻 帶動農民人均增收超2萬元
    用泗綸蒸籠炊蒸食物,不但能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還可使食物留下特有的羅竹清香,因此,泗綸蒸籠深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市場需求旺盛,除供應國內市場,大部分銷往歐美、日韓、中東、澳大利亞、南北非、東南亞及港澳臺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是名副其實的「跨國產業」,羅定也因此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最大的竹蒸籠生產基地。
  • 帶動更多人致富!榮縣古佳鄉虞吉木回鄉創業養鴕鳥種柑橘
    情系家鄉 返鄉創業養鴕鳥 在古佳鄉說起虞吉木,可能知道的老百姓不多,但是提起鴕鳥,好多人都曉得,「養鴕鳥的虞老闆的嘛,這個人要得,在外面找了錢沒有忘本,回來搞產業,帶領大家一起致富!」近日,筆者來到古佳鄉小井衝村4組虞吉木的鴕鳥養殖基地看到,他正忙著給鴕鳥餵食,查看小鴕鳥的長勢情況。「這是我們用頭批鴕鳥蛋孵化的第一批鴕鳥,才兩三個月已經快長到20斤了。」
  • 巾幗創業|羅定市女創業帶頭人榮獲「人民優選(優秀巾幗)特約推薦官...
    沈美娟 沈美娟是廣東雲浮羅定市泗綸鎮人,2013年回鄉創業成立公司和農民合作社,生產製作傳統手工業竹蒸籠,帶動村民種植「羅竹」1200多畝,帶動200多名農戶就地就近就業脫貧增收。
  • 安徽利辛縣舊城鎮:返鄉創業 帶動村民共致富
    利辛縣舊城鎮建檔立卡貧困戶陸吉敏家貧志不貧,通過個人努力以及國家各項扶貧政策支持,在自己脫貧致富的同時積極返鄉創業,帶動當地村民脫貧致富。陸吉敏家住舊城鎮陸暗樓村,因配偶身患重病,為救治妻子四處借債,後在外務工時又被騙十餘萬元。
  • 竹子變寶 洞口縣村辦加工廠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華聲在線5月27日訊(通訊員 肖永春 記者 龍騰)「搭幫駐村幫扶工作隊大力幫助拓展銷路,促成竹炭加工廠與韓國收購商籤訂每月銷售竹炭30噸的合同,讓我在家門口就能創業增收!」洞口縣大屋瑤族鄉青山村村辦企業——眾鑫竹炭加工廠負責人易圖吉望著滿山的翠竹,對扶貧工作隊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 走向世界的羅定竹蒸籠
    「泗綸經緯源千古,羅竹蒸籠盛萬家」,這是恆兆蒸籠文化展示館裡的一副對聯,說出了泗綸蒸籠悠久的歷史和服務千家萬戶的產業發展情況。泗綸鎮位於雲開大山地帶,青山連綿,林木蔥蘢,土地肥沃,水資源十分豐富,自古以來盛產羅竹。這種竹子纖維長、韌性好,且帶有一股清幽的竹香味,是一種上乘環保編織材料。
  • 《咱們村的致富帶頭人》系列報導 龍炳火:致富不忘家鄉人 回鄉創業...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龍炳火充分發揮了農村致富帶頭人的示範引領作用,帶動父老鄉親一起發展產業、增收致富,他自己也成為了億禾村村委會副主任。《咱們村的致富帶頭人》系列報導之四《龍炳火:致富不忘家鄉人 回鄉創業共奔康》。2013年春,龍炳火不顧家人反對,帶著外出經商掙的380萬元「家底」,回鄉創業。
  • 羅定泗綸:小蒸籠造就大產業,稻米香飄四方!
    萬畝竹海小蒸籠造就大產業 在泗綸鎮泗榮村,記者看到了製作蒸籠的原料羅竹,這種竹子修長挺拔,竹節較疏,葉子短闊。竹林內,一陣山風微微吹過,竹浪陣陣,處處飄著竹子的清香。一個小小的蒸籠只需幾十塊錢,而製作成竹子電蒸籠,其價格就上漲至兩三百元以上,大大延伸了竹蒸籠產業鏈,提高了竹蒸籠的附加值。
  • 賴悅東:返鄉創業種南薯 鋪就村民「致富路」
    五華岐嶺黃福村農村漢子賴悅東,他憑著一股拼搏的闖勁和對家鄉的眷戀,致富之後仍不忘回報家鄉,利用自己積累的資源返鄉創業,帶動家鄉父老一起種植南薯致富,為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基礎,並一躍發展成為梅州市、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五華縣電子商務十強企業、十佳手信產品等榮譽。
  • 返鄉大學生推「快樂養豬法」 帶動村民致富
    【脫貧故事】返鄉大學生推「快樂養豬法」 帶動村民致富  【解說】聽音樂、睡席夢思床、玩玩具、運動、洗澡……在濟南章丘區三澗溪村的黑豬養殖基地,黑豬們正享受貴族般待遇,愜意吃睡生活。  【解說】7月23日,記者在三澗溪村了解到,該黑豬養殖基地是由回鄉創業大學生王元虎、李少清夫婦於2009年創建。
  • 臺灣阿嬤紮根仙遊創業!編織微酵田園夢,帶動當地村民共同致富!
    去年『31條惠及臺胞措施』發布後,福建又實行『66條實施意見』,激勵我不斷創新創業。」年過六旬的臺灣阿嬤張玲惠說到自己自主品牌「京甫農莊」系列牛樟芝產品相繼面世,很是驕傲。這使她美麗的微酵田園夢可以一直編織下去。據悉,2014年6月,張玲惠成立仙遊縣鐘山牛樟產銷專業合作社,推行「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種植一萬餘株牛樟樹,帶動當地村民共同致富。2015年1月,她註冊成立福建省馬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發展臺灣特種牛樟芝產業,打造「京甫農莊」品牌行銷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