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沈美娟是雲浮市羅定市泗綸鎮人,今年三十出頭。她還有一個為更多人所熟知的網名「蒸籠姑娘」。
泗綸鎮位於粵西的雲開大山地帶,自古以來盛產羅竹。這種竹子纖維長、韌性好,且帶有一股清幽的竹香味,是一種上乘環保編織材料。泗綸鎮採用羅竹製作蒸籠起源於清朝嘉慶年間。多年來,泗綸蒸籠製作工藝不斷改進,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大,成為中國著名的蒸籠之鄉,每年有超億隻的竹蒸籠從泗綸銷往世界各地。2011年,泗綸蒸籠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沈美娟自小生長在泗綸鎮楊綠村一個編織蒸籠的普通家庭。自她有記憶以來,家裡就是做蒸籠的。帶著對竹蒸籠的特殊情感,大學畢業的她放棄了在珠三角企業當主管的工作,毅然辭職回鄉創業,用竹子編織自己的夢想,帶動村民們一起致富,共奔小康。
從大城市辭職回鄉編蒸籠
在泗綸鎮,許多家庭製作竹蒸籠,沈美娟家就是其中之一。
沈美娟說:「記得小時候我們的學費都是靠賣竹蒸籠換來的。蒸籠製作十分繁瑣,得經過砍竹、鋸竹、開竹、開片、測量、烘竹定形、縫接嘜頭、製作外坯、打竹釘、編籠底等幾十道工序,必須靜得下心、吃得了苦。這對年輕人來說是個挑戰,許多人都不想從事這項工作,我也曾外出到珠三角工作。」
一次偶然回鄉,沈美娟看到現在製作竹蒸籠的手藝人平均年齡都在50歲以上,幾乎看不到年輕人的身影。想到這一門優秀的手藝都要失傳了,出於一種對竹蒸籠的特殊情感與喜愛,她和丈夫商量後,2013年放棄了在珠三角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做行政主管的工作,選擇回鄉創業。
「我回鄉接棒我們家的『老行當』,製作竹蒸籠。當時許多親朋好友都不理解,都認為我放棄舒服的辦公室白領工作,那麼辛苦回來製作竹蒸籠,十分不明智。」沈美娟說。
「公司剛開始設在楊綠村家裡,以『家庭作坊』的模式開展經營,員工就是我們家的祖孫三代7口人。人常說,十指連心。手工編織蒸籠時,我的手指經常會被竹子或小刀扎破,流血。我會強忍疼痛,裹上創可貼,繼續手裡的活。剛開始創業真的很困難。比如,竹蒸籠製作有一個『封膜』的步驟,但由於家裡的家庭用電難以支撐『封膜』這一工序的用電量,我們只能在所有人都休息、用電量最少的時候才開展『封膜』工作,經常是凌晨兩時左右起床工作,一直到天亮。」沈美娟說。
在家人的支持和幫助下,她頂住壓力,堅定前行,使公司一步步發展壯大,從2013年僅僅50萬元的營業額發展到2019年1000多萬元的營業額,生產的產品遠銷到美國、東南亞和歐洲等世界各地。
沈美娟成為雲浮市人大代表,也是羅定市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經常到學校教學生們竹編技藝。
成立合作社帶動農民致富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新技術的普及運用,泗綸鎮以家庭為單位的手工竹蒸籠生產受到了現代工業化集中生產的衝擊,很多農戶空有一身手藝,但苦於產量與銷路,而無法靠製作蒸籠養家餬口,只能離家外出打工。通過自己的奮鬥經歷,沈美娟認為,只要解決蒸籠的產量與銷路問題,家鄉的農民完全可以靠製作蒸籠掙錢致富,這樣許多農民就會返鄉重拾手工製作竹蒸籠,安心紮根家鄉生活生產,共享天倫之樂,共建美麗鄉村。
於是,沈美娟通過公司牽頭成立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將單打獨鬥的農戶或小作坊組織起來,參與到竹蒸籠製作的流程,由合作社給他們派發製作材料或半成品,完成相應部分後,合作社將統一回收成品結算工錢。
為了方便農民加入,合作社將農戶分為全職和兼職兩部分,兼職農戶在忙完農活以後也可以製作竹蒸籠,很多家庭都是一家幾口,老人小孩一起幫忙製作,一家人一起合作,提高家庭收入。
家在泗綸鎮楊綠村的李阿姨是合作社的一員,平時在農活不忙的時候就兼職製作竹蒸籠,增加家庭收入。平常一個月可以做1000多隻籠,農忙季節,也能做600多隻。做兼職一個月大概有1800元至3000元收入,既能夠照顧到家庭,也可以幫補生計,提高家庭收入。像李阿姨這樣加入合作社的人很多,他們在合作社的帶領下,靠自己的手藝賺到了以前賺不到的錢,逐步過上了小康生活。
目前蒸籠合作社已有社員100多戶,帶動農戶200多戶,全職社員每戶每年收入平均達4.5萬元,兼職社員每戶每年可創收3萬元,大大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沈美娟的公司也成為了雲浮市的「巾幗創業示範基地」,沈美娟則被評為2019年廣東百名最美鄉村女能手。
借力「網際網路+」打造線上商城
2016年,經過三年多的發展,沈美娟的公司發展已有一定規模,年銷售額達500萬元。為了拓展銷售渠道,沈美娟開始探索建立線上和線下、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銷售模式,先後在淘寶、京東、拼多多等線上銷售平臺註冊建設了自己的店鋪。經過三年的厚積薄發,她在各線上平臺銷售的日成交單300多單,2019年的銷售額70%是線上銷售。她自己也做起企業的代言人,並稱呼自己為「蒸籠姑娘」。
隨著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的興起,沈美娟又把眼光瞄準了視頻直播。2019年,她開始了視頻直播,以短視頻的形式把自己製作竹蒸籠的每一個步驟、如何用竹蒸籠製作美食,一一介紹給廣大觀眾。
下一階段,沈美娟希望能夠利用好泗綸鎮特有的「羅竹」,發展更多的竹元素產品,讓竹製品走進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使更多人領略到羅定竹文化獨特的魅力。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於敢勇 通訊員楊菲菲、陳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