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基會原副董事長邱進益:民進黨當局向美納「投名狀」,美則...

2020-12-06 環球網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編者的話:從再次批准對臺軍售項目,到現任高官訪臺,再到派艦機到臺灣附近海空域裝腔作勢,美國政府頻頻打「臺灣牌」令臺海難以安寧。很多人更擔心,在中美關係趨緊的大背景下,臺海會不會成為一場軍事衝突的引爆點。諷刺的是,身為局中一枚「棋子」的民進黨當局對美國的一系列動作亦步亦趨,媚美反中姿態盡顯,渾然不顧自己將瀕臨戰爭險境的現實。對於當下的形勢,《環球時報》記者近日電話專訪臺灣海基會原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進益先生。現年83歲的邱進益是當年「汪辜會談」的臺方談判主力之一,在他看來,臺當局向美國納了「投名狀」,美國則將臺綁成「人肉炸彈」,美國大選前這段時間,特別是10月,美方動作非常值得警惕。

「在美國盤點對華籌碼時,臺灣投懷送抱」

環球時報:您在前不久的一次採訪中說,當下的海峽局勢比1996年臺海危機更加嚴峻和危險。為什麼這麼說?

邱進益:如果把臺海局勢比作一場牌局,1996年的情況是,出牌和應牌的分別是大陸和臺灣,而美國最初是一個旁觀者,後來出動兩個航空母艦群到遠東來幫臺灣,但牌局兩側對陣的雙方終究還是大陸與臺灣。但2020年的情況和當年有很大不同,現在局面變成了美國出牌、大陸應牌,而臺灣則是一顆「人肉炸彈」,不顧一切往前衝。

2016年蔡英文就職演說後,大陸認為是「沒有完成的答卷」,兩岸官方往來幾乎中止,臺灣方面更加尋求來自美國的依靠。美國方面,川普上臺後經常不按常理出牌,幾乎擾亂整個現有國際秩序。過去4年,美國朝野日益將大陸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意欲全面遏制中國崛起。於是,在美國盤點對華籌碼時,臺灣投懷送抱,美國人當然會接手過去,打起「臺灣牌」。

所以,我才說現在的形勢是臺灣被美國綁成一顆「人肉炸彈」,充作先鋒,臺灣自己也交出了「投名狀」,和美國共同考驗大陸的戰略定力。當下對陣的雙方已是中美這兩個「核大國」,而非當年大陸和臺灣這大小懸殊的二者的較量。因此,萬一擦槍走火,情勢要比當年危險並難以控制得多。

環球時報:很多分析人士認為,未來中美不排除有爆發局部武裝衝突的可能,您怎樣預測接下來局勢的發展?

邱進益:我的看法是,美國現在的選情十分緊繃,很多學者認為川普可能會上演「十月驚奇」。就目前情況而言,他的「十月驚奇」最可能是製造某種武裝衝突,喚起美國人的愛國心。

就目前局勢而言,在朝鮮半島,美國已不太可能有作為;南海面積太大,偶爾騷擾一下可以,但總體來看不是「用兵之地」。只有臺灣海峽,是一個既可以踩大陸「痛腳」,又不用付出太高成本的地方,畢竟要犧牲也是犧牲臺灣人。所以美國才會把臺灣綁成「人肉炸彈」放在前線,引大陸來擦槍走火。所以,今年10月非常危險。

環球時報:如果衝突爆發,對臺灣及整個東亞將意味著什麼?

邱進益:從中國大陸的角度出發,當然希望會是「首戰即是終戰」。但現實情況或許更複雜,也可能不會那麼容易。而假如大陸對臺沒有做到「首戰即是終戰」,這種情況下,既無法做到馬上統一,兩岸關係又再也無法回頭,可能就會陷入危機。此外,美國也會以此為藉口在亞洲組織反華聯盟,比如構建一個「亞洲版北約」。

作為一個長期關心兩岸關係的人,我個人的建議是,兩岸一定不要跟隨川普這樣的「政治狂人」起舞。對於大陸而言,不妨靜觀,待美國大選結果落地後,再決定未來的戰略。這是一場對大陸戰略定力的考驗。

美臺的行為越來越接近北京的「紅線」?

環球時報:您曾談及,如果美國軍艦開進臺灣港口,會踩到大陸「最後的底線之一」。最近一段時間,美臺有沒有哪些行為已經很接近北京的「紅線」?

邱進益:現在已有很多跡象:美國和臺灣的陸戰隊已經在聯合演習,美國決定對臺出售高性能的重型無人機,還要出售攻擊型飛彈。這些都是「踩到紅線」的預兆。

如果美國下定決心要遏制中國崛起,「臺灣牌」最狠的一招是,恢復1979年前的狀況,即和臺灣重新籤署協防條約,把臺灣擺到美國的「亞洲版北約」之中,或要求臺灣的高雄、基隆作為美國第七艦隊的停靠港口,又或者把花蓮作為美軍重型轟炸機的基地。照目前的情況看,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性。所以,怎樣防止兩岸關係繼續惡化,怎樣把臺灣拉出美國的懷抱,逐漸脫離美國影響,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環球時報:如何讓臺灣逐漸脫離美國的影響?

邱進益:正如我之前所說,臺灣已被綁成一顆「人肉炸彈」,那麼,臺灣自己要做一些事情來「拆彈」,大陸方面也要幫臺灣來「拆彈」。

我始終覺得,經濟是大道理,臺灣始終需要經濟才能生存。臺灣對大陸每年享受將近千億美元的順差,這個事實擺在那裡。以我以前和大陸談判的經驗來看,從來不是你進一步我就退一步,或我讓一步你就進一步,善意一定是雙方共同累積的。或許在目前局勢下,我們走這麼一小步,就有可能變成一大步。

環球時報:美國前總統國安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在其新書中稱,川普曾把臺灣和大陸分別比作「筆尖」與「辦公桌」。島內如何看待美國的對臺態度,相信美國會真心「友臺」「護臺」嗎?

邱進益:作為一個多年研究國際政治的人,我認為美國絕無可能真的「友臺」「護臺」。美國人怎麼可能為了保護臺灣人,犧牲自己軍人的性命,花這麼大的成本?但現在美國已經明確把中國大陸視為戰略對手,臺灣當局又獻上「投名狀」,所以可以看到,島內每次民意測驗,都有六到七成的人認為美國一定會保護臺灣,這實在十分可笑。

另一方面,我認為川普的這種比喻很不倫不類,臺灣的戰略位置並不僅僅是一個「筆尖」。從戰略角度講,美國一直把臺灣在「第一島鏈」中的位置看得很重,如果美國艦隊和轟炸機在臺灣有了停靠基地,亞洲的戰略形勢也會出現改變。

所以我一直呼籲,大陸政府和專家要重視臺灣的戰略地位。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來中國要從陸權走向海權,臺灣是一個必須要得到的地方。

未來臺海政治形勢變數很大,並非不可逆轉

環球時報:您是當年「汪辜會談」的直接參與者。憶及當年,思考當下,您最大的感慨是什麼?

邱進益:現在兩岸在爭奪對「九二共識」的話語權與定義權,但作為當年「辜汪會談」的主導者之一,我想說最核心的精神要義是「求同存異」,把對抗轉為合作。所以,現在回看1992年時我們辛辛苦苦建立的和諧局面,兩岸合作日益成為可能,現在又變成尖銳的對抗,我怎能不灰心、不感慨?

我個人至今都很佩服汪道涵先生的高瞻遠矚、豁然大度,還有他那種對促進兩岸關係的熱情,使我深受感動。還有我的「對手」唐樹備先生那種務實的態度,也讓我記憶深刻。可惜的是,這樣的會談在今天似乎已不再可得。

不過,我是一個永遠不變的樂觀派。我認為如果兩岸可以彼此累積善意,未來臺海政治形勢的變數還是很大的,並非不可逆轉。

環球時報:新冠肺炎疫情放大了兩岸之間的問題。比如國際媒體早已採用統一的專業表述,島內不少人及媒體卻依然使用「武漢肺炎」。陸生回臺也遭遇歧視性對待。您對此怎麼看?

邱進益:在臺灣,還稱「武漢肺炎」的人,要麼是偏激分子,要麼是意識形態掛帥,這些人從沒考慮過改善兩岸關係,也從來沒有從人道主義出發去想過問題。其實,「小明」也好,陸生也好,都是臺灣人的眷屬,有什麼不可以回來的?但他們偏要做出種種動作。

我不認為應當過分重視這些人的言論,還是應當從正面思考:新冠肺炎是兩岸共同面對的疫病,能否通過共享疫苗來改善兩岸合作關係?試想,當一部分臺灣人還在小格局地說「武漢肺炎」時,大陸反而表示願意共同研發疫苗,這展現在臺灣老百姓和世界面前的將是怎樣一種博大胸襟?尤其當美國衛生部長訪臺「虛晃一槍」,只想著要臺灣開放美豬美牛進口,卻閉口不談疫苗,這種對比會更鮮明。

當然,我知道大陸也難。但不管怎樣,在當下這樣一個時刻,這麼做不會失去任何東西,如果能激起臺灣民眾的好感,他們也會要求民進黨改變政策。

相關焦點

  • 等不來的海基會董事長?
    臺灣海基會董事長一職一直懸缺,對於誰來侯任,蔡當局一直貫徹「拖」字訣,似乎還在等待兩岸關係和緩的時間點。
  • 臺灣海基會確定代理董事長,臺媒:如何替兩岸臺商找新出路,將是他...
    【環球時報記者 陶欣然】臺灣海基會前董事長李大維轉任「總統府秘書長」後,海基會董事長職務一直懸缺。臺當局20日宣布,該職由現任海基會副董事長、新金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代理。臺「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20日稱,蔡英文已委請許勝雄代理,同時請現任「總統」辦公室主任詹志宏出任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相關程序仍需要經8月28日臨時董事會決議通過。張惇涵表示,許勝雄現為「三三企業交流會」理事長及全臺工業總會名譽理事長,不只是成功企業家,過去也曾代理董事長,對於海基會業務非常熟悉;蔡英文希望借重其對會務及兩岸事務的熟悉,穩健海基會的各項運作。
  • 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是什麼組織 海基會歷任董事長介紹
    臺灣新當局上臺後,海基會新任董事長人選懸而未決,臺媒報導王金平成焦點人物,海基會究竟將由誰來執掌?這成為蔡英文的難題,也是兩岸關注的熱點。  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是臺灣半官方負責兩岸事務的民間組織,成立於1990年11月21日,1991年3月9日舉行開幕式,正式掛牌運行。主要功能是接受「陸委會」委託,辦理兩岸交流所衍生的各項事務。
  • 臺當局為「誰掌海基會」發愁 兩岸政策是關鍵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魏允平】蔡英文上任滿月,臺灣海基會董事長的人事安排仍懸而未決。海基會是臺灣與大陸溝通的重要橋梁,蔡英文能否將此位置交給非民進黨人,來爭取兩岸對話的空間,外界對此十分關注。臺灣媒體日前紛紛猜測海基會董事長的人選,前「立法院長」王金平、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等人被傳有望接掌海基會。
  • 兩岸交流停擺、業務大減 臺灣海基會薪資卻越來越高?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片) 兩岸關係停滯,臺灣海基會功能大為減弱,但職員依然領取高薪,屢遭質疑為「肥貓單位」。臺媒報導,臺當局陸委會近日預告修正「大陸委員會訂定財團法人法授權規定事項辦法」,將海基會的人事薪資、獎金支給基準明文化增訂於辦法中,未來海基會人事費用,在部分情況下,個別薪資還可能越來越高。
  • 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會見陝西省副省長景俊海
    3月1日中午,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右)在臺北西華飯店會見並宴請陝西省副省長景俊海(左)一行。景俊海此次臺灣之行是為今年下半年陝西省長袁純清率團訪問臺灣做前期準備。圖為景俊海在宴會前向江丙坤贈送禮品青銅鼎。 中新社發 耿軍 攝
  • 臺灣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到福建永安參觀訪問
    中國臺灣網3月22日永安消息 日前,臺灣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先生一行3人蒞臨福建永安參觀訪問。永安市市長鄭清華向高孔廉先生頒發了《永安榮譽市民證書》。1944年11月,高孔廉先生在永安出生,次年隨父母到福州,後遷往臺灣。此行參訪是他時隔67年後,再次踏上永安這塊土地。
  • 許勝雄繼續代理臺灣海基會董事長
    許勝雄繼續代理臺灣海基會董事長 2020年12月02日 14:50: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國臺灣網12月2日訊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海基會1日召開第11屆董監事會首次聯席會議,會中正式推舉並通過臺灣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繼續代理新一屆董事長,並提名詹志宏繼續擔任秘書長。許勝雄從8月起代理海基會董事長迄今,正式人選仍難選出,臺灣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曾表示,允許代理主持工作到新的董事長選出為止。
  • 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預計21日率團訪上海江蘇
    原標題: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預計21日率團訪上海江蘇  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21日將率團訪問上海市和江蘇省6天,行程以和臺商座談與參訪臺資企業為主,可能不會和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德銘會面。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海基會副董事長馬紹章15日表示,「海基會關懷上海江蘇臺商參訪團」預計21日出發,當天赴上海參加上海臺商協會成立20周年活動。22日抵達無錫和當地臺商座談,並參訪新麥機械公司。   參訪團23日至26日將造訪常州、泰州、揚州和鎮江,期間將參加泰州臺商協會成立5周年慶,和當地臺商座談,並參訪光寶科技、緯創資通、可勝科技和揚州虹揚科技發展公司。
  • 前海基會副董事長:美軍艦開進臺灣港口
    據臺媒「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日前就臺海局勢的發言,再度在島內引發討論。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邱進益表示,大陸最後的底線之一,就是美國將軍艦開進臺灣港口,其後果可能會形同災難。【資料圖: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曾任1993年新加坡「汪辜會談」談判主力之一的邱進益,近日接受香港中評社採訪時表示,就當前兩岸關係分析和預測,中美兩國從「貿易戰」打到「科技戰」,雙方是在進行綜合國力的比拼。
  • 民進黨當局出賣臺灣民眾,金門議員高喊「靠向大陸」
    金門縣議員、農會理事長蔡水遊怒斥民進黨當局無法無天,出賣民眾利益,不如金門縣乾脆「靠向大陸」。1月1日,含瘦肉精的美豬正式進口臺灣地區。民進黨當局說得好聽,一邊講與美國的「貿易協定」,另一邊又講所謂國際空間。但事實是,為了謀求其政治私利,臺灣民眾的健康已經被民進黨當局出賣。
  • 喝酒應酬打球,「無事可做」的海基會高層還加薪了?
    事實上,從民進黨當局2016年「520」執政後,打破兩岸「九二共識」的基礎,海基會沒了協商、交流功能,就像被砍斷了左右兩隻臂膀,活生生被「廢」在一邊。過去4年多來僅剩下民進黨政治酬庸綠營人士的功能,民進黨友人、親綠學者、親綠媒體人積極搶佔海基會「肥缺」,吃相難看。
  • 陸委會:海基會初期最多在大陸設3個辦事處
    中國臺灣網4月16日消息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當局「陸委會主委」王鬱琦昨在「立法院」表示,考量海基會的人力與資源,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第一階段,海基會最多在大陸北京、華中、華南各設立一個辦事處,「以後的確有可能再增加,最終(數量)以後再談。」
  • 美偵察機疑從臺灣起飛,臺灣人說:美把臺當成「人肉炸彈」了
    這架EP-3E前一天曾前往臺灣南海南部偵察,之後便沒有收到其來自衝繩嘉手納空軍基地的起降信號,疑似是直接從臺灣起飛。另外,「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平臺消息稱,30日,美海軍還有1架P-8A反潛巡邏機(AE69DE )前往巴士海峽附近空域偵察;美陸軍也派出1架CL604偵察機(N9191)前往南海偵察。
  • 臺灣「海基會」昨日在花蓮成立「東區服務處」
    中國臺灣網10月2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為配合臺當局「行政院」開辦「東部聯合服務中心」,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從10月1日起在花蓮市成立「東區服務處」,開始為花東地區民眾提供實時和便利的服務
  • 姚人多請辭海基會秘書長一職 回臺灣清華大學任教
    臺灣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姚人多今(4日)請辭。(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臺灣網5月4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蔡英文將於5月20日後展開第二任期。隨著就職時間逼近,蔡英文辦公室和臺灣行政主管部門是否改組,引發討論。
  • 臺灣海基會中秋聯誼 臺商出席意願低
    華夏經緯網9月9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前臺灣外事部門負責人田弘茂接下臺灣海基會董事長,不少臺商選擇「用腳投票」,拒絕出席海基會的中秋活動;上海臺商協會會長李政宏表示,兩岸的「定海神針」就是「九二共識」,一拔掉後驚濤駭浪,董事長成了虛職,新當局想打模糊仗的這個如意算盤打錯了。
  • 民進黨當局想讓世界看見什麼樣的臺灣?
    疫情發生以來,民進黨當局加緊政治操弄,謀求藉機加入世衛組織,卻因世衛組織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始終「不得其門而入」。某些被戳中了玻璃心的政客口不擇言。前有臺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因世衛組織將臺灣作為中國省份進行通報,發推特辱罵「你有什麼毛病」;後有臺灣地區副領導人陳建仁攻擊世衛組織負責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 臺灣海基會會長突然取消訪陸行程 已通報大陸
    環球網消息,據臺灣「中央社」3月31日報導,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林中森當天傍晚透過海基會發言人周繼祥表示,取消4月6日出訪大陸的行程,且已通報大陸方面,大陸方面響應稱「收到了,保持聯絡」。  林中森原計劃於4月6日訪問中國大陸,4月11日晚上與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德銘會面,4月12日返臺。不過,「立法院內政委員會」3月31日臨時提案,要求林中森非經「內政委員會」同意不得出訪,也不得動用「出訪」經費。(該提案由民進黨「立委」陳其邁等人所提,編者注)  記者下午致電林中森,林中森正會見訪客。
  • 民進黨向美帝出賣臺灣人的健康
    因爭議過大而沉寂四年的美豬、美牛進口議題,在民進黨當局黑箱作業下,蔡英文於下午3時30分向臺灣人民宣布,自明年1月1日起,全面開放30月齡以上的美國牛肉,以及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進口。這意味著,民進黨為了向美帝俯首稱臣,買了天價軍武還不足,不惜損害臺灣人民的肝與腎,出賣了臺灣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