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早,我正準備去文殊寶塔廣場散步,武德平老師的電話打來了,問我有空沒有,說想去潼關縣尋找一個景色美,有住的有吃的的仙境,作為今後寫作的基地。我欣然答應。在等他接我的時間裡,我腦海裡浮現出了古人與桃源仙境的故事。
陶淵明寫了一篇《桃花源記》,從此勾起了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的神往。雖然《桃花源記》至今在現實生活中也沒有找到,但他卻用自己的精神及詩句創造了心靈的桃花源。他在《飲酒·其五》裡寫到: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詩所描述的意境及生活,其實就是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心中的桃源仙境,歷代文人墨客都在積極尋找並相繼模仿。最著名的就是唐代大詩人王維。他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餘時間,在當時的京城,現在的西安市南的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樹林也有溪谷,其間散布著若干館舍。王維與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閒自在的時光,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他在《山居秋暝》裡寫到: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中的意境及美景令人十分嚮往。
想著陶淵明和王維曾經生活過、工作過的仙境,我對武老師將要帶我去尋找的仙境有了滿滿的期待。
也許要去尋找的仙境特別美麗,在武老師參加朋友女兒婚禮的時候,老天送給了我們三位仙女,華州區的王妮女士、王建利女士及鹹陽的張豔秦女士。她們都是武德平老師的朋友,聽聞我們要去尋找桃源仙境,也要隨我們一起去潼關。婚禮結束後,我們一行人就乘著武老師的轎車一路東行,向著潼關奔馳而去。
天空布滿了陰雲,在初夏時節,這是最佳的天氣,沒有驕陽的朗照,最適合旅遊。三個仙女一路唧唧喳喳,如同林中的小鳥歡喜無比。她們對窗外一路的美景讚不絕口,一會兒是被雲霧幻化了的秦嶺的讚嘆,一會兒是對將要尋覓的仙境的嚮往,一會兒又是之前被雲霧幻化的蓮花般美麗的華山山巔的描摹,一會兒又是相互之間的打趣,其樂融融。
早上出發前武老師就與在潼關縣城開辦繽紛鳥少兒美術基地學校的心燈(胡潤玲)老師聯繫好了,我們直接把車開到了心燈老師學校旁邊。接到我們的電話後,心燈老師馬上就一路小跑著走出了學校,並把他丈夫張老師也叫了過來,開了自家的麵包車,帶著我們向目的地——安樂鎮侯家村趕去。
出縣城後,車子就拐進了公路旁的大山,沿著山間水泥路蜿蜒上行。兩旁的大山樹木蔥蘢,峰頂雲霧繚繞,宛若仙境。山道旁有寺廟、農家樂依次坐落,但都相距很遠,隱藏在綠意濃濃的樹林間。大約一個多小時後,我們就來到了大山深處的一處廢棄的村莊。這就是安樂鎮侯家村。我們在路左掛有「山裡人家」匾額的小院門前停了下來。小院不大,兩百多平米。正對著大門的是三間低矮的瓦房,左側是簡陋的木棚,裡面擺著幾張方桌及相應的椅子。有幾位遊人正在裡面用飯。右側是兩間瓦房,建在一米高的石階上。主人是四十五歲的書畫收藏家朱雲鵬,高大帥氣。他引著我們穿過右面瓦房前的一米餘寬窄的過道,來到小院後面。眼前頓時舒朗起來。後面就是鬱鬱蔥蔥的大山,山腳就是潺潺的溪流。小鳥啁啾,滑過潺潺的流水聲,越發顯得寂靜婉轉,分外好聽。不遠處的大山隱匿在若有若無的霧氣裡,縹緲而虛幻,宛若仙境。仙境一下子就把我們的心俘虜了,大家紛紛掏出手機拍照留念。尤其是那幾位女同志,或擺好姿勢互相拍照,或面對美景醉然自拍,或站在溪流裡的石頭上撩水嬉戲,或忘情於仙境中呆若木雞,……。
「我打算在這裡建一個亭子,遊客來了就能坐在裡面品茶、賞景、讀書。」朱老闆站在溪流旁的草地上給我們介紹他的計劃。這是不錯的主意,我想像著獨自坐在亭子裡,尤其是夏季,蟬聲此起彼伏,夾雜著小鳥和溪流的清音,一定能夠融化凡俗帶來的一切鬱悶與憂傷,還給自己淡然愉悅的心境。
「走,我帶你們去一個更美的地方。」朱老闆的話把我從沉思中拉了出來。我們一行人就隨著他走出小院,從一個岔道向一個被雲霧神秘了的山谷爬去。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瞬間便湧上了心頭。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如果能長久住在這裡有多好。我們盡情地享受著大山的幽靜與空靈,直到日將西沉才不得不驅車下山。
作者/來源:晴兒vlog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