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30年代日本人鏡頭下的上海

2020-12-13 靜靜時光

這是一組上世紀30年代上海的老照片,是當時的日本人拍攝的,在這些照片上日本人還添加了很多文字說明。圖為當時上海虹口的日本人街,這裡是當時日本人的聚集區。

圖為遠眺上海外灘,那座橋為外白渡橋。由於處於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界處,因此外白渡橋成為連接黃浦與虹口的交通要道。外白渡橋於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車。由於豐富的歷史和獨特的設計,外白渡橋成為上海的標誌之一,同時也是上海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的象徵。

圖為當時的上海外灘,那棟圓頂的老建築是當時的上海滙豐銀行大樓。大樓於1921年5月5日開工,1923年6月23日建成,被認為是中國近代西方古典主義建築的最高傑作。當時譽為「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最豪華的建築」。

圖為當時上海南京路的夜景,那時這裡也是霓虹燈璀璨,可見舊時的這裡就十分繁華。上海的南京路是上海開埠後最早建立的一條商業街,這裡是萬商雲集的寶地,兩側商廈鱗次櫛比,繁華異常。

圖為那時上海南京路街景。南京路它東起外灘、西迄延安西路,橫跨靜安、黃浦兩區,全長5.5公裡,以西藏中路為界分為東西兩段。狹義的南京路即1945年以前的南京路則專指今天的南京東路。

圖為當時的上海郵政總局大樓,邊上的那個橋是四川路橋。上海郵政總局大樓,位於四川路橋北堍。大樓始建於1924年,造價為320萬銀元。由當時滬上著名的英商思九生洋行負責設計,本埠知名的餘洪記營造廠負責營建。大樓擁有號稱「遠東第一大廳」的郵政營業廳。

相關焦點

  • 老照片;五十年代美軍統治下的琉球
    #老照片距中國沿海的上海、寧波、溫州約700多公裡。1871年前有琉球國,琉球國疆域北起奄美大島,東到喜界島,南止波照間島,西界與那國島。目前由二戰戰敗國日本管轄,但部分地區行政權仍由美國行使,駐日美軍基地約70%以上集中在琉球。1972年,美軍將琉球群島移交給日本託管(主權不屬於日本),琉球民眾曾聚眾抗議美軍剝奪他們獨立自主的權利。
  • 老照片:三十年代的上海
    讀報紙的人遠景的建築是當時的「百老匯」大廈,現今的上海大廈,外拍渡橋旁邊的就是它。下軍棋筆者沒有想到原來早在三十年代就有軍旗了,哎真的是奇奇怪怪的知識有增加了♂「飛機樓」草坪前的人們遠景是飛機樓,近江灣那塊吧,30年代的新市區。
  • 老照片:30年代上海灘的老照片,圖5中的女子對比現在也很時髦
    30年代的舊上海,同樣是東方世界的一顆璀璨明珠,上海灘的十裡洋場和而夜幕下的黃浦江則淋漓盡致地渲染著上海華貴、浪漫、大氣的別樣風情,展現出上海不夜城誘人,下面通過一組老照片來展示30年代的上海。30年代上海灘的一名貴婦人走在街邊,旁邊巡邏的警察目不轉睛地盯著。牆上的海報應該是電影的宣傳,那個時候好像只有上海才有的電影看吧。
  • 珍貴老照片:70年代的北京,70年代的上海,70年代的香港!
    珍貴老照片:70年代的北京,那時候的北京城遠沒有現在這麼多人,街上的小汽車也比較少,百姓的出行方式主要還是自行車。這一張是崇文門內大街的一個生活場景寫照,從照片中看去,行人、自行車、有軌電車這些都讓當時的街道充滿了生機!
  • 日本人鏡頭下的80年代中國
    日本人鏡頭下的80年代中國
  • 珍貴老照片:80年代的北京,80年代的天津,80年代的上海!
    珍貴老照片:這一張拍攝的是80年代的北京飯店外景照片,從圖片中看去,當時的北京飯店建設在國內都是超一流的,整座建築氣勢磅礴,非常宏偉!飯店前面的馬路上,來往的車輛也比較多!珍貴老照片:這一張是上世紀80年代的長安街照片,從圖片中看去,當時的長安街人相比現在來說非常少,出行的百姓也都是騎著自行車,很少看見小車的影子!珍貴老照片:這一張是80年代的天津老照片,圖片正中間為當年的寶林祥食品店,店面的前方有大量騎自行車的行人,在照片的左側則是一輛時代屬性很強的解放牌大汽車。
  • 珍貴老照片:七十年代的上海,七十年代的臺灣,七十年代的香港
    珍貴老照片:這一張照片是70年代末,上海南京路的抓拍照,從照片上看去當時的南京路已經是人來人往!珍貴老照片:這一張照片是七十年代的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抓拍照,從照片中看去,當時的北京人出行基本上都是騎自行車,那時候的人生活簡單,人們也都十分樸實!
  • 80年代罕見老照片:圖2制表廠女工人做體操,圖4是日本車廣告牌!
    80年代罕見老照片:圖2制表廠女工人做體操,圖4是日本車廣告牌! 圖:1980年的上海,照片中是馬路邊上的人民友誼海報。 80年代罕見老照片:圖2制表廠女工人做體操,圖4日本車廣告牌!
  • 珍貴老照片:70年代的北京,70年代的上海,70年代的臺灣!
    珍貴老照片:這一張是70年代的北京天安門廣場附近的舊照片,從照片中看去,有人在曬太陽、有人騎著三輪車拉貨,那時候的人們生活很簡單、實在。珍貴老照片:這一張是70年代的上海舊照片,從照片中看去,大街上可謂車水馬龍,行人眾多,但那時候大多數市民的出行交通工具還是自行車!
  • 上色老照片:20世紀30年代的日本,脫亞入歐開放之風盛行
    年代日本的上色老照片。通過這一組老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這張照片拍攝於20世紀30年代初,日本昭和天皇親自檢閱日本陸軍,此時正是日本軍力爆發式增長期。由於在1931年日本關東軍入侵並佔領了中國東北地區,日本軍隊的自信心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激進的軍國主義思想開始全面碾壓溫和派。
  • 老照片:1930年代初期日本人的生活似乎還不錯,為何會對外侵略?
    小編好久沒發日本老照片了,昨天發了兩篇20、30年代的圖集,裡面的生活,簡直是活色生香,穿著洋裝的美女在繁華大街閒逛,咖啡館裝修奢侈,還有歌手駐唱。(本圖為昭和6年也就是1931年大阪的咖啡館)有網友看過之後就想不通了,當時日本人的生活這麼好,為何還要對外侵略呢?
  • 上海人鏡頭裡的老香港
    上世紀50年代,20多歲的何藩(Ho Fan)拿著相機走在香港街頭。那時候的港島中環地區,還到處是破舊的房屋以及骯髒的巷道。   何藩是上海人,自從13歲那年父親送給他一部柯達箱式Brownie相機之後,他便迷上了攝影。1949年,18歲的何藩離開上海移居香港。
  • 老照片:30年代上海馬路上奔馳汽車馳騁,40年代香港美麗街景
    1950年代,英國殖民時期的香港,高樓林立,商業區繁華,街道兩邊多為銀行。這是一組數碼修復上色的老照片。1940-1950年代,英國殖民時期的香港,商業街非常整潔,路邊停著各種品牌的進口汽車,馬路兩旁的商店招牌可以看得出當時香港的繁榮。
  • 老照片:上世紀30年代山東青島,中山路,聊城路,第一海水浴場
    在我以前收集的老照片文件夾中,突然發現了一組關於上世紀30年代的青島老照片,當年日本人佔領青島時的老照片,也許這組照片數量不足,前幾年的時候我就找到了幾張,現在分享給大家。圖為上世紀的青島聊城路,這條聊城路是青島一條比較古老的道路,當年這條路生活了許多日本人,也成為當時頗為著名的「日本街」,可以說是和中山路不相上下的一條街道。
  • 懷舊70年代的老照片(6)
    2、1971年的上海,由法國攝影家馬克·呂布(Marc Riboud)拍攝,一位上海芭蕾舞團的年輕女演員,坐在凳子上,前方桌子上放有一本紅寶書。3、1979年的蘇州,由美國攝影家伊芙·阿諾德拍攝,在收穫的季節,前方的建築掛著的蘇州虎丘糧食管理所的牌子,在水鄉生活的公社社員們,搖著裝滿糧食的小木船,來到這裡交公糧。
  • 明治時代上色老照片:鏡頭下優雅脫俗的藝伎、和服女子溫婉可人
    歡迎來到不二書舊影時光,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篇組圖,是來自於日本明治時代藝伎的上色老照片。通過這一組老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藝伎又稱之為雲妓,其起源於17世紀的京都,最開始為水茶屋招攬顧客的服務生,從而也被稱之為茶點女,後逐漸開始正規化,以演奏樂器、表演舞蹈等曲藝服務顧客用餐,而經過日本官方的包裝,成為了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照片拍攝於明治時代初期,鏡頭下身穿和服的藝伎, 正在練習插花技巧。作為一名合格的藝伎,她們必須從小學習各種樂器、歌舞、茶道、棋道、花道等等。
  • 老照片:1946年的日本名古屋,看二戰後美國人鏡頭下這裡的樣子
    這是一組1946年美國人在日本名古屋拍攝的老照片,當時二戰才結束一年。通過當時美國人的鏡頭,帶大家一起去看看那時的日本名古屋。名古屋市是日本人口第四大城市,位於日本愛知縣西部。這裡是愛知縣首府,也是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名古屋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屬於日本二戰前規定的國內六大都市之一。名古屋過去曾是尾張德川的城下町,歷史上是日本戰國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日本戰國三傑: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都出身於以名古屋市為中心的愛知縣內。日本三大都市圈「京名阪」中的「名」指的就是名古屋市。
  • 老照片|1910年代日本的一名藝伎
    本組老照片是1910年代日本一名頗受歡迎的藝伎拍攝的絕美照片。這名藝伎名字叫做「榮」,日文名字:栄さかえ,是當時特別有名的明信片美人,在下谷當過短期的藝伎。
  • 彩色老照片:直擊上世紀60年代的西貢,鏡頭下的越南小姐姐
    歡迎來到不二書舊影時光,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篇組圖,是來自於上世紀60年代越南西貢的街拍老照片。通過這一組老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各位讀者朋友們都知道,在二戰結束之後,整個世界開始邁入高速重建,但有一些地方卻沒有走入和平,相反的是它們再度迎來了戰爭。
  • 老照片:外國人鏡頭下80年代的四川江油,一座別有風味的小城
    這組老照片是一位法國工程師拍攝的80年代的江油。圖為80年代的江油街景。80年代的江油火車站站臺上,正在等車的旅客。80年代的江油,一條繁華的街道上人流如織。昌明第二門市部,還有人記得這家商店所在的這條街叫什麼名字嗎?80年代的江油一橋,江油一橋橫跨涪江,是連接江油東、西城區的主要紐帶。那時的一橋橋面還沒有拓寬,放眼望去,橋上看不到一輛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