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興起,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發展正在不斷重塑教育形態,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教和學關係正在發生深刻變革,人們期待重建良好的教育生態。今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教育的許多問題更加凸顯,營造教育新生態成為未來中國教育發展的重點。
在近日舉行的「營造教育新生態」——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助理總幹事唐虔基於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分享對教育新生態的看法。
唐虔認為,疫情之後想要營造教育新生態,全球教育要面臨五個方面的挑戰:
1、公平與包容,要對弱勢群體和有特別需要的人群給予特殊的關照,使他們不至於落後其他人;
2、教育投入,如何確保教育作為優先選項,同時確保教育投入的精準化,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挑戰;
3、數位化教育和人工智慧,在線教育等新的學習方式的普及,可能會導致新的數字鴻溝出現,從而出現新的教育不公平;
4、評估方法考試,我們可以考慮對高考的改革製造一種寬鬆的環境,繼續做出改進和努力;
5、國際環境與地緣政治的變化,對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有影響,對中國的教育生態也有影響。
以下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助理總幹事唐虔演講內容(有刪減)
唐虔談到教育新生態這個大題目,首先要明確為什麼要營造教育的新生態。2015年秋天紐約的一次聯合國峰會,世界各國領導人批准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議程確立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其中第四個目標事關教育。因此對全球教育發展來說,唐虔認為要實現營造新生態的目的,要保證在2030年全世界各國能夠實現「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的目標。
當談到中國的未來和教育新生態時,很難離開全球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大背景。唐虔想從全球教育發展的角度談幾點思考,希望對中國教育未來生態的討論有所助力。
年爆發的新冠疫情對全世界的教育體系造成了很大的衝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體系得以倖免。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數據,全球有16億學生因為疫情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九成以上的大中小學生受到了學校關閉、中斷學習、延期考試的影響。在發展中國家或貧困國家,幾乎是100%的學生受到了影響。
世界各國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來應對新冠疫情的衝擊,同時聯合國和其它相關機構在各國也推動各種國際合作,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疫情爆發早期就發起了全球教育同盟,大概140多個國家的政府和機構參與,目的就是交流經驗,讓各國之間通過非政府的合作來共同應對新冠疫情對教育的衝擊。
新冠疫情對教育的衝擊可能也帶來了正面意義,例如疫情造成的經濟衰退和失業會讓很多人重新回到學校學習,這也給教育界帶來更多的責任。同時也看到一些新的教育模式的有效性,例如利用通信技術手段進行遠程學習,在這次疫情期間顯示了巨大的威力。
當然疫情的衝擊也暴露出今天教育體系的許多問題,帶來了很多挑戰,引起了教育界的思考。新冠疫情對教育的衝擊產生了另外一個副產品,即加速了教育界對未來教育的思考。眾多的國際會議討論初期,多側重於採用什麼樣的政策和措施來應對目前的挑戰。現在各種會議把討論的焦點逐漸聚集在通過疫情得到什麼樣的教訓,將來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的。有一種說法是,疫情以後教育再也回不到以前的狀態,社會環境的改變,使得教育也必然要產生改變,也需要不同的新生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即將撰寫《教育的未來 學會成長》報告,旨在重新構想知識和學校如何能塑造人類和地球未來的全球倡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2年發表了關於終身學習的報告;1996年發布了德洛爾報告《學習:內在的財富》,提出了學習「四大支柱」問題,提出了教育的四個支柱,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共存。
唐虔認為,2030年實現「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的目標並不樂觀,教科文組織發布了全球教育監測報告,發現各項具體目標的進展令人擔憂。舉例來說,全球範圍內小學完成率是85%,初中完成率是73%,高中僅僅到49%,也就是說只有49%的學生在全球範圍內完成了高中學歷。而SDG第四目標是2030年全世界所有國家實現12年的小學、中學的免費教育。挑戰是巨大的,疫情無疑讓挑戰雪上加霜。
有幾個觀察角度,唐虔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思考:
第一, 公平與包容。
在2015年通過的可持續發展議程,關於教育的目標強調了公平、包容、優質和終身學習這四個要素。這個目標確定之前的兩年,國際社會有一次非常廣泛的磋商,當時教科文組織領導了這次磋商,全世界的教育部長經過討論什麼是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大部分教育部長特別關注公平和包容這兩個因素。即對弱勢群體和有特別需要的人群給予特殊的關照,使他們不至於落後其他人。
疫情封鎖造成的經濟衰退,引發了失業,造成了貧困。今年6月世界銀行估計全世界有7000萬到1億人會重返貧困狀態,而牛津大學最近一項研究表明,疫情會造成全球5億人重回貧困線以下,這會讓全球減貧的步伐倒退十年。而貧困恰恰是制約了教育平等的重要因素,新冠疫情對弱勢群體的衝擊非常大,而且拉大了貧困地區人群與普通人群的差距。
教科文組織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全球有2500萬學生在今年內無法返校學習。同時這份資料表明,在最不發達國家只有12%的家庭接通了網際網路。可以想像這些學生不能上學,家裡又沒有計算機、網際網路,他們如何學習呢?這加大了貧窮國家兒童的落後。所以從長遠來看,國家層面的法律與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以保持弱勢群體接受教育的權利和教育提供者的義務。同時,搜集評估特殊群體的數據,是制定有效政策的基礎,精準的基金投入,是給貧困地區學校提供教育,兒童不落後的保證。所以討論教育新生態的時候,確保公平與包容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第二,教育投入。
從《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之初,教育投入是發展中國家和貧窮國家最關注的問題。在2015年的世界教育論壇上,有150多個國家的教育部長達成了約定,用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至6%,或者公共開支的15%到20%作為對教育的投入。
但是最近一期監測報告發現,全球範圍內這個數字的平均值是GDP的4.4%和公共支出的13.8%,有一項沒有達到。而且單獨來看,有三分之一的國家這兩項目標都沒有達到。這說明很多國家對教育的投入還遠遠不足,而且疫情對世界各國的經濟影響是巨大的,除了中國以外世界主要經濟體今年的GDP大概都是負增長。這對貧窮國家的打擊是顯而易見的,而且各國恢復經濟所需要的時間並不確定。
所以很多國家的教育投入受到疫情的影響肯定是雪上加霜。最近幾個月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兒基會和世界銀行聯合對100多個國家進行了兩次問卷調查,大多數國家表明他們應對疫情增加了額外投入,但貧窮國家、低收入國家大部分資金來自外部援助,投入很難持久。
當討論教育新生態的時候,如何確保教育作為優先選項,即使經濟發展低於預期,對教育的投入依然可以達到各國當初承諾的兩個門檻,同時確保教育投入的精準化,做到有效使用,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挑戰。
第三,數位化教育和人工智慧。
線上授課,包括廣播電視的遠程教育在應對疫情時,是一種主要手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銀行兒基會的調查顯示,高收入國家的線上學習普遍得到政府的支持,但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很少有政府可以提供額外支持。這被教育界推崇的重要手段和新常態,也有可能成為國與國之間,甚至一個國家不同地區之間新的數字鴻溝,從而出現新的教育不公平,這些潛在風險已經在一些中低等收入國家出現。
中國經濟發展程度和政府的擔當對數位化教育提供了有力幫助,但是相對落後的貧困地區和發達地區相比還是有差距,也應該引起注意。十年前人們預期線上教育的增長會十分迅速,但十年過去增長的速度沒有達到預期,現在疫情確實加快了線上教育比例的進程。
現在許多學生更喜歡面對面的教育,他們希望進入大學校園感受學校的學術氛圍、社會交往,特別是去外國留學感受其它國家不同的文化和學習環境。所以未來線上教學和面對面教學應該有一個平衡,這也是國際教育界面對的問題。
另外當人們越來越多談論人工智慧助力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時候,利用各種新技術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還應該研究如何保障弱勢群體不會因為掌握不到新技術,而再次被邊緣化,這一點也應該引起決策者們的注意。
第四,評估方法考試。
這次疫情很多國家推遲、取消或者用別的方法取代了考試,這也加劇了各國對考試改革的進程。像西方一些國家,比如在法國有一個考試,現在計劃用40%的平時學習成績加60%的考試成績,更客觀地反映學生的成績。但英國走的是另外一條路,他們更加注重考試的分數了。從國內來說,新高考改革確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工程,有很多社會因素。希望談到教育生態時,可以考慮對高考的改革製造一種寬鬆的環境,繼續做出改進和努力。
第五,從教育之外的角度談一下教育生態。
國際環境與地緣政治的變化,對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有影響,對中國的教育生態也有影響。某些西方國家以冷戰思維對我們進行圍堵,不僅是政治、經濟上,也表現在教育領域,例如以國家安全為藉口,設計了很多敏感專業的清單,讓中國留學生生不能去學習,中國學者不能去交流。
唐虔認為這種情況不是意外,而是國際政治的現實。有數據表明,當下的科學與工程領域所有學術文章裡,至少有四分之一是由不同國籍的作者聯合研究發表。所以西方的限制,對中國派遣留學生和參與國際合作肯定有不利的影響,但是他相信當美國新政府上臺以後,中美關係會有所緩和,畢竟從自身利益出發,西方國家不可能忽視中國這樣一個第二大經濟體的市場。因此可能還是會回到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相對正常的軌道上。
所以國家應該在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在推動留學生出國學習方面應該有所作為。可以預見疫情之後,全球教育的合作必將提速,中國應該做好準備,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全球範圍的重大教育行動和重要的教育合作機制,而且宣揚多邊主義,與全世界一道在2030年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第四個目標。
如何積極參與?唐虔認為中國的官方和學術界都應該做出努力,要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教育多年來收穫的新理念,各個層次教育發展的行之有效的經驗,把它介紹到國際教育界。以更加自信、更加坦誠的態度,加深與外國學術界通行的交流,從而改善交流的氛圍。在這方面會講故事的人不多,有些人講故事的方式又太中國化。所以這方面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未來任重道遠。
來源 |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發請註明出處。
中科宏一教育科技集團以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創新為主導,以創新教育應用體系和服務體系為保障,面向教育大數據、素養閱讀、智慧校園、新高考綜合應用、教師發展等,為區域教育用戶及個人用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 產品和服務,致力於成為可託付的教育質量提升工程的 「網際網路+教育」綜合服務提供商。
——中科宏一教育科技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