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榴
即便在陪伴著年輕觀眾長大的這些年裡,大眾對於何炅的聲音早已不再陌生,但透過電臺調頻,那些似曾相識帶來的卻是不一樣的感動。
「在這裡,也許我們真的可以把悄悄話說給全世界聽。」
這是芒果TV最新推出的綜藝節目《朋友請聽好》。
儘管不同以往開店、鄉村、異國的慢綜藝形式,但這檔標榜著「首檔原創聲音互動陪伴真人秀」的節目,卻擁有與慢綜藝如出一轍的「治癒」功能。
觀眾評價它,「他們安靜地聆聽,告訴你你不是一個人,也許遠隔山海,但是也有人在聽。」一水的好評,讓它在先導片過後,便在豆瓣上獲得了9.2分的評分。
但實際上它的內容更像是曾經慰藉著中學時代的深夜情感廣播:溫聲細語的知心主持人,讀著那些來自五湖四海的信件,聆聽著那些再平凡不過的喜怒哀樂。
時代像是一個輪迴,不斷地製造新生,也不斷地帶來滅亡。
曾經一度消失的電臺媒介,正在藉以移動網際網路的需求重塑,迎來一場獨屬於它的「文藝復興」。而如今,這個波瀾曲折的探索故事的最新結果叫做「可視化」。
視線時代
吸引耳朵
機會往往誕生在夾縫之間。
而在這兩年間,摸準這個夾縫的,則是音頻。一個必須承認的事實是,影視寒冬之下,最溫暖的熱土非電臺莫屬。
這是一個時代變化下厚積薄發的必然結果。其重要的時間窗口屬性以及天然具備的傳播能力,讓它在碎片化時代,完成自我的迭代。
如果單從流量判斷,依託於情感、音樂、對話、互動等諸多現代訴求的電臺節目,已然具備了「挑大梁」的能力。此前廣電總局一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電視節目產出時長同比下降2.04%,而廣播節目卻同比增長1.64%。
在網生內容的巨大衝擊下,上一代媒體霸主電視面對著洶湧而來的衝擊尚無絕佳對策,電臺在主流視野中卻已絕處逢生,用戶群體規模也有著不斷擴大的趨勢。
復活深夜電臺的荔枝CEO賴奕龍在接受採訪時也曾訴諸他對於電臺節目的認可,「人們對優質聲音內容的情感需求始終存在。」毋庸置疑,相比荷爾蒙推動的視頻直播,語音直播可拓展的場景要更加多元,能夠承載的內容也豐富,通過聲音人們反而能夠建立更強的情感聯繫。
但這也並非意味著,「聲音」的生意已然走向了「全民化」。在這個每年都需要一個新故事的領域裡,音頻消費需要更多品類、更多垂直賽道,提供更多好玩有趣的內容,而不再僅僅只為了撫平焦慮。
而可能成為其走向最大眾化推動引擎的,仍然是更為人所熟知的視頻。
在此需求之下,可視電臺的應運而生更像是一次商家與消費者的合謀。電臺聆聽,綜藝可視,藉以新的媒介,兩個完全不同的載體合二為一,成為貼合當下語境的全新內容,為其文化推廣以及商業變現,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中國特色下
可視電臺的突圍
新鮮與熟悉、觀看與聆聽,共同構成了《朋友請聽好》的特殊屬性。足以它刺激著行業的新陳代謝,在重重圍困之下脫穎而出。
但另一方面,同樣還需要注意的是,儘管《朋友請聽好》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刷新著大眾對於電臺節目的認知,但這種踩著視頻與聲頻走過的路的「可視化」模式,實則並非罕事。
事實上,在韓流橫行的那些年裡,可視電臺便是其偶像團體當之無愧的流量抓手。通過櫥窗,聆聽與觀看偶像,是所有追星女孩的共同功課。而韓流偶像也通常藉以這種小成本、高收效的營業模式,完成從打歌到互動的一系列宣傳活動。
基於這一形式,在尚被稱之為「偶像元年」的2018年,QQ音樂也曾打造一檔可視電臺模式的音樂節目《見面吧!電臺》。不同於《朋友請聽好》的電臺+真人秀形式,以「新歌始發站,好聽讓你看」為標語的《見面吧!電臺》則更類似於我們所熟知的櫥窗音樂電臺形式。
它的演播廳,位於北京某大型商場五層的一個透明演播廳裡。通過演播間的透明玻璃,粉絲可以親眼看到偶像的錄製過程。
在過去的264期節目裡,這裡迎來送往三百餘位歌手、偶像以及組合。他們在這裡宣傳新歌,暢聊成為歌手的那些年,並在直播過程中與粉絲進行親密互動。
它的存在,有些類似於曾在中國出現過一段時間的打歌節目,背負的便是完善偶像產業鏈的任務。但可惜的是,中國偶像市場的先天不足與節目形式的單一化,使在其播出的一年時間裡,除卻粉絲之外,在大眾層面引起的反響寥寥。
相對而言,《朋友請聽好》的誕生,則進一步彌補了可視電臺表現形式的單一化。
不同於由日韓舶來的櫥窗音樂電臺宣傳口,《朋友請聽好》的形式則更多的類似於觀眾所熟知的慢綜藝模式。三位彼此熟悉的老友,經營著一家有時限的廣播小站,在這分享彼此的生活,做飯、擼貓、觀影、談心,而後投入工作,聆聽著五湖四海的聲音。
是綜藝還是電臺?
更加多元的網際網路人群與媒介形式,正在逐漸地改變著曾經電臺節目單一化。
只是,如果追及至內核層面,我們就不難發現,與多變的電臺內容相比,從日韓櫥窗時音樂電臺到中國版本的《見面吧!電臺》,其表現形式卻呈現出高度的整齊劃一。而反觀之《朋友請聽好》,似乎又並不能完全稱之為電臺,而更多的則是歸屬於綜藝的範疇。
這可能也透露出了此類節目的矛盾之處:在不看臉的音頻直播裡,拿內容留住粉絲是默認的規則。而如今,當新的前提變成了「可視化」「綜藝化」,那麼諸如《見面吧!電臺》《朋友請聽好》等節目,其所面臨的全新考驗,則又重新聚焦在了節目的內核之上——到底是用綜藝的形式留住觀眾,還是藉以更多元的形式來呈現電臺節目的專業性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目前中國可視電臺節目最先要搞清的,是其存在的作用到底是什麼。
並不像綜藝節目節奏緊湊,也並非長短視頻形式所迅速收割的注意力,在可視電臺節目誕生之初,其所背負的期望,便是在於解放思緒、輕鬆治癒,以一種不緊不慢、可看可聽,甚至還可以線下參與的形式,賦予不同觀眾、聽眾以及參與者的不同感受。
《見面吧!電臺》節目製片人Laurence就曾這樣解讀,「《見面吧電臺》在本質上還是一檔電臺欄目。電臺有一個特別的屬性叫『音樂陪伴』,不看視頻只聽音頻也可以聽懂,可以隨時陪伴著你。這是我們節目與短視頻最大的區別,也是我們節目特別有溫度的地方。」
從這一層面來說,可視電臺作為獨立於音頻與綜藝之外的特殊物種,其依舊是建立在電臺節目之上的存在。
在這種情況之下,藉以電臺形式致力於用「陪伴」與「傾聽」治癒人生的《朋友請聽好》,在剔除新鮮的外殼之後,其核心或許依舊是一檔綜藝節目。
儘管節目直至2月19日開播,但其電臺直播早在1月2日便已展開。由此,聽眾和觀眾也被一分為二。聽眾藉以電臺形式訴諸情感問題,而觀眾,其關注點則更多的聚焦於何炅、謝娜以及易烊千璽之間的互動,在「沒有什麼是易烊千璽擼貓不能解決的」調侃聲裡,《朋友請聽好》存在的意義,或許在一定程度上有悖於可視電臺的初衷。
而這或許也為《朋友請聽好》的未來留下了一些思考——在接下來的節目裡,到底是更致力於展現的專業性,還是通過「真火三人組」的互動展現「別墅版嚮往的生活」,或許會成為《朋友請聽好》所需要平衡的內容。
不過,一種全新形式的誕生,從出現到發展成為本土原生態的節目模式,是從商業化轉向社會性的過程,而這個過程需要漫長的探索、適應、再到共生共存。
對於這種模式未來發展幾何,或是在流量欠缺的情況下,這種形式是否能夠繼續走下去,如今或許尚無定論,畢竟在某種意義上,它需要配合恰當的形式,得到大眾化的傳播。
而如今,至少一些新的變化出現了。
—The End—
出品 | 米瑞文化
總編 | 韓英楠
編輯 | 青禾
校對 | 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