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之後,晝夜溫差加大,仿佛一夜之間,木樨花的香味入侵空氣世界,並迅速滲透到空氣的分子中,瀰漫開來,使得沉浸其中的人們忍不住多吸兩下鼻子。
你聞到了嗎?
漫步在初陽湖邊的時候
匆匆路過美食苑的頃刻
以及在邵館、芳草地、文科樓···
那青石板上,
開始瀰漫的秋意。
木樨花就是桂花,習慣稱它為木樨花,是因為小時候父親就這麼教我。
父親這樣文氣地稱呼植物完全是沾了老家方言的光,江山方言至今留有許多古語,父親不僅教我木樨花,還教我「曰」(說話)、「否」(不是)、「客歸」(回家)、「芫荽」(香菜)、「鳶」(風箏)等。有一回父親說帶小女小麥去放鳶,小麥立刻想到「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一老一少馬上在傳統方言和經典詩詞中找到了共同語言。
木樨花,是秋冬降溫的信使,也是秋風秋雨帶給我們的見面禮。以前剛學攝影的時候,有經驗的攝影師便會透露,拍攝桂花要靠時節和天氣「賞臉」,如要拍全城最早的哪波或哪株桂花,一定要密切關注降溫和晝夜溫差的情況。秋風起、秋雨降,晝夜溫差一大,桂花立馬就爬上枝頭、吐露芳香了。
記憶中桂花是一種淡淡的、清清的香味。小時候,老家的山上少有桂花樹,香味絕不及現在,顏色也只是淡黃色,不是金黃色甚至更強烈的桔黃色。如今的桂花實在是香,不得不驚嘆一簇簇小小的碎花竟有如此濃烈持久的香味,說它香氣撲鼻、芳香四溢、芬芳馥鬱都不為過。
在浙師人的筆下,
這位秋冬的「信使」是怎麼個模樣?
與其他地方的桂花只聞花香不同,師大的桂花大約沾染了校園的書香氣,卻是愈久彌香、愈發醉人。
秋天,桂花紛紛爭相釋放香味,師大有幾個桂花樹集中的區域,香氣更是飽滿。邵逸夫圖書館北邊的桂花樹林便是其中一處,每年蕭蕭秋風起時,旁邊大株的茶花早已褪去春天的豔麗高調,桂花就悄無聲息地登場了。坐在桂花林中的石凳上看書,面朝池塘,文科樓的古樸、芳草地的青綠、無患子樹的金黃盡收眼底的湖面倒影中。
此時,人文與自然、虛與實、花香與書香,交融映襯,美不勝收。記得有次在夕陽下捧著書,實在抵抗不牢這份安靜愜意,竟就著桂花香打起了盹,直到後背涼意襲來,才發現趴在石桌上眯睡著了。
還有一處在初陽湖南面,每當寫稿子或編報紙加班到深夜,走出辦公室,路過初陽湖畔的桂花樹,抬頭往上看,細細碎碎的桂花在昏黃的燈光下,猶如繁星般點亮寂靜的夜色,熬夜的倦意頓被衝淡,整個人神清氣爽了許多。伴著花香、風微、波清走過了一年四季的初陽湖月夜,桂花的香氣把編好報紙碼好字的喜悅一起裝進心裡,直到現在還能長久地回味。
初陽湖四周的桂花凋落之後,掛樹枝頭還會布滿密密麻麻的桂花籽,並從前年的綠色慢慢變成來年的紫黑色。某個低落的時刻,想著碼字甚至人生不過也是秋去春來不斷成篇、結果的過程,竟從桂樹結籽得到某種好兆頭的積極暗示,繼續期待新一季的花香結籽。
桂花香濃,原來是情更濃……
在浙師的桂花,
不自覺中沾染了書香氣息
桂花林中的浙師,
悄無聲息地裹上了醇厚的回憶。
難怪李清照說: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每次桂花一開,聯想到『醉氧』,我也有種馬上就要『醉香』的錯覺。
還想看更多桂花與浙師的故事?
請戳:
人閒桂花落 此處桂香留|浙師草木志
浙師秋景那麼多、那麼美
哪處最得你心呢?
供稿 | 麥吹來的風
圖片 | 方以琮 湯子楠 齊佳靜
推送 | 凌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