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市廣信區煌固鎮沿畈村東面的鉛石山,海拔近四百米,面積約三平方公裡。為懷玉山餘脈,山形如獅,奇石林立,危崖峭壁,一個個自然景觀形神兼備,妙趣天成。
沿畈章氏宗譜記載:「鉛石山萃然起於蒼莽之中,船巖垂象,鼻孔著形,金項巍峨,向石人似拱秀。貓頭蒼翠,對靈岫而爭峰,祀庇人等鹹以為有仙氣象。並有鉛石生輝,數如八龍之稱。而金頂白雲、瓜坪清泉、石僧臥雲、石僧負尼、鼻孔巖、貓頭巒、船巖、石筍為鉛石山八大著名景觀。」清代貢生章甫(曾在同治年間聘修縣誌)就八大景各寫五言詩一首,現寺廟裡有其碑刻。山上的小景觀就更多了:老道迎賓、石馬上山、神猴探頭、神龜守門、老虎巖、石兔子、牛角尖、一線天、官帽石、大石磨、石門檻……
三十年前,八大景均可觀可賞。現在有些景觀已經無法窺見。我年少時,多次從不同線路上鉛石山採茶、砍柴、遊玩。對八大景依稀有印象,現逐一梳理。
從沿畈上鉛石山有三條路。一條往水帶田自然村上,可觀賞石僧負尼(又稱和尚背尼姑)和石筍;一條往灰山塢自然村上,可觀賞貓頭巒(又稱鷹嘴峰)右側面;還有一條往白山嶺崗上,可觀賞貓頭巒左側面、船巖和瓜坪清泉三大景觀。往白山嶺崗上的路沒有石階,路最長又比較險,很少人往那走。
鉛石山是煌固鎮沿畈村與沙溪鎮鉛嶺村的分界線。從鉛嶺村上山,可以遠觀主峰上的鼻孔巖(又稱神仙洞或鼻子窟窿),還可近看小金頂上的官帽石和牌坊石。後兩處景觀雖不在八大景之列,但形象逼真,很值得觀賞玩味。
所有上山的路都通往主峰大金頂的谷底,也就是廟宙所在的位置。從谷底上金頂只有一條路,在谷底,主峰上的石僧臥雲(又稱和尚攤屍或石僧曬腹)景觀清晰可見。
石筍在山東北面,這尊奇石,在半山腰拔地而起,高約20多米。從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效果,東面看,感覺它搖搖欲墜,擔心隨時會傾倒,而從西面看,它卻穩如泰山,像坐鎮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將軍。石僧負尼也在東北面,就是兩個山峰重疊在一起,像一男一女的頭像。說是大人背小孩也行,說是和尚背尼姑,更具浪漫色彩和想像力。
貓頭巒在山西南面,山壁上突出一塊形似貓頭鷹的巨石,尤其鷹喙很神似,有光滑的曲度感。我小時候常往白山嶺崗上山砍柴,對這一景觀已熟視無睹,聽大人說每到傍晚,這裡便有貓頭鷹在叫。一次下山晚,果然聽到「咕咪、咕咪」的叫聲。山色暗淡,加上這種似哭非哭的叫聲,我和小夥伴內心恐懼,斂聲屏氣挑著柴火走過那一段。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山上採石人將麻石滾下山時,出了意外,麻石不走尋常路,誤撞了貓頭巒,撞斷了貓頭鷹的頭部。現在看這個地方,再有想像力,也聯想不到貓頭鷹了。
船巖在山南面,是長50多米、深10多米的怪洞。洞中有池,泉水不竭。明朝大學士夏言遊鉛石山時,曾在此洞休息過。每遇戰亂,附近鄉民拖家帶口來船巖及老虎巖躲避。兩巖相隔200多米,在山路的兩邊。上了白山嶺崗,往主峰方向走500來米,可以遠眺兩巖。上鉛石山通公路後,這條路基本上荒廢,荊棘叢生。
瓜坪清泉也在山南面,大塊連成片的麻石,叫西瓜坪坦,麻石上人工開鑿了一個池子,清泉汩汩湧出,水質上乘,入口回甘。周邊石板上泉眼眾多,絲絲泉線細流,並長滿青苔。
石僧臥雲、鼻孔巖、金頂白雲三大景觀在主峰上。石僧臥雲,在主峰南面,站在谷底看上去非常逼真。小和尚雙目微閉,兩手交叉放在胸前,神態淡然,安靜地躺著,從容地享受陽光。上金頂的路又狹窄又陡峭。行至石僧臥雲旁邊,看到的只是懸崖上的幾塊凹凸不平的石頭而已,屬於只可遠看不可近觀的風景。過了石僧臥雲,山道分了兩支,一支斜行往上去大金頂,一支往右側去正東面的鼻孔巖。
鼻孔巖是兩個天然巖洞,洞口形似鼻孔,高3米多,寬近2米,深4米多,越往裡越小,兩洞相通。洞口下方有兩個鍋狀坎。往神仙洞的路根本不叫路,有些地方只容納下一隻腳,穿鞋子是走不過去的,必須光腳,手腳並用,手扶穩石壁再挪腳。眼不能往下看,那是萬丈深淵,絕對望而卻步。
往大金頂攀登,經過兩個「S」型斜坡,到達頂峰。村莊、田野、山林、河流盡收眼底。不論天晴下雨,始終有一大塊白雲,白天停在金頂上,夜晚在鉛石山上空飄遊。亦即鉛石山的第一景——金頂白雲。有了這頂白雲滋潤,鉛石山的茶成了雲霧茶,湯色嫩綠明亮,口感鮮香甘醇。登上頂峰,山風拂面,空氣清新。仰望蔚藍天空,白雲的絲絲縷縷都可見。
早年金頂上只有幾棵茶葉樹和成片的茅草,在頂峰可以放眼四望。站在東北面可以看到近處的石僧負尼和遠處的石筍景觀。如今金頂上長著密密匝匝比人更高的灌木,東北面過不去。石僧負尼和石筍兩處景觀,只有從水帶田方向上來才能看到了。聽當地人說,現在一路遍布雜樹和荊棘,想從這裡上山已無可能。猶記得我年少時,和小夥伴從水帶田上鉛石山,看到的石僧負尼景觀,像極兩張微笑的臉。
早在唐朝,鉛石山就是道教福地,與三清山、葛仙山、靈山並列上饒境內四大道教名山。在山頂建有「金頂法壇」,州府官員逢節來此祭祀天地,祈禱人畜平安、五穀豐登。南宋紹定五年(公元1232年),尚書太師太保章伯溫(鉛屏章氏之始祖)慶賀六十壽辰,在山上捐建了祖師殿,從此釋道並舉,香火旺盛。後來又陸續建了香林寺(始在鉛石山麓沿畈橫街頭臨河而建,漲水衝毀後重建擴建,山下山上都建有香林寺,又叫香林院),真武殿(鉛嶺庵),大士堂(慧定寺),沈大真仙廟,三官殿等。
宋末元初,章伯溫後裔章潛,考取進士官至翰林院,因不滿當時社會現實,辭官還鄉,在香林寺的崇福禪院筆立詩會。各地達官顯貴積極響應,從之如雲。一時文人薈萃、雅士雲集,作詩賦詞,以文會友。詩會成立之初,民族英雄文天祥曾來此參會。詩會歷經40年之久,聞名全國。明洪武年間,香林寺升格為「叢林」,成了儒釋道三教融合中心,各地僧侶來此集會講學,盛況空前。至清同治年間,山上除了宏偉壯觀的廟宇建築,還有32直飯堂,供廟會時各地來的朝拜者食宿,有大戲臺可供三個班子同時演出,還有廟產田地茶山上百畝。每年農曆九月初一至初十廟會期間,成千上萬人上鉛石山朝拜,沿途擺滿貨攤茶攤,熱鬧非凡。
鉛石山宗教興盛的景象一直延續到民國二十年(1931年),是年高化和尚貪汙廟裡財產被發現,他引兵夜焚寺廟以逃脫,那些金碧輝煌的廟宇毀於一把火。僧人陸續離去,只留下一兩個守殘廟。新中國成立後,守廟的僧人停止了佛事活動,回原藉參加勞動。寺廟的附屬建築,諸如戲臺、神鍾、燒紙爐、和尚塔、大廟石門、關口園門,作為封建迷信的遺物,統統拆除毀壞。「文革」開始,這裡改為沿畈農場,各生產隊抽調社員到山上種植茶葉樹和油茶樹等。改革開放以來,多位信徒出資出力,先後在原址上重建了廟宇,並將流傳下來與鉛石山有關的名家詩文70餘篇,刻在青石碑上。
2012年,政府投資修建了雙車道的水泥路上鉛石山,全長1.2千米,車子可以開到廟宙門口,極大方便了信徒朝拜和遊客觀光。
(註:本文有關鉛石山歷史的文字,參照唐嵩先生整理的《鉛石山記》)
煌固鎮採風行程
7:30 從上饒出發
8:10 塘裡村王文京舊居
8:40 汪村中學
9:00 江西藝術職業學院寫生基地
9:30 章氏家祠
10:00 鉛石山
11:40 沿畈村百畝荷塘、稻蝦
12:10 大棚菌菇基地
12:30 煌固鎮政府午餐
13:30 會議室看宣傳片
14:00 博宏箱包廠
15:00 徐氏宗祠
16:00 丁宅村軟籽石榴基地
17:00 紅心彌猴桃基地
18:00 晚餐
19:00 煌固一江兩岸夜景
19:30 結束一日的行程,愉快返程
簡介:章曉紅,江西省作協會員,在媒體發表散文近百萬字,出版散文集《心語如歌》、散文合集巜水映三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