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美醜 育良善
——從「審美能力」淺談文化強國建設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隨著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勝利閉幕,其中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簡稱《建議》)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標誌著我國文化建設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接續推進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歷史告訴我們,文化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發展水平,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和鮮明體現。《易經》賁卦彖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關於「文化」二字最早的記載,便有「以文化成天下」之意,其現代意義就是通過優秀文化作品的薰陶和培養,讓廣大人民群眾知美醜、育良善,集中體現在國民文化素養與審美品位之中。可以說建設文化強國第一步便是要提高人民群眾的審美能力。而文化是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審美能力的提升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是需要個人、社會、政府的共同努力,才會開花結果。
個人審美,要「知」亦要「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承擔著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使命。要建設文化強國,就必須要有一個繁榮昌盛的文化產業。而文化與個人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係。俗話說「作品好不好,觀眾會用腳投票。」但觀眾審美能力的缺失,同樣會對文化產業產生負面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個人首先要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知道何為美何為不美。更要用思想與理智引導我們眼睛與心靈去識別「美」,從而引導我們的文化產業去創造「美」。進而文化產業用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高質量文化的新期待。
社會審美,要「辨」亦要「辯」。「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對於社會上紛繁複雜的文化產品、文化現象,要搞清楚、弄明白「為誰立言」這個根本問題,教育引導國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優秀傳統文化淨化心靈和啟迪思想。但「花有千般,美有千面」14億人口的社會容得下不同的審美標準,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主基調」,從大局中把握、細節處著眼「吸收外來」和「面向未來」辯證統一關係,讓創新性發展與人民需求相協調,在對照中進步,在吸收中升華。
政府審美,要「正」亦要「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更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存在的基礎,更是一個民族凝聚力和創新力的不竭源泉,容不得半點懈怠。如今,太多人想「做」文化,太多的資本想要把文化「產業化」。「正本要清源」十九屆五中全會闡明了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涵和實踐方向。一方面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將其貫穿和體現於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發展之中。另一方面要堅持系統觀念,科學協調文化與文化產業之間的關係,促進文化資源與文化生產的互補互動,實現文化發展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已經為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吹響號角,我們更增強「審美」的能力,不斷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走穩走實文化強國之路。以實際行動,傳播出屬於中國的文化之聲、價值之聲、創新之聲。
(文/陳建邦)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