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鷺島熱評:從「審美能力」淺談文化強國建設

2021-01-09 廈門網

  知美醜 育良善

  ——從「審美能力」淺談文化強國建設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隨著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勝利閉幕,其中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簡稱《建議》)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標誌著我國文化建設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接續推進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歷史告訴我們,文化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發展水平,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和鮮明體現。《易經》賁卦彖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關於「文化」二字最早的記載,便有「以文化成天下」之意,其現代意義就是通過優秀文化作品的薰陶和培養,讓廣大人民群眾知美醜、育良善,集中體現在國民文化素養與審美品位之中。可以說建設文化強國第一步便是要提高人民群眾的審美能力。而文化是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審美能力的提升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是需要個人、社會、政府的共同努力,才會開花結果。

  個人審美,要「知」亦要「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承擔著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使命。要建設文化強國,就必須要有一個繁榮昌盛的文化產業。而文化與個人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係。俗話說「作品好不好,觀眾會用腳投票。」但觀眾審美能力的缺失,同樣會對文化產業產生負面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個人首先要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知道何為美何為不美。更要用思想與理智引導我們眼睛與心靈去識別「美」,從而引導我們的文化產業去創造「美」。進而文化產業用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高質量文化的新期待。

  社會審美,要「辨」亦要「辯」。「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對於社會上紛繁複雜的文化產品、文化現象,要搞清楚、弄明白「為誰立言」這個根本問題,教育引導國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優秀傳統文化淨化心靈和啟迪思想。但「花有千般,美有千面」14億人口的社會容得下不同的審美標準,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主基調」,從大局中把握、細節處著眼「吸收外來」和「面向未來」辯證統一關係,讓創新性發展與人民需求相協調,在對照中進步,在吸收中升華。

  政府審美,要「正」亦要「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更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存在的基礎,更是一個民族凝聚力和創新力的不竭源泉,容不得半點懈怠。如今,太多人想「做」文化,太多的資本想要把文化「產業化」。「正本要清源」十九屆五中全會闡明了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涵和實踐方向。一方面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將其貫穿和體現於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發展之中。另一方面要堅持系統觀念,科學協調文化與文化產業之間的關係,促進文化資源與文化生產的互補互動,實現文化發展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已經為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吹響號角,我們更增強「審美」的能力,不斷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走穩走實文化強國之路。以實際行動,傳播出屬於中國的文化之聲、價值之聲、創新之聲。

  (文/陳建邦)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地評線】金羊網評:善用禮儀文化 涵育文明新風
    原標題:【地評線】金羊網評:善用禮儀文化 涵育文明新風  近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發布。
  • 鄭青文:走好文化強國建設的中國道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十四五」和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其中特別把文化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首次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充分體現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標誌著我國文化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開啟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徵程
  • 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以後,我們黨總是結合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與時俱進地提出文化綱領、文化目標、文化政策,引領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 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國
    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來,黨中央首次明確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標誌著我們黨對文化建設重要地位及其規律認識的深化,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推動建成文化強國提供了行動指南,為我們深刻認識新時代文化建設新使命、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明確了前進方向。
  • 更好把握建設文化強國的方向與思路
    需要認識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任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支撐。更好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必須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謀劃好建設文化強國的思路,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第一,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極為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 「地評線」齊魯網評:「鬥轉星移」,腳踏實地建設航天強國
    1994年我國啟動了北鬥衛星導航試驗系統建設,即為「北鬥一代」,第二步則是在2004年,啟動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2012年形成區域無源服務能力。而第三步正是在今年,形成全球無源服務能力。一顆顆組網衛星不斷發射升空,在天空中「織」出了一張信息網。
  • 淺談對民航行業文化建設的認識
    結合中國民航人力資源開發中心(以下簡稱「人力資源中心」)文化建設的生動實踐,筆者淺談幾點對這一時期民航行業文化建設的認識。中心各處始終不懈地對職工進行日常教育,堅持利用重要的節日、紀念日開展讀書、成長交流等活動。再其次破除「怕」字,提倡「敢」字。敢於嘗試、突破和創新,樹立大民航意識,按照資源共享、信息共享、經驗共享、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基本原則,與兄弟單位群策群力、形成合力,開展工會活動和文化建設活動。
  • 【地評線】南方網評:展技能人才風採,揚強國建設風帆
    從2020年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開始舉辦全國職業技能大賽,是經國務院批准的規格最高、項目最多、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綜合性國家職業技能賽事,有助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 建設文化強國需處理好的兩個關係
    當前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存在的一些問題,與不平衡的結構關係和供求關係密切相關。平衡是健康的,不平衡是病態的。建設文化強國,必須注重各種關係的平衡發展。因此,在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應該注重保護與創新的平衡發展,引進與輸出的平衡發展。
  • 【地評線】紫金e評:始終樹牢風險意識堅決守住糧食安全
    「十三五」以來,重農抓糧,各地各部門大力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我國糧食產能站穩1.3萬億斤臺階,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70公斤以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糧食安全這個壓艙石。今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挑戰,更加令人體會到「倉廩實則天下安」的重大意義。
  •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意義
    本文轉自【求是網】;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然召喚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並強調在「十四五」時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 【地評線】鷺島熱評:在習總書記的教誨下,走好人生道路
    對青少年的價值觀養成,習近平曾形象地說:「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餘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2019年3月,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向老師們說:「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求學時期,就是不斷系上紐扣的過程,然而穿衣服系扣子,扣子錯了可以重新扣,人的青春走錯一步就很難回頭。
  • 黃坤明在人民日報撰文: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以後,我們黨總是結合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與時俱進地提出文化綱領、文化目標、文化政策,引領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就是要堅守崇高的文化理想,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設與我國深厚文化底蘊和豐富文化資源相匹配、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戰略布局相適應、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任務。
  • 四川遂寧:安居區鷺島溼地公園建設有序推進
    日前,記者從安居區旅遊局獲悉,在文化旅遊產業園區管轄範圍內,又一美麗壯觀的旅遊項目規劃出爐——鷺島溼地公園。依託著原生態、文化優勢,作為七彩明珠的一個重要節點,鷺島溼地公園開發優勢明顯。保護、修護、培育煙雨溼地鷺島建設推進據悉,鷺島溼地公園,又名鷺島鳥語,位於安居區玉豐鎮,是七彩明珠景區的第七個組團。
  • 旅遊強國建設需強化文化支撐
    筆者認為,新時期發展旅遊強國戰略,需進一步深化文化和旅遊融合,加強旅遊領域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建設工作,明確旅遊業的文化功能,重視旅遊業發展的文化引領,提高人民在旅遊發展中的文化獲得感,促進中國文化的旅遊傳播和推廣。改革開放40多年來,旅遊業一直走在市場化的前沿。在市場化、國際化的過程中,旅遊業的規模不斷擴大、體系日漸完善,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了國民素質提升。
  • 【地評線】大洋網評:把每一本教材都打造成精品
    希望人民教育出版社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弘揚優良傳統,推進改革創新,用心打造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精品教材,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教材是教師教書育人的載體,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橋梁,是構建教育大廈的基石。實踐表明:選好一本教材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創業人才至關重要。
  • 【地評線】鐵路跨海峽,讓兩岸融合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不僅對構建北京至福州、平潭快速鐵路通道,完善區域綜合交通網絡,加快平潭綜合實驗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還能夠進一步加快海西經濟區建設,助推平潭綜合實驗區成為海峽兩岸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的重要通道,更會大大縮短福州至平潭的時空距離,讓兩地形成半小時「生活圈」和「經濟圈」。  這是一條讓百姓生活更美好的「幸福路」。
  • 一、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意義
    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以後,我們黨總是結合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與時俱進地提出文化綱領、文化目標、文化政策,引領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 【地評線】南方網評:練好「繡花」功夫 精心呵護歷史文化遺產
    近年來,潮州通過「繡花」功夫推進古城文物建築、街區巷道、名人故居的保育修繕工作,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實施5個歷史文化街區和5個主題街區的微改造、微更新項目。在剛剛過去的這個中秋國慶假期,潮州接待遊客近200萬人次,總收入約8.9億元,當地古城文化旅遊特色區就是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
  • 熱解讀|這九個「強國」 讓人熱血沸騰!
    熱解讀只有創造過千年輝煌的國家才真正懂得偉大復興的含義只有歷經苦難滄桑的民族才對民富國強有如此深切的渴望 偉大復興中國夢猶如吹響的號角,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習近平總書記用「四個重要」精闢概括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2035年將建成文化強國黨中央首次明確「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