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一年之歲首,是我們中國人最為重視的傳統節日。在這樣一個除舊布新、納福迎祥的節日裡,回家與團聚是每個人不變的初衷。
過年,意味著親人不遠千萬裡的團圓聚首。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老人對孩子歸來的企盼尤為強烈。早在春節臨近的那段時間,他們就已開始張羅布置,早早做好了迎接兒孫歸來的準備。
然而在闔家團聚的幸福時刻之外,也有著各家各戶的苦辣酸甜或難言之隱。1991年,黃健中導演以一部名為《過年》的電影,真實反映了我國農村民俗生活的種種現象與問題,振聾發聵,讓人猶記至今。
《過年》一片改編自舞臺劇《大年初一》,黃健中導演以一個北方傳統大家庭為主題,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斕的親情畫卷,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即便放在今天來看,這部電影的超豪華卡司依舊難尋其二。它集結國內演藝圈一眾老戲骨——趙麗蓉、李保田、葛優、梁天、六小齡童、丁嘉麗、胡亞捷、申軍誼、史蘭芽,可謂眾星雲集、群星薈萃。
在第4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上,《過年》榮獲主競賽單元評委會大獎,趙麗蓉老師更是憑此片一舉封后,成為國內首位東京電影節影后,實至名歸。
29年後,本片仍以豆瓣8.7分的佳績高居頂端,同時好於95%家庭片、93%劇情片,成為同題材影片佼佼者,老而彌堅,經典依舊。
在這部影片之前,並未有哪部影視作品能像《過年》一樣,能夠如此深入且深刻地通篇探討「過年」一事。本片的情感意義,既有親人團聚的「喜」,也有家長裡短的「悲」,箇中滋味,盡在其中。
和那些把酒言歡的春節圍爐夜話不同,黃健中導演為觀眾精心烹製的,卻是一桌五味雜陳、如鯁在喉的年夜飯。
東北農村,程家老兩口等著兒女們回家過年。兩位老人育有三兒兩女,按照老程這個倔老頭的話來說——這5個孩子,個個不讓人省心。
老兩口滿懷期待的團圓年夜飯,在兒女們集體爽約的情況下泡湯了。大年初一,老程一邊抱怨著,一邊欣喜地迎來了在京讀研的二兒子回家。
老人的喜悅之情還未持續多久,就被二兒子一句借錢的訴求打斷。老程聽後氣急敗壞,甩手出了門。
隨後,老實本分的大兒子也帶著老婆孩子回到老家。和他與生俱來的軟弱本性形成強烈對比的,正是妻子那副得理不饒人的強硬與蠻橫。
大兒子的唯唯諾諾,讓身為父親的老程很看不上眼。在他潛意識裡,兒子身上那股子「懼內」的基因,絕對屬於一種遺傳缺陷。
緊隨其後,大兒女和油腔滑調的女婿也來了。眾人如同提前商議好的一樣,紛至沓來,粉墨登場,盡數聚集在這個不常回來的「家」裡。
大女婿是程家女婿中唯一一名幹部,自是意氣風發、自鳴得意。但和他身份不對等的,卻是背地裡的那些見不得人的勾當。這次春節來訪,實則是要借妻子之口向娘家要錢。
隨著小兒子和二女兒的陸續到來,程家所有人算是到齊了。老程最頭疼的,當屬這個不務正業的小兒子。而他最為疼愛的二女兒,也因為不顧反對和一位建築工人私奔,傷透了他的心。
好不容易湊齊了整家人,有必要拍張全家福。眾人站在相機前,將一張張堆滿笑容的面孔留在了鏡頭裡。唯有老程眉頭緊蹙,若有所思。
人齊開席,老兩口張羅了一大桌子好菜好飯,滿滿當當擺滿了桌子。對於程家二老來說——過年的意義,不正是酒菜滿桌與座無虛席嗎?
一桌人推杯換盞,春節的氣氛在歡聲笑語中得以體現。借著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小兒子突然捧出一個募捐箱,打著玩笑的幌子要大家為他籌備結婚錢。眾人面面相覷,隨即哈哈大笑,氣氛變得很微妙。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每個人都在心裡打起了小算盤。原本歡脫的席間氛圍,正變得愈發凝重嚴肅,逐步走向失控邊緣。
俗話說「錢傷感情」,在這樣一個至親齊聚的飯桌前,錢傷的不止是感情,還有親情。整場飯局,老程都很緘默,他為膝下兒女的市井世俗感到失望,更為彼此間含沙射影的言辭感到寒心。
終於,老程為兒女們端上了這場酒席的最後一道「硬菜」——錢。
8000塊錢,綁成8捆,整整齊齊碼放在乾淨的魚盤裡。這道「菜」的「食材」,由老程一年的辛酸血淚澆灌而成,它散發著嗆人良心的味道,讓在座每一個人都難以下咽。
家宴不歡而散,眾人失望而歸。積怨已久的彼此,終於打破了風暴來臨前的寧靜。大年初一的午後,熱鬧非凡。
正如「中影史」評論所說:
這是一部反映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農村民俗生活的悲喜劇,它以濃鬱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時代感,向觀眾展示了一副真實、親切的生活畫卷。
同歡天喜地的賀歲電影相比,《過年》更像是一桌打翻五味瓶的別樣年夜飯,世間獨一份。它五味雜陳、苦辣酸甜,箇中滋味在心頭,讓人說不出是非對錯,道不出喜怒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