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平 文/圖
曾有「中國八大古城」的說法,它們分別是:閬中古城,平遙古城、麗江古城,徽州古城,大理古城,鳳凰古城,鎮遠古城和高昌古城。我在這些年的山川行遊中,除了徽州古城,其他幾個地方都不遠萬裡跑去採風過。其中,高昌古城,給我留下極深刻的印象。
吳承恩小說《西遊記》,就是根據玄奘去印度取經的故事神化演繹的。小說講,玄奘經過吐魯番時,曾在該市東南40公裡的高昌城歇息一月。如果沒有高昌國國王麴文泰的鼎力相助,玄奘是很難順利跋涉到印度取經的。
那天下午,我離開吐魯番火焰山後,坐馬車來到了不遠處的高昌古城。當時已是五點過,天氣依然燠熱難當。眼前看到的古城,應該是700多年前古城所遺留的廢墟。曠野上,除了一個外省電視臺的美女,就我一個人走來走去。兩人相視一笑,各懷古意。
高昌古城遺址,位於吐魯番市東面40多公裡的三堡鄉。高昌古城規模宏大,是古代西域留存至今的最大的故城遺址。
烈日下,登高眺望,漫天戈壁中,淹沒在黃塵裡的高昌古城遺址,大氣磅礴,幾乎望不到頭。古城遺址呈不規則的正方形,布局分外城、內城和宮城三部分,總面積約200公頃。外城牆基厚12米,高大11.5米,周長約5公裡。南面有三個城門,其餘三面各有兩個城門。西面北邊的城門保存最好,有曲折的甕城。內城在外城中間,城牆全為夯土城,西、南兩面保存較好,其建築年代較外城為早。
高昌王城,自公元前一世紀建高昌壁到十三世紀廢棄,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始建時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它是吐魯番地區千年滄桑的見證。
天地悠悠,朔風瀟瀟。眼前,到處是風化的礫石和黃沙形成的堆積層。我獨自在那座古王朝故地流連了兩個小時,居然一點沒有想離去的意思。頭腦中那一點淺薄的古代史知識,在斷壁殘垣中神遊萬仞,努力拼接著一幅幅被風乾了的歷史碎片……
金庸小說《白馬嘯西風》寫得有些玄乎:當年高昌人在吐魯番建迷宮以為退路,唐朝兵將攻破都城時,宮中珍寶被高昌人鎖進迷宮;千餘年後,古宮早為沙漠所掩,卻成為江湖群豪嚮往之地,為爭奪高昌迷宮圖以便入宮取寶,多少鮮血灑在回疆大漠……
其實,修建高昌城,源於漢武大帝的一次龍顏震怒。公元前104年,漢武帝為求「汗血馬」,派出大將軍李廣利率軍遠徵大宛國,落敗而歸。漢武帝大怒,下旨不許敗軍進入玉門關,違令者斬。李廣利只好率殘兵敗將屯守火焰山麓一個叫哈拉和卓的地方,兩年後終於徵得汗血馬。這支軍隊屯田駐守的地方,逐漸由兵營演變成城池,人庶漸漸昌盛,因此起名「高昌」。後來,高昌城取代被戰火毀壞的交河城,成為絲綢之路上又一個重鎮。
當年,大唐節度判官岑參來到高昌城,面對漫漫黃沙,他慨然賦詩一首:「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如天……」
我覺得高昌古城最大的看點,還是玄奘法師和高昌王麴文泰那段感人的交往——玄奘西行途中,對他幫助最大的就是麴文泰。
季羨林先生翻譯的玄奘《大唐西域記》講:當年,玄奘西去印度求法取經,他到達高昌城後,受到高昌國王麴文泰的熱情款待,被奉為上賓。作為信仰佛教的麴文泰,想方設法竭力挽留玄奘。但玄奘明確表達了自己不會改變西行的態度,還採用絕食的方法以示心明。最終,玄奘與麴文泰一起到佛祖面前去禮佛,結拜成兄弟,再次確認「任師求法」。
麴文泰哭著提出:我唯一的願望,就是你取經回來之後,請務必再取道我高昌國,在此停留三年,接受我的供養。玄奘欣然接受了他的邀請,還在高昌多停留了數日,講解佛教典籍《仁王般若經》。
玄奘離開高昌時,麴文泰專門為玄奘剃度了四個沙彌來伺候和照顧他,為他準備了大量物品,並準備了二十四封書信,給玄奘西行路途中要經過的二十四個國家的國王,請求他們給予玄奘提供必要的協助,最終使玄奘順利通過了西域各國。那天在高昌國臨別時,玄奘和麴文泰抱頭痛哭,久久不舍,異常感人。
若干年後,玄奘在印度取經歸來到達于闐時,本意向北赴高昌國,履行他對麴文泰的承諾。然而途中聽聞高昌國已滅、麴文泰去世,玄奘悲痛不已,他悵惘雲天,一聲嘆息,帶著憂傷向東返回長安,書寫了自己的取經歷程《大唐西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