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
廈門市交通運輸局
召開新聞發布會
公布福廈高鐵廈門北站建設情況
站房效果圖首次曝光
福廈高鐵廈門北站
(簡稱「新北站」)
位於集美區後溪鎮
用地面積約10公頃
選址於現有廈門北站的北側
與廈門北站平行布置
福廈高鐵廈門北站是福廈高鐵的一個重要站點,這是繼廈門站、廈門北站之後,廈門新添的又一個大型的鐵路客運站。該站房計劃於近期動工,2022下半年將與福廈高鐵主線同步建成。
打造「四合標準」的綜合交通樞紐
新北站不僅僅是一個高鐵車站,還注重交通組織設計,實現了為旅客出行提供最大便利的理念,即利用新老站房交匯空間與周邊區域,按「四合標準」中的「交通綜合、站城融合、功能聚合、綠色集合」要求,配套公交、地鐵、BRT等多種交通工具,建設無縫對接的綜合交通樞紐。
01
交通綜合
以「公共運輸優先、換乘便捷」為設計準則,採用立體協同、分區疏解的理念,以車站為核心,優化交通結構。新建站房北側布置高架落客車道,與南側既有站高架落客區共同承擔個體交通落客;在「夾心地」兩側設置公交、BRT的交通環線,同時在地下空間與地鐵1、4號線無縫對接,實現多點進站。
這樣一來,各交通體系既相對獨立又便於換乘,實現個體交通與公共運輸的分離,極大提升出行效率和出行環境的舒適性。
02
站城融合
(1)新建站房與廣場的互融。通過北側高架落客平臺、地面城市通廊分別與長途車場,巖興路北側地塊、南側既有車站相聯通,實現城市的互聯互通。
(2)營造夾心地廣場的友好城市界面。在兩場夾心地,結合中部進站系統及地鐵客流,將其打造成旅客集散廣場,使消極空間積極化。
03
功能聚合
新北站在站城一體化理念基礎上,充分融合「站」與「城」兩種功能特質:新建站房由下至上分地下二層和地上三層,綜合了軌道交通1號線、4號線站臺層,軌道交通站廳層,地面廣場層(國鐵出站層),國鐵進站層,國鐵候車層等功能,保證各個方向來旅客進站空間距離最短。
緊鄰出站廳在新北站的北廣場合理安排計程車、網約車和地下配套停車場,結合社會聯繫通道,滿足旅客無風雨的便捷換乘需求;以新北站為節點與周邊城市交通配套、北廣場地塊綜合開發、城市配套物業等相綜合,實現了傳統鐵路客站單一功能向城市複合功能的轉化。
04
綠色集合
作為新時代具有標杆意義的鐵路客站,本項目充分結合廈門地形及氣候特點,對防風,防雨,防曬等特殊氣候特徵進行專項研究,採用智能天窗,光纖光導等新技術,達到鐵路綠色客站三星標準。
近日
廈門第二西通道
海滄隧道也傳來捷報
2020年12月5日13時15分
廈門第二西通道(海滄隧道)工程
A3標段隧道主體結構全部順利完成
標誌著廈門海滄隧道
距離通車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海滄隧道A3標段
於2016年4月開始施工
歷時56個月
先後克服了各種困難
隧道主體結構全部完成標誌著
廈門海滄隧道A3標段
重大風險源全部安全解除
廈門第二西通道(海滄隧道)
起自海滄區馬青路
以海底隧道形式穿越廈門西海域
終於火炬北路,與成功大道相交
並與在建的第二東通道相連
線路全長7.1公裡
設計車速80公裡/小時
項目預計2021年上半年建成
海滄隧道效果圖
>> 路線長度:
全長7.1公裡,隧道長度6.3公裡,跨海域2.8公裡
>> 設計車速:
主線設雙向六車道,設計行車時速80公裡
>> 通過能力:
設計日通過能力達8.5萬輛
廈門第二西通道工程與在建的第二東通道形成「廈門第二東西通道」,建成後將極大地緩解海滄大橋、仙嶽路、翔安隧道作為「廈門第一東西通道」進出島交通壓力,形成島內北部一條便捷順暢的東西交通要道,進一步推動構建市域範圍內「半小時交通圈」,讓進出島更加通暢。
未來,廈門將形成
「兩環八射」交通網絡
第二西通道是廈門市「兩環八射」快速路網中內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兩環八射」是一個「雙環+8條放射線」形的快速交通網絡,讓六個區和港口、機場、火車站等交通樞紐間能高效順暢連接。
「外環」為海翔大道—翔安大道—翔安隧道—仙嶽路—海滄大橋—馬青路—灌新路,合計約73.4公裡;
「內環」為馬青路—新陽大橋—杏濱路—集杏海堤—跨東海域通道—濱海東大道—第二東、西通道,合計約45.7公裡;
「八射」則是從「兩環」向外圍輻射的八條重要交通幹道, 包括馬青路、廈沙高速、同集路、海翔大道東段等。
廈門人告別堵車不是夢
一起期待通車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