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德鎮羅家塢的路口,香港著名慈善家邵逸夫乘坐的專車已不能繼續前行,這條崎嶇不平的山路,另一頭正是羅家塢神仙井,邵逸夫此行拜訪的對象,景德鎮最具有傳奇色彩的仿古瓷高手向元華,就隱匿在這樣一個沒有塵囂的山旮旯裡,恍若隔世。景德鎮陶瓷圈有一句流行多年的說法,要想見到向元華很難,哪怕是他的客戶也未必能如願以償。曾經有一個雲南的陶瓷愛好者,三度慕名而來,結果都被冒名頂替者所騙,直到第四次經朋友引薦才得以償願。與之相比,筆者似乎幸運很多,第二次到景德鎮,就能探尋到低調處事的向元華,更得以親身體驗那些瀕臨消失的傳統制瓷工藝。重要的是,筆者看到了景德鎮惟一還投入日常使用的柴窯,親眼目睹那團延續了千年的窯火,正熊熊燃燒。
「七死八活九翻身」,這是景德鎮過去的陶瓷藝人根據燒窯的天氣狀況總結出的一句話,對於他們來說,秋高氣爽的九月,氣壓和溫度條件都是再適合燒柴窯不過了。也是在這樣的一個九月,筆者再度來到景德鎮,在幾家執著於還原歷史成就、複製文化精粹的高仿瓷作坊中,短短一周的時間,零零散散的筆記,試圖描述傳統工藝中的昔日痕跡,那筆景德鎮前人留下的巨大財富。
高仿瓷的範圍界定研究景德鎮陶瓷多年的羅學正教授曾將景德鎮二十多年來生產的仿古瓷分為高仿瓷、中檔仿古瓷和低檔仿古瓷三大類,在他總結的基礎上,筆者以為今天的高仿瓷可以再細分為精品高仿瓷與普通高仿瓷兩類,而這個廣義概念上的高仿瓷恰恰囊括了羅教授之前總結的高檔及中檔仿古瓷。
精品仿古瓷:一般以真古瓷(或瓷片標本)為仿製對象,對於胎體的質地、釉面光潔度及氣泡分布、桔皮紋、手感等,造型的精確度及跳刀痕、接泥痕等,裝飾色料及紋樣、畫風的精確度,款式的精確度以及火石紅、蛤蜊光乃至器物燒成後的尺寸、厚薄、重量等等,都極為到位。經過恰到好處的做舊處理後,仿品的形、神皆具古瓷風貌,但能仿到如此程度的數量並不多,每個品種兩、三件,主要銷往海外,國內拍賣的圖錄中也時有出現。普通高仿瓷:一般以精印圖錄和實物照片做仿製對象,有時也會參照實物標本。仿製品力求精確,「幾可亂真」,但略缺神韻,仔細觀察不難找到破綻。一般不做舊,標明仿某某時代某產品,售價與同期的藝術瓷相若。當然,也不排除被人買去以假充真,高價售出。
研究古陶瓷傳統工藝多年的向元華曾對筆者說過,燒制高仿瓷有兩個最重要的關口,分別是入口的材料關及出口的柴窯關。前者是基礎環節,任何一樣材料的確定都需要反覆試照子才可以確定,而後者是關鍵環節,燒制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至關重要。當然,銜接兩個關口之間的的每一道工序也不容忽略,其中的細緻程度也直接影響了一件高仿瓷最終能否燒製成功
入口關:坯料、釉料、顏料的選擇與製作
燒制仿古瓷所需要的坯料和釉料、顏料,每一部分材料的選擇都需要反覆對比試驗才能決定,對於那些苛求完美的高仿藝人而言,即便是面對同一批原材料,還要根據其堆放位置的不同去仔細辨別其對於最終燒成效果的影響。筆者選取了其中幾個環節,除了記錄礦石原材料經粉碎、淨化、摻和、化漿、攪拌、脫水、練泥等環節後,如何成為生產仿古瓷所需的坯料和釉料;也包括如何配釉,顏料如何選取,等等。
環節一:水碓舂碎、淘洗、制不
今天景德鎮附近的湖田、勝梅亭、三寶篷、進坑和南港等瓷石礦場仍在沿用水碓舂細瓷石、淘洗制不(「不」音同「墩」),而景德鎮幾家高仿瓷作坊幾乎無一例外地選擇上述使用傳統方式製作出來的不子。
碓舂機由水輪、碓杵和碓臼構成,在水輪扳動下,將瓷石粉碎。有一種形象的比喻,一件瓷器中,高嶺土是「骨架」,瓷石是「肌肉」,釉則是「皮膚」。需要注意的是,坯料與釉料所需的不子其實都是由同一種包含了Al2O3的瓷石粉碎製成。惟一的區別是坯料選擇了瓷石風化程度比較深的部分,氧化鋁的含量比較高,耐高溫,適合充當瓷器「筋骨」;而釉料所需瓷石風化程度比較淺,耐火低,一般在1100-1200攝氏度就開始溶化,從而成為瓷器必不可少的「皮膚」。因此,從水碓舂碎到淘洗,再到制不等環節上,二者是大致相同的。
環節二:洗泥、揉泥
由於瓷石礦場水碓舂制的不子還不是很精細,而且運輸的過程中可能會混入雜質,因此,使用前還需要再次淘洗,對於高仿瓷作坊而言,這更是必要環節。傳統的洗泥是通過幾個陶缸完成的,先將不子浸泡兩三個小時後,通過木棍適當攪拌,沉澱後,去除漂浮雜物後,再繼續攪拌、沉澱。經過重複淘洗幾次後的泥料,經過濾漿、吸水等環節後,才基本符合需要。為了排除泥料中的空氣,使泥料中的水分分布均勻,還需要經過揉泥(俗稱「打泥」)的步驟。
傳統的揉泥,由陶工分腿騎在「碼頭」(筆者註:即一條窄長的凳子)上,將泥團進行多次揉壓而成,揉搓、拍打、擠壓等動作都有利於氣泡的排出。筆者發現,陶工用手掌拍打泥料時手掌始終保持平展狀態,據他介紹,如果揉泥過程中掌心凹了,就容易使泥團產生細微摺疊,從而把空氣裹進去。
陶工騎在墊有白布的「碼頭」上揉壓泥團
環節三:配釉的關鍵
唐英《陶冶圖說》中曾記載,「釉無灰不成」,可見瓷器最終需要的釉料並不僅僅是將瓷廠製成的「釉果」(即用於制釉的不子)直接淘洗製漿而成,還需要配以一定比例的釉灰。釉灰又稱「二灰」,是狼箕柴(一種蕨類植物)與石灰石等礦料混合,經過擠壓等步驟,再經過「煨燒」(點火慢燒)製成。
配釉過程中,釉灰含量的多少也決定最終形成的釉料施加對象不同:釉灰含量偏少時,釉料呈色效果較白,適合用於細瓷;釉灰含量偏多時,釉料呈色效果較青,適合用於粗瓷。需要注意的是,釉灰成分的多少是相對,製備釉料的成分中,佔據最多比例的始終是釉果。
環節四:顏料的選取
顏料如何選取是一門極深的學問,千百年來,陶瓷藝人不斷嘗試各種新的裝飾手法,也才有了今天呈現千姿百態的眾多品種。比如釉上彩料所需要的「翡翠」,就是鉛末、信石、氧化銅等配合製成,而「老黃」則是青鉛、石英、牙硝等配合製成,等等。而顏色釉的劃分更是紛繁複雜,僅以銅紅釉這種以銅為著色劑的顏色釉舉例,配以不同的發色輔助原料,就能產生出不同效果的品種,鈞紅、祭紅(即霽紅)、郎紅、美人醉等等。而由於銅在氧化焰的氣氛下呈綠色,在還原焰氣氛下才呈紅色,因此燒制過程中如果還原不充分就容易導致氧化發綠的情況,很難理想呈色,這也是民間流傳「要想窮,燒霽紅」等諺語的由來。
銜接步驟:拉坯成形、繪畫寫款、吹釉著色
環節一:拉坯、利坯
*關閉註冊在旋轉的陶輪上,陶工依據生產對象各個部件的特點,藉助靈巧雙手將坯料拉出器物雛形,這就是所謂的拉坯。拉坯需要先測量原件大小,再根據乾燥收縮和燒成收縮規律,仔細計算出坯的大小。根據藝人總結,在拉坯成型的過程中,這一比率的計算一般是在原件數據基礎上加20%左右。甚至,有時還需要稱坯體重量,計算出燒制前後的差別。值得注意的是,一件器物不同部件之間,如口徑、底徑、腹徑等的收縮率也不盡相同,這些都需要藝人利用自身經驗嚴格計算,這也是區分高仿與低仿的重要因素。
利坯是修理造型及拼接部件的過程,陶工藉助利坯板刀、修坯板刀等工具對同一器物不同部件的坯體進行「再加工」。利坯後再使用同樣配方的泥料將各部件粘合,經過適當規整後最終成型,燒成後的瓷器不會留下明顯接痕。根據器型的不同,利坯時的擺放位置也不同,陶工會根據需要使用不同的「利頭」(筆者註:指利坯的工作檯)。
此外,類似成化鴨薰這類異形瓷器的坯體是通過制模產生,並非拉坯成形。一件異形器物往往會根據部件的不同分為三五個模具,對於一些複雜器物,高仿瓷作坊為了苛求精細,甚至每一個部件還會再度細分為若干個小的模具制模,最後小心粘貼拼接。
異型器物的坯體是通過制模產生,且不止一個藉助模具
環節二:畫坯
記者曾經在某家高仿瓷作坊看到了幾張由故宮提供、過去御窯廠訂製但來不及生產的「大雅齋」(筆者註:堂款,供慈禧太后使用,其餘還有「儲秀宮」等堂號)瓷器圖案設計樣本,不論是構圖、顏色搭配,還是設計、創意,令人稱嘆。今天景德鎮瓷器不論仿古還是創新品種,都很難達到類似水平,一位老藝人告訴記者,即便是景德鎮陶瓷學院導師和他們的學生作品,與過去工匠設計的圖樣相比仍有不小的距離——可見很多傳統工藝正慢慢消失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如同過去的繪瓷藝人,可能會根據勾線、分水等工序的不同細分工種,每個人專注完成自己所負責部分,在細節的把握上自然爐火純青;而今天很多藝人則是一人「身兼多職」,僅從細緻一點就難於古人比肩。
傳統畫坯三步曲:
第一步:高級師傅先在坯上,用黃篾灰調水做為顏料畫完模本(該顏料在窯內高溫下完全揮發,不留痕跡)。
第二步:在模本上覆蓋毛邊紙,將圖案印上,再將毛邊紙上的圖案印到新的坯上。
第三步:工匠用毛筆蘸顏料,按照坯上的線條仔細繪製。
為了保證同一個品種的器物紋飾的一致性,達到精確效果,今天景德鎮很多仿古瓷作坊都採用了一種新的複製圖案方式。首先由高級師傅根據仿製對象,直接在紙張上畫好該器各個位置的圖案;再將油印蠟紙墊在圖紙上方,用針依照圖案線條在蠟紙上戳出小孔;最後將這些留有小孔的油印紙按照不同位置覆蓋在新的坯上,刷上廣告彩,廣告彩透過小孔留在坯上,工匠再依照新坯上留下的圖案用毛筆蘸料勾繪填塗即可。這一新的方法最大的優勢在於那些留有針孔印記的油印蠟紙可以多次使用,且複製的紋樣更加清晰,提高效率的同時也保證同一批次、同一品種的仿古瓷的圖案位置更為準確,仿製作品更容易接近原件效果。並且,新方法中使用的廣告彩為有機物,在高溫下亦會揮發,因而並不會影響瓷器最後的燒成效果。
今天的景德鎮仿古作坊往往藉助油印蠟紙的幫助,準確、清晰地複製坯體圖案
高級師傅先在坯上,用黃篾灰調水做為顏料畫完模本
在模本上覆蓋毛邊紙,將圖案印上;再將油印蠟紙墊在上方,用針依照圖案線條在蠟紙上戳出小孔。
未完,明日推送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