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令環
劉慶邦的新著《女工繪》是他繼「煤礦三部曲」(《斷層》《紅煤》《黑白男女》)之後推出的第四部煤礦題材的小說,小說首次以煤礦青年女工的生活與愛情為主題,書寫了作者自己那一代人對青春的記憶和生命的感悟。
這部小說裡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以青年女礦工華春堂進入東風礦之後的一系列事情為線索,講述了她想方設法換工作、找對象等日常瑣事,牽連出青年女工們及隊長魏正方的不同命運。與20世紀80年代的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對這類題材的處理截然不同,《女工繪》更側重關注一個個世俗而美好的生命個體的情感與命運,整部小說從頭至尾流淌著溫婉哀怨的詩意。劉慶邦在談及他的「煤礦三部曲」時曾說:「《斷層》是一個改革題材,停在社會學的一個層面。到了《紅煤》就對人性關注比較多,寫人性的複雜。《黑白男女》主要用審美的眼光來看生活,更注重文本的完美性、藝術性和詩意化。」《女工繪》顯然集中了《紅煤》與《黑白男女》關注複雜人性和注重文本的詩意化的特點,而又多了幾分對充滿世俗味道的人性之美的欣賞和對生命的悲憫。
《女工繪》,劉慶邦著,作家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小說是從生命的角度來講述的,劉慶邦在文本中設置了三個人的死亡:故事以華春堂父親的死開始,又以華春堂自己的死結束,中間使華春堂的命運發生重大改變的是她第一個男友李玉清的死。每一個死亡都是那麼偶然而又猝不及防,華春堂父親死於鍋爐爆炸,她男友死於礦下偶發性事故,她則死於車禍。在無情的生死面前,華春堂用的所有心計都化為虛無。尤其是她正準備訂婚時李玉清卻因事故喪生,她又一次找到男友準備結婚時自己在車禍中去世,正是在這生死之間,劉慶邦用惋惜憐憫的筆調為我們展示出華春堂身上獨特的充滿世俗味兒的人性之美。
華春堂是一個充滿世俗味兒的女子。她很要強,也很會算計:在家裡,她為自己爭取獨立空間,而要姐姐搬去和媽媽同住;但也處處為家人考慮,為了將農場裡好的水果留給家人吃,自己只吃不大好的,還為姐姐換好一點的工種,為弟弟謀取一份工作。在礦上,她從進礦就給自己爭取挑選工作的機會,每一件事中都處處顯示出她的算計和要強。工作她要挑可選範圍內最好的,找對象她也要挑「人尖子」。她的這種性格在社會上是缺乏認可度的,陳秀明覺得她「人小鬼大」,鄭大姐說她「為人太精明了,簡直就是一個小精豆兒」,然而這種要強與算計的目的只是為自己和家人在有限的條件下爭取更多的自由和幸福。在無關乎她自己利益的時候,她是善良大度的,對走資派之女周子敏和因藏書被整的魏正方表示友好,雖然有出於現實的考量,但仍能感覺到她誠摯的善意。她的世俗幾乎無處不在,而在這世俗中又處處透出自尊、自強與善良,這個世俗而美好的形象是劉慶邦以前的人物畫廊中沒有的,體現了他對人性的更深層次的挖掘和對昂揚向上的生命力、人性之美善與追求美好生活的肯定。
在對這種世俗的人性之美表示接納與欣賞的同時,劉慶邦並沒有忘記人性中的另一個維度,那就是對精神層面的追求。宣傳隊的排練、籃球隊打籃球、礦工們傳看《紅樓夢》、聽收音機等種種行為都是為了在環境許可的範圍內完成自己內心的願望與追求的,而魏正方這個人物更集中體現了這一點。他和華春堂很相似的是他也一直在為改善自己的處境而努力,在選媳婦以個子高為標準這件事上顯示出他的農民心理,有很世俗的一面,但不同的是他有華春堂所沒有的自覺提升完善自己的超越性一面,他在帶宣傳隊時,注重的是藝術而不是宣傳。他愛讀書,尤其是《紅樓夢》,「他越讀心腸變得越柔軟,越神遊物外,連處在什麼環境都忘了」。
除這兩個人物外,作者還塑造了低調而又高冷的周子敏,因所謂的生活作風問題被打入另冊的王秋雲、楊海平等個性各不相同的女性形象,寫她們悲劇的命運和她們微弱的掙扎與反抗,表現了惡劣的環境和無常的命運都無法抹殺美好的青春和美好的人性。
這部小說還尤其擅長挖掘日常生活中的詩意。文本開頭的金黃的麥浪為青春紀事的展開鋪設了一個充滿希望的遼闊空間,語言雅俗相間又帶有強烈的抒情性:「一成熟就變成了黃色,黃得遍地流金,浩浩蕩蕩。」「五月的麥香是一種燥香,香氣裡有一種熱騰騰的氣息。五月的麥香是帶有鋒芒的,一如萬千麥穗上炸開的麥芒,會給人們的肺腑構成一種刺激。」既契合小說的青春主題,又與女工們的悲劇命運形成一種巨大反差,起到了詩歌中常見的以樂景襯哀情的藝術效果。此外,飄滿粽子清香的端午節,紅霞鋪滿天際的天空,有著文藝浪漫色彩的宣傳隊,活力四射的籃球場,無論是景還是人,都處處洋溢著青春的氣息。很多生活中的小細節也寫得極為傳神,青年女工的形象是「她們每個人都像一枝正在開放的花朵,走到哪裡,『花朵』就開到哪裡,鮮豔到哪裡,芬芳到哪裡。」而這些詩意的描寫又與敘事是密不可分的,顯示出作者意圖將詩歌的元素引入小說,融合抒情與敘事的匠心。
劉慶邦在本書《後記》中說:「她們各美其美,每個人都像一棵春花初綻的花樹。」回眸歲月裡那一樹花開,用筆定格女工們「青春的姿態」,這部小說承載著作者真摯的情感,也承載著對作者歷史和人性的沉思,有其獨特的文學價值。
2020年12月18日《河南日報》第27版
編輯:河南日報文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