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生物所等通過中國標本揭示生物礁復甦演化過程

2020-12-25 荔枝網新聞

  泥盆紀中晚期發育了顯生宙最大的層孔蟲-珊瑚礁生態系統,其覆蓋面積約是當今生物礁的十倍。伴隨晚泥盆世弗拉期與法門期之交(F-F)的Kellwasser和法門末期的Hangenberg生物滅絕事件,層孔蟲-珊瑚礁生態系統分別崩潰、消失。密西西比亞紀長期被認為是以微生物礁為主,缺乏後生動物礁發育。目前,關於密西西比亞紀生物礁的復甦演化過程、不同板塊生物礁演化過程的對比、後生動物礁的最早復甦時間等內容得到科學家的關注。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研究團隊副研究員要樂,與法國土魯斯第三大學副教授Markus Aretz合作,圍繞晚泥盆世生物大滅絕與生物礁生態系統演變開展了詳細研究,在密西西比亞紀生物礁組成、復甦演化過程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相關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Earth-Science Reviews、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和Geological Journal上。

  基於全球晚泥盆世-密西西比亞紀生物礁的系統總結與研究,研究揭示了泥盆紀末期後生動物礁消失後,密西西比亞紀後生動物礁復甦經歷三個階段:杜內期的後生動物礁缺失階段;維憲早期至早維憲晚期的後生動物礁重建階段;中維憲晚期的珊瑚礁生態系統繁盛階段(Yao et al., 2020a)。

  同時,為了揭示中國密西西比亞紀生物礁的復甦演化過程與全球是否具有一致性,要樂與國內外合作者詳細研究了甘肅平川大水溝剖面前黑山組疊層石和廣西田林甘垌子剖面都安組後生動物-微生物礁。

  甘肅平川大水溝疊層石,出露厚度約22.5米,橫向分布至少200米。通過菊石、介形蟲、孢粉等化石可確定疊層石的時代為杜內早期(相當於國際牙形石帶Siphonodella sulcata下部)。疊層石發育紋層狀,波狀和穹隆狀等不同形態。利用微相技術方法顯示疊層石主要由泥晶、泥粒、核形石、粉砂和亮晶方解石組成,含有少量粗砂和生物碎屑;發育三種紋層類型:泥晶紋層、顆粒為主的混合紋層和泥晶為主的混合紋層,以及兩種紋層堆積形式:重複紋層堆積和交替紋層堆積。疊層石中以顆粒為主和泥晶為主紋層的出現,指示其可能由微生物的粘結、捕獲和鈣化作用共同形成。由沉積巖相、微相和疊層石形態變化可知,疊層石形成於相對海平面升高階段,且由於相對海平面的急劇降低和陸源碎屑輸入的增強導致其消失(Yao et al., 2020b)。廣西田林甘垌子發育了豐富的後生動物-微生物礁,大小為幾米到幾十米,具有明顯的正向隆起。通過有孔蟲化石確定礁體時代為維憲晚期(相當於西歐地區有孔蟲帶MFZ14-15)。結合野外觀察和室內薄片中生物和沉積組分的定量統計,可識別出四種礁體類型:珊瑚礁、珊瑚-微生物-疑問微體化石-苔蘚蟲礁、珊瑚-微生物-苔蘚蟲礁和微生物-苔蘚蟲-珊瑚礁。礁體的造礁生物主要包括叢狀復體珊瑚(Diphyphyllum, Siphonodendron)、橫板珊瑚(Multithecopora, Syringopora)、泡孔苔蘚蟲(Fistulipora)和微生物(如Garwoodia, Renalcis)。經過巖相和微相研究顯示,礁體中發育豐富的骨架巖和粘結巖,可與礁翼和礁間的堆積灰巖、顆粒灰巖、泥粒灰巖等區分。礁體及其上下地層中生物和沉積組分的變化指示其形成於相對海平面升高時期,也表明礁體的發育與相對海平面變化密切相關。甘垌子礁體的造礁生物和沉積組成與全球其它板塊同時期礁體具有相似的組成,尤其是珊瑚礁的廣泛發育(Yao and Aretz, 2020)。

  甘肅平川杜內早期疊層石和廣西田林維憲晚期珊瑚礁的出現,分別對應了杜內期的後生動物礁缺失階段和中維憲晚期的珊瑚礁生態系統繁盛階段,進而反映出晚泥盆世生物大滅絕後,中國的生物礁復甦演化過程與全球具有一致性。

  南京古生物所晚古團隊研究員陳吉濤、祁玉平,英國利茲大學教授Paul B. Wignall,以及南京大學教授王向東、沈樹忠等參與了上述研究工作。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和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

相關焦點

  • 甘肅廣西兩處標本 還原生物礁重生之路
    記者12月14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晚古生代研究團隊要樂副研究員與中外學者合作,用大量中國標本見證了晚泥盆世生物大滅絕後生物礁復甦演化過程,成果分別登上國際期刊《地球科學評論》《三古》和《Geological Journal》。甘肅廣西兩處標本還原生物礁重生之路在3.85億-3.71億年前的泥盆紀中晚期,地球迎來了生命演化的重要階段。
  • 3億年前的標本警告你,珊瑚礁崩潰後恢復生機需要2300萬年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晚古生代研究團隊要樂副研究員與中外學者合作,用大量中國標本見證了晚泥盆世生物大滅絕後生物礁復甦演化過程,成果分別登上國際期刊《地球科學評論》《三古》和《Geological Journal》。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中生代傳粉昆蟲麗蛉生態位分化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中生代傳粉昆蟲麗蛉生態位分化 2018-09-18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劉青和張青青在研究員王博指導下,與中國農業大學劉星月團隊、臨沂大學鄭曉廷團隊合作,報導了27
  • 南京古生物所華南早石炭世珊瑚層研究獲進展
    早石炭世是晚泥盆世生物大滅絕造成珊瑚-層孔蟲生物礁生態系統崩潰之後,後生動物建造復甦演化的關鍵地質歷史時期。作為後生動物建造的一種類型,珊瑚層也在維憲期開始復甦演化,其最早出現於維憲中期,在維憲晚期達到鼎盛期,廣泛分布於西歐和北非地區(古特提斯洋西部)。目前,華南地區(古特提斯洋東部)維憲期尚無珊瑚層的報導,因而,華南維憲期珊瑚層的組成及其與同時代西歐和北非地區珊瑚層的關係仍不清楚。
  • 【中國恐龍的新家】第十九站——「新」家探秘!南京古生物博物館
    走進中國恐龍的新家 第十九站 「新」家探秘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 隸屬於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作為大名鼎鼎的古生物專業博物館之一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寒武紀「古球蛋」化石生物學屬性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寒武紀「古球蛋」化石生物學屬性 2018-03-09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殷宗軍等人在寒武紀早期寬川鋪生物群中疑難化石
  • 南京古生物所等通過顯微CT技術揭開軟舌螺動物斷殼之謎
    動物外殼的出現是動物演化歷史中非常重要的革新事件,它對於塑造身體構型、保護脆弱的軟體以及實現生態擴張具有重要意義。然而,不斷生長的殼體同時也會阻礙動物的運動並且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為了克服這些缺點,一些帶殼動物演化出一種特殊的生存策略——斷殼,即通過分泌隔板及溶殼物質斷掉殼頂部分。
  • 南京專家發現傳粉吸血昆蟲演化新證據
    阿紐蠍蛉傳粉復原圖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傳粉和吸血昆蟲的早期演化研究有新進展!日前,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專家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長口器的起源,對我們了解歷史時期昆蟲植物的協同演化也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於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 80多種遠古海洋生物,訴說3億年前生物礁的秘密往事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梁昆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8月中旬,中、英學者在國際地質學期刊《三古》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在雞窩寨生物礁化石群中,新發現80多種遠古海洋生物化石。  中泥盆世的生物礁有什麼特點,這個時期的物種間生態關係還有哪些未解之謎?雞窩寨生物礁的最新研究揭開了這一時期生物間哪些生態關係?
  • 南京古生物所揭秘一億年前昆蟲真實色彩的秘密
    化石中的結構色可以為生物之間的視覺交流和顏色的功能演化等方面提供重要證據。然而,可能是由於結構色很容易在長期的化石埋藏作用中丟失,地質歷史中原始的結構色的證據較為罕見。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研究員泮燕紅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大量的具金屬色彩的昆蟲進行系統研究,發現純淨而強烈的顏色可直接在多種昆蟲身體表面保存下來。
  • 走進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 揭示生物起源演化奧秘
    從昆明魚到人,從撫仙湖蟲到現生昆蟲,地球生命的演化過程在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再現。12月4日,「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集中採訪活動走進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揭示生物起源演化奧秘,感受雲南生物多樣性寶庫的豐富與獨特。
  • 揭示突眼隱翅蟲高度特化的捕食行為
  • 十大備選 古生物博物館介紹
    博物館藏品豐富,展品精美,其中尤以「澄江動物群」和包括「中華龍鳥」在內的「熱河生物群」化石標本最為珍貴,堪稱國寶級的化石精品。依託於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僅模式標本就有18萬件。以生物進化史為主題的展覽,集中展示了幾十年來幾代古生物學家艱辛採集的化石。
  •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展陳昇級 2021年元旦起免費對外開放
    龍虎網訊(通訊員 盛捷)大型斑彩菊石等從未對外展示的精品化石標本現身展廳,自2021年元旦起,展陳昇級後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將以嶄新的面貌向公眾免費開放試運行。新展陳以38億年生物演化史中發生的重要事件為參觀主線,輔以各門類動物化石、微體古生物化石和植物化石等專題展區,向公眾全面介紹生命從地球上誕生以來所經歷的跌宕起伏的演化故事。此外,博物館還新增了不少展區,比如對古生物學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應用等進行了專題介紹。
  •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升級了,元旦起免費開放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升級了,元旦起免費開放 2020-12-21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南京古生物所專家將5億年前三葉蟲命名為「範特西...
    記者26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寒武紀大爆發研究團隊的碩士研究生孫智新、博士曾晗和研究員趙方臣,在位於山東濰坊的華北地臺寒武紀中期饅頭組地層中,發現一類獨特的三葉蟲。由於該三葉蟲具有特殊的頭部輪廓,酷似一對兔耳朵,因此被命名為「耳形範特西蟲」。
  •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元旦全新亮相,市民紛紛打卡點讚
    新年第一天,南京雞鳴寺路人流絡繹不絕,位於這條路上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同樣熱鬧非凡。大量精美化石標本首次展出、定製化石圖紋地磚、古生物主題的科學咖啡廳 …… 經過近一年的閉館升級改造,該博物館於 1 月 1 日起重新開館,前來打卡的首批觀眾紛紛點讚煥然一新的博物館。
  • 展陳昇級,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將於元旦起正式開放
    展陳昇級後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將於2021年元旦起正式免費對外開放。記者了解到,升級後的新展陳以38億年生物演化史中發生的重要事件為參觀主線,全面介紹生命從地球上誕生以來所經歷的跌宕起伏驚心動魄的演化故事。
  • 朝陽濟贊堂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博物館館藏標本數量之多,物種豐富、保存完整,國家一級、二級和三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標本數百件,這裡有世界最早帶羽毛恐龍--赫氏近鳥龍,世界第一朵花——遼寧古果,最早的哺乳動物「始祖獸」、「神獸」「仙獸」;模式標本:李氏朝陽獸,朝陽傳奇甲龍、遼寧李氏木,李氏中國蘇鐵等;飛進北京鳥巢的帶冠孔子鳥,多次飄洋過海巡展的顧氏小盜龍等化石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緬甸琥珀中發現昆蟲育幼行為的直接證據
    2012年和2014年先後有兩篇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的文章分別揭示了中生代薊馬和葬甲化石的育幼行為證據。但古代昆蟲育幼行為主要依據於化石形態學推測或現生昆蟲系統學的間接推斷,直接化石證據先前只在新生代琥珀中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