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把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帶作為推動發展的戰略支撐。一些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表示,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帶,將打造區域發展的「升級版」,令中國的「經濟地圖」綱舉目張,對未來影響深遠。
長江經濟帶:巨龍昂首,全身舞動
「報告描繪出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升級版』的藍圖。」全國人大代表、經濟學家張兆安表示,報告一方面提出要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中部崛起、東部轉型升級、幫扶「老少邊窮」地區等既定的戰略方針,同時又提出要謀劃區域經濟發展新棋局,由東向西、由沿海向內地,沿大江大河和陸路交通幹線,推進梯度發展。
張兆安對報告中提及的長江經濟帶尤為看重。「攤開中國地圖可以看到,由東向西、由沿海向內地,沿大江大河,至關重要的一條經濟帶就是依託『黃金水道』的長江經濟帶。它從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起始,途經以皖江城市帶、環鄱陽湖城市群、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為主體的長江中遊城市群,直抵長江上遊的成渝經濟區。幾個城市圈,連成一條帶,區域經濟發展將呈乘數級提升。滬漢蓉客運專線將來開通運營後,『黃金水道』與高速鐵路將成為長江經濟帶的『虎之兩翼』。」
此外,隴海、京廣和京九等以鐵路連接的經濟帶,也將迎來新一輪整合與發展。「幾縱幾橫的經濟帶成型後,中國的『經濟地圖』將綱舉目張,以點帶線、以線帶面,中國經濟將迎來全新格局,更上一個臺階。」
一些代表委員表示,可以預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通過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帶,可以形成一批產業完整、經濟聯動作用明顯、消費帶動強的區域經濟共同體。「有的地方區位優勢好,有的金融環境優,有的物流條件得天獨厚,合作肯定多贏。」全國政協委員、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說。
三大區域協同:「火車頭」要跑在前列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深化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
「三大經濟區是引領我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理應在區域協作中跑在前列。」全國政協委員牛有成說,比如京津冀地區的協同發展,京津冀自然環境、人文歷史相連相近,決定了區域協同發展具有良好基礎。而且京津冀三省市各有優勢,可以形成互補。
「與此同時,我們建立了『增長極』,但是不能『增長急』,而要『增長集』。」牛有成建議,應從國家層面做好頂層設計,積極培育市場運作機制,研究做好政策支撐。
區域經濟發展,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奉化市滕頭村黨委書記傅企平說:「近段時間以來,國家已經啟動長三角、京津冀等區域大氣汙染防治協作機制,令人欣慰。區域經濟帶的發展,可以在更大的範圍內兼顧落實改革舉措,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拉動內需增長,協調生態保護。」傅企平說。
摒棄「畫地為牢」,杜絕「政策窪地」
代表委員認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必須要靠改革推動,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還要堅決摒棄「畫地為牢」「關門過小日子」的過時思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現在區域發展戰略與過去不同。「以往搞個特區開發區,要給政策,現在不應再是這樣。我國經濟已經走到必須全國統一布局,必須是區域戰略服務全國全局的大戰略,在統一布局下考慮區域發展。」
遲福林認為,統一布局下,要允許地方更多靈活性,在制度創新上有些創新。「我們正面臨新一輪結構性調整,整個區域布局必須與結構調整相適應。怎麼能在統一布局下,既符合布局,又各具特色?這是問題,需要在國家規劃布局下,發揮各具特色的與發展方式相適應的新一輪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祐康集團董事長戴天榮說:「創新、融合,將是這些區域聯動發展的主題,這就要求身在『帶』中的成員能夠打破傳統地方保護主義思維,立足全局發展的角度,採長補短,整合資源,實現互惠共贏。」(「中國網事」記者楊金志 嶽德亮 楊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