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家的任務在於區別真實的和虛假的,確定的和不確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夠接受的。——歌德(德)
文章類型/歷史見聞
字數|777,閱讀約2分鐘
饅頭,是中國人熟悉的食品,從古至今深受人們的喜愛。沒想到,我們的鄰居日本也喜歡包子,並把它視為一種珍貴的食物,連他們的天皇都稱讚它。
饅頭作為我國特有的產品,是何時傳到日本的?這還得說說北宋詩人林靜茵的第七代傳人。是他把饅頭傳到了日本,他被日本人尊為日本饅頭的創始人。
元朝的時候,因為有一個叫龍山德建的日本僧人到中國來玩,龍山德建回去的時候,他手下的一個俗家弟子林靜茵也去了日本。到日本後,林靜住在奈良,成為京都建仁寺的主持。當時的日本還不懂得麵粉發酵的技術,所以寺廟裡的僧人每天只能吃又硬又脆的年糕。也許是林靜覺得自己吃不習慣,也許是想讓日本人改善一下夥食。
他利用從中國帶來的麵粉發酵的技術,為日本生產了一種新型的包子,為什麼說是新型的包子,是因為林靜茵在日本觀察了一些點心,發現日本人喜歡吃帶餡的點心,在做包子的時候,他考慮到日本人的口味,在包子裡面放了一些餡料。日本人吃了包子後覺得很好吃,和經常吃的又硬又脆的年糕相比,感覺很鬆軟。
在日本人的肯定下,林靜茵的包子越來越受歡迎,買得最多的是日本的僧侶和貴族。值得一說的是,林靜茵的花饃成為日本婚禮賓客的必點,這源於林靜茵當初與妻子結婚時,特意為賓客製作了大量的紅白花饃,而這一習俗在日本已流傳多年。
給日本帶來了這麼好的利益,林靜自然要得到日本人的尊重。為了表示尊敬,日本將他供奉在神道神社,每年都會去參拜。可見林靜從中國帶來的包子技術對日本的影響之大。
雖然林景寅最終選擇回國,但他的泡饃技術被留在日本的後人延續了下來,繼續為日本人做美味的泡饃。
事實上,古代中國因為地大物博,讓鄰國羨慕,也讓他們對中國充滿好奇。而這正是中國自古以來的魅力所在,直到現在,周邊國家依然保留著來自中國的相關技術和文化。
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喬治·屈維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