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淵
今年1月,市委十四屆八次全會提出,中物院光子科學中心、中科院低溫技術研究中心兩個重大科技項目建設布局南區。如何搶抓兩大科學裝置落戶的東風,實現從傳統工業區到科技新城的蛻變?南區又將在中山重振虎威、實現高質量崛起中扮演什麼樣角色?
跟隨我市黨政代表團赴佛山、江門、深圳、東莞四市實地考察的南區街道黨工委書記郭淵頗受啟發。他表示,東莞以「二十年磨一劍」打造「松山湖科學城」、向高科技產業轉型的發展路徑為南區提供了努力方向,南區將結合自身優勢,對標東莞松山湖,通過做好空間戰略留白、完善城市配套、加速招商選資等,加速創新資源聚集,力爭把南區乃至周邊鎮區連片打造中山科學城,為中山重振虎威貢獻應有力量。
對標東莞松山湖 打造中山科學城
◎記者:這次實地考察,對標周邊城市的先進經驗做法感觸最深的是什麼?有哪些經驗做法值得南區參考學習?
●郭淵:這次考察,兄弟城市的先進經驗做法讓本人深受震撼、備受觸動、收穫頗豐,既感到有壓力,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佛山的拼搏實幹,江門的高位謀劃,深圳的改革創新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但最為觸動的則是東莞的謀篇布局,「二十年磨一劍」、傾全市之力打造了松山湖科學城,撬動東莞實現經濟大發展。這種定力和決心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今年1月,市委十四屆八次全會明確把中物院光子科學中心、中科院低溫技術研究中心兩個重大科技項目建設布局南區,打造中山科技創新園。這既是對中山無大科學裝置現狀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南區前所未有的新機遇、新挑戰、新突破。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市委、市政府以大決心、大格局、大手筆引入兩大科學裝置,深層次目標在於重塑城市創新生態、提升中山創新能力、打造中山「科技中心」。南區牢記市委、市政府的囑託,堅持謀定後動、動則必成,圍繞中山科技創新園,謀劃打造8平方公裡的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區,爭取對標東莞松山湖,把南區打造成中山自己的科學城。這不僅是中山重振虎威、實現高質量崛起的南區擔當,更是實現從工業之區到科技新城蛻變的南區夢想。
突出「五大優勢」力推科技產業集聚發展
◎記者:對標松山湖打造中山科學城,南區有哪些差距,又有哪些優勢?
●郭淵:松山湖地處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位置和廣深科技創新走廊重要節點,位於東莞幾何中心,是東莞經濟騰飛的強大引擎。與產業基礎深厚、科技帶動力強、運營體系成熟的松山湖相比,其發展勢頭、龍頭企業帶動力、高層次人才聚集等優勢都是現在的南區無法比擬的。但南區也有一些獨特的發展優勢。除了之前提到的大科學裝置,我們還有大空間、大交通、大工業、大環境等幾大優勢。
特別在大空間方面,南區總面積約48平方公裡,其中工業用地保護紅線超11000畝,是中心城區中工業用地總面積最大的鎮區。南區現有儲備土地近4000畝,藉助2035年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的契機,結合三舊改造,有條件再整備一批建設用地,可作為科技產業鏈深度延伸的戰略留白。另外在大環境方面,南區擁有山林綠地近3萬畝,佔全區總面積超三分之一。全區河岸線長達14公裡,是岐江河流經最長的鎮區。加上住宅商圈成熟、醫療設施完善、教育體系完備、優質景區雲集等宜居宜業宜遊的優勢,南區對高端企業和人才的進駐已經具備一定吸引力。
◎記者:下一步,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有怎樣的部署?
●郭淵:有了市委、市政府給予的大項目、大平臺、大資源、大機遇,南區才敢想、敢幹、敢闖、敢試。我們將承接大科學裝置落地的東風,率先打造中山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區,並爭取逐步上升為市級產業平臺,儘快開啟南區科技產業集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一是高標準規劃布局。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區規劃建設面積8平方公裡,涵蓋兩個大科學裝置、第二工業區、國家火炬中山南區電梯特色產業基地等平臺,將整合融資、風投、商業、教育、醫療、科研等高端配套資源,以及科研機構、企業生產、創業孵化基地、住宅區、商業區、休閒區等平臺載體,打造產業生態圈繁榮、創新要素齊聚、實現市場化配置的產業生態圈。目前,我們的概念性規劃已進入第五輪修改。同時,我們正以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區為平臺,積極申報省級工業園。
二是依託大科學裝置加速高層次人才聚集。兩大科學裝置預計引入300至於500名尖端科技人才,計劃配套成立的先進技術研究院還將培養一批技術人才。
三是以招商選資加速科技產業集聚。我們以兩個大科學裝置項目的落戶為契機,迅速開展招商選資工作,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投產見效快、發展後勁足的項目,加速科技產業的布局。就在8月12日,南區辦事處正式與廣州市中創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引進「中大創新谷·中山」項目。該項目就是首個落戶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區的科技產業項目,將重點發展智能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
未來,南區將通過大科學裝置的撬動、科技產業的加速布局和高層次人才的聚集,逐步形成「大科學裝置+科技產業+創新人才」的產學研用創新生態閉環,推動科研技術、人才資源、知識智慧等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相互依存,實現從源頭創新到知識到生產力的高效持續轉化,再從生產力到創新人才培養到可持續創新的反哺。
用好人文自然稟賦,走「文體旅」特色發展路徑
◎記者:南區是知名僑鄉,在持續傳承和弘揚華僑文化方面,如何打好手中這張「僑鄉牌」「文旅牌」?
●郭淵:文化是南區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不動產。南區堅持謀定而後動,近期聯合省文化產業促進會制定《南區文化發展規劃》,明確了未來5-10年南區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路徑——依託獨特的僑鄉文化資源,結合鄉村振興,走「文體旅」融合發展道路。
一是精心打造特色項目。南區投入區級財政資金超5000萬元,以曹邊休閒旅遊、寮後僑房保育、沙湧文創街區、樹湧紅色旅遊等為主題,精心打造9個美麗宜居村和特色精品示範村,預計年底前將有4個項目完成建設,明年上半年將全部完成。
二是撬動社會力量參與。除了政府投入,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參與到鄉村建設和文化振興中來,龍環根雕藝術館、北臺燕禾居設計展館和花藝茶座、竹秀園博高文化藝術館等特色文化場館持續湧現,逐步形成串珠成鏈、碩果盈枝的鄉村振興格局。
三是推動「文體旅」產業全面開花。要實現文旅產業發展,必須依靠優質項目旺煙火、聚人氣。南區計劃以國家4A級景區詹園為核心,整合湖州山森林公園、旭景農莊、綠野仙蹤農莊、北臺和曹邊兩大古村落等資源,串珠成鏈打造北溪河「十裡畫廊」。此外,積極拉動賽事經濟、夜間經濟發展,充分整合其中8個鄉村的自然稟賦和人文資源,打造徒步、騎行、自駕遊等戶外旅遊線路,建設古村落定向越野小鎮,預計今年9月底完成驗收並投入使用。今年9月-12月,南區將承辦「尋找美麗中華 走進中山南區」全國旅遊城市定向賽、廣東省第十五屆定向越野錦標賽和中山市青少年定向越野錦標賽等國家級、省級、市級定向越野賽事,以及全省首屆原創民謠大賽,力爭以大型賽事聚人氣、促消費、提活力,全力推動消費回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