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鐵兵天山情 難忘軍營阿拉溝
在那高高的雪山雲中之顛,
有雄鷹在空中久久盤旋,
在那山峰後面的後面,
是曾經的我們的家園,
一條蜿蜒無盡的小路,
伴在一路歡唱的小河邊……
_______摘自《阿拉溝之歌》
▼阿拉溝位於天山之中,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大山溝,它地勢險惡,最窄處僅能通車,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
▼阿拉溝曾是歷史上古絲綢之路的「天山道」,有一座歷經千年風雨滄桑的石壘烽火臺就矗立在阿拉溝口。
▼阿拉溝又稱「四季溝」,因為從阿拉溝口一路上行到天山奎先達坂,僅僅幾十公裡,竟能領略到春、夏、秋、冬的四季風光。
1975年10月15日,中央軍委電令鐵道兵東北指揮部調駐新疆,改稱鐵道兵第二指揮部(代號中國人民解放軍89112部隊),我所在的鐵二指機關就紮營在天山阿拉溝,主要承擔南疆鐵路修建任務。在這沸騰火熱的軍營裡,我和戰友們共同生活戰鬥了六年。
南疆鐵路沿線部署有鐵道兵第5師、第6師,第4師19、20團,鐵道兵獨立機械團,獨立汽車第2營、第3營,南疆線新管處及新疆鐵工局等近十萬人。▼
▼南疆鐵路是新疆南部主要鐵路幹線,鐵路走向大致沿古「絲綢之路」的中路延伸,沿線地質、地貌、氣候條件十分複雜,有達45度的高溫戈壁沙漠,有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冰大坂,還有常年刮著七八級強風的大風口。吐庫段全線一半以上地段穿行於天山峽谷,共修建隧道30座,架設橋梁463座,隧道總長度33公裡。
▼南疆鐵路由海拔800米高升至3000多米再降低為1200米,形成最大坡度為千分之二十二,長二百四十多公裡的連續大坡道,它在中國鐵路建設史上是極少見的。其中咽喉地區的奎先隧道建築在海拔三千多米的冰達坂上,長6152米,是中國海拔最高、最長的隧道之一。
▼沸騰的天山,難忘當年艱苦施工的歲月。
▼這是條件艱苦的鐵路施工現場。
烏拉斯臺十二號大橋施工中。
▼峒隧相連的南疆鐵路。
在修建南疆鐵路(一期)的施工中,參建的鐵道兵部隊共犧牲官兵268人,分別安葬在沿線八個烈士陵園。
在咽喉工程———奎先隧道的掘進貫通施工過程中,先後有47名官兵長眠在天山腳下,平均隧道每掘進123米,就有一名烈士倒下。▼
▼天山深處架天橋。
▼六十二米高的東德薩拉大橋。
▼五百八十五米長的哈爾戈哈特大橋。
▼上下峒口立體交叉的上新光三號隧道。
▼火車穿越六千多米長的奎先達坂隧道。
▼天山公路運輸線。
▼天山深處汽笛鳴。
▼火車行駛在南疆線特大橋上。
▼阿拉溝二號大橋
▼鋪軌到天山深處的烏拉斯臺站。
▼南疆鐵路於1974年開始施工,1979年8月鋪軌到庫爾勒西站。
▼王萬祥司令員陪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汪鋒書記在南疆線視察
▼1978年,鐵道兵呂正操政委到南疆線視察,這是鐵二指政委席華亭陪同呂政委看望沿線施工先進模範代表
▼王萬祥司令員在檢查部署工作
▼顧秀副司令員
▼張峰副司令員(左一)在管理處前面與戰士合影
▼王萬祥司令員夫婦在阿拉溝木橋上與戰士們合影
▼通訊兵晝夜值班,負責上傳下達各項戰鬥任務
▼戰士們自編自演,排練文娛節目
▼1981年,鐵二指處以上領導合影
▼政治部戰友合影
▼後勤部戰友合影
▼1978年,鐵二指機關立功受獎人員合影
▼機關部分幹部合影
▼司令部小車隊戰友在車場合影
▼管理處戰友合影
▼文化處戰友在阿拉溝禮堂前合影
(後排中是鄭志潔處長,他是歌曲《鐵道兵志在四方》的曲作者)
▼嚴光明協理員與管理處戰友合影
▼電影組兩位放映員合影
▼機關服務社人員合影
▼通訊處與警通連幹部合影
▼通訊處人員留影
▼警衛戰士在阿拉溝小木橋上留影
▼機關戰友集訓合影
▼警通連部分戰友在大門口合影
▼通訊戰士在阿拉溝
▼軍務處戰友合影
▼財務處戰友合影
▼機關部分女戰友合影
▼在阿拉溝冰面上留個影
▼運輸處戰友合影
▼司令部小車排司機合影
▼運輸處、戰勤處戰友合影
▼鐵二指機關部分戰友合影
▼1979年,鐵道兵文工團到南疆線慰問演出留影
▼2006年,鐵二指警通連部分戰友北京聚會,在天安門廣場留影
▼2006年9月,北京部分戰友聚會合影
第一排左起第5、6人為王萬祥司令員夫婦(王萬祥,1920年生,四川平昌人,1933年參加紅軍)
▼2018年,軍務處戰友在河南鄭州聚會合影
▼原直工處孫喜奎處長在西安
▼軍務處戰友留影
▼2017年,鐵二指部分戰友在洛陽新春團拜會
▼2017年春,洛陽牡丹節,警通連戰友聚會留影
▼戰友聚會,其樂融融
再見!
天山深處,上下交叉的南疆鐵路。
這是阿拉溝「5223」廠附近的勝利橋。
這是位於阿拉溝口的南疆線魚兒溝火車站。
南疆線……
一代軍人曾經奉獻青春的地方;
天山阿拉溝,
它留存著我們永難忘懷的記憶。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感謝原作者)
作者:金鐘
責編:毛秘 《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