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上,最受歡迎的區域莫過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街區,這裡不僅廣受小朋友的歡迎,也受到遊客的熱捧。觀眾在這裡可以親身體驗蜀繡、竹編、木雕等各種非遺技藝。將非遺體驗區集中在一個街區的方式,為本屆非遺節首創。
孩子們的最愛
親身體驗
把非遺作品「變」出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街區並不大,但非遺的魅力在這兒盡顯無遺。
體驗工作檯上放置著琳琅滿目、多得連名字都叫不出來的工具,小朋友可以和家長一起在這裡創作藝術作品,比如雕刻一隻葫蘆。在葫蘆上畫好圖案之後,要用電鑽將圖案的線條鏤刻在葫蘆上,平淡無奇的葫蘆立刻變成精緻的藝術品,還是自己親手製作的哦。
蛋殼雕刻也是孩子們的最愛,在完整的雞蛋殼上繪畫並雕刻好後,將雞蛋殼製作為藝術品,可以永久地放置於家裡的書桌或者書櫃裡。
「沒想到還能獲得親自動手體驗非遺製作的機會,親手把神奇的非遺作品『變』出來。」市民田女士說。
外國遊客的最愛
製作筷子
比木工老師做得還漂亮
在傳統技藝街區,最熱鬧的區域為一處木工坊,走進一看,這裡坐滿了外國遊客,他們正為了親手製作一雙筷子忙得不亦樂乎。
木工老師在上課之後,會發給每位遊客兩條長長的木條,遊客可以用這兩條木條加工成筷子。看起來,外國遊客都十分喜愛這項體驗活動,完成得專注而認真,他們將木條夾在架子上,用刨子刨得光滑無比,然後還用砂棒認真打磨,製作成像模像樣的筷子。
來自英國的Chris製作的作品非常出色,雖然只是一雙筷子,但他製作得非常用心,他打磨的筷子勻稱而光滑,完成以後與老師的作品一對比,居然比木工老師製作的筷子更為漂亮。
來自愛沙尼亞的Meelis沒有使用木工坊所提供的工具,他的工具是自己的一把磨得鋥亮的小刀,他用這把小刀在木條上輕輕一刮,一條條波浪般扭曲的木絲從木條上滑落,他的修飾很有節律,不緊不慢,漸漸的,筷子呈現雛形,單純用手工就可以打磨得如此漂亮,讓人驚嘆不已,他還將筷子的頂端進行了一些修飾。原來,他倆都是受邀參加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的手工藝人,雖然是第一次做筷子,但高超的手藝已經展露無遺。
市民的最愛
腰機織布
體驗密織花紋的樂趣
當遊客漫步於麗江、大理的小巷中,腰機織布是最吸引遊客的一道景觀,在本屆非遺節上,市民可以親身體驗腰機織布。數十臺腰機分幾行排開,市民可以坐下去,親身體驗一梭一梭密織花紋的樂趣。
「以前根本不知道布是怎麼織成的,經過這一體驗,切身了解了織布的原理,真是奇妙啊!」市民羅先生說。
腰機織布的區域,不僅體驗的遊客多,圍觀的遊客也多,大家都紛紛讚嘆本屆非遺節設置體驗區域充滿了創意。
在「中國民族樂器傳統技藝競技」板塊,也設置了製作體驗環節,報名的觀眾可以進入指定區域,在非遺藝人的指導下體驗製作樂器的奧妙。「這些非遺樂器本來就難得一見,還能親手體會怎麼製作,這樣的機會實在太難得了!」市民李女士說。
本報記者 汪蘭 攝影 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