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遺址:一寸山河一寸血(民族記憶·你不知道的抗戰故事)

2020-12-12 人民網

  騰衝國殤墓園內一排排陣亡將士墓碑莊嚴肅穆。
  本報記者 王 堯攝

  掃描二維碼
  看更多內容

  雲之南,國有殤。

  一條路,一座橋,一條江,一座山……串起滇西紅土地上悲壯的歷史記憶。

  一

  從保山出發走老320國道經707往松山,山道狹窄,怪石嶙峋,盤旋顛簸,一步一彈,有記者頓感不適欲嘔。「不顛就不是滇緬公路了。707,不是什麼保密單位,因為滇緬公路從昆明到這裡正好707公裡,就叫707了。」陪同的保山市幹部劉雲燕說。

  這是一條血路。東起雲南昆明,西至畹町出境,直通緬甸臘戍,全長1000多公裡。1937年底開工,短短9個月建成,雲南20萬各族人民逢山開路,絕壁架橋,用最原始的工具「一點點摳出來」,3000多人獻身於此。沒有炸藥,就燒紅巖石再澆上冷水使其迸裂;青壯年多已開赴中原抗日前線,築路主力多為老人、婦女和小孩。

  這是一條生路。1940年9月,日軍侵佔越南,滇越鐵路中斷,滇緬公路成為唯一一條國際援華物資補給線,被稱為抗戰生命線。生命線上的咽喉——惠通橋,定格在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歷史瞬間。

  怒江西岸,正午灼熱的陽光下,1944年滇西反攻時復建的惠通橋空懸江上,紅漆斑駁,鐵索依舊,橋上木板已被抽去,僅留橋塔和橋架。松山遺址管理所工作人員華正波的講述,將我們帶回70多年前那個千鈞一髮的時刻。

  1942年2月,10萬中國遠徵軍跨過惠通橋入緬作戰,5月初敗退回國。日寇緊追不捨,5月3日國門畹町淪陷。5月5日的惠通橋上,從怒江西岸去往東岸的車輛排到了幾十公裡外,「散兵難民混雜搶行,商車軍車推擁爭道」。中國遠徵軍工兵24營少校營長張祖武受命在敵人強佔惠通橋時擇機爆破,炸藥已經準備就緒。這時還沒人知道,日軍已經偽裝成難民來到了橋西頭。

  一個偶然改變了歷史的進程。一輛商車在惠通橋上損壞,車主不服清障調度,被憲兵開槍擊之。橋西頭,日本兵以為事情敗露,開槍射擊。橋東岸的張祖武果斷處置,一聲巨響,惠通橋墜入江中。

  橋斷後,日軍企圖以橡皮艇強渡怒江,中國遠徵軍奮力阻擊。日軍望江興嘆,跨過怒江直逼昆明進攻重慶的計劃破產。中日兩軍開始了長達兩年的隔江對峙,惠通橋西北6公裡處的龍陵松山,成為日軍怒江以西最前沿的橋頭堡。

  二

  即使是晴天,穿行松山戰場遺址,陰森之感也揮之不去。靜靜佇立的「陸軍第八軍第一百零三師抗戰陣亡將士公墓」,墓碑前的白菊黃菊,隨處可見的交通壕、機槍掩體、暗堡,戰壕、彈坑,懸掛於樹的老照片和文字說明,講解員鮮活的講述……視角和聽覺的強烈衝擊下,我們仿佛嗅到了70多年前那場戰役的血腥味。

  1944年6月,中國遠徵軍第71軍新28師和第8軍前赴後繼對盤踞松山的日軍發起反攻,歷時3個多月,全殲守敵1200多人,中國遠徵軍死傷7700多人,敵我傷亡比例達到1∶6.2。這一役,打通了抗戰輸血管滇緬公路,戰局隨之逆轉。

  代價如此慘重,皆因日軍經過兩年的苦心經營,已經將松山建成了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的「永久性防禦陸地」。駐守松山的56師團113聯隊多為來自日本九州的礦工,他們在子高地挖山洞,修工事,建成了母堡、掩體、貓耳洞、單兵坑、戰壕等堅固工事。這支部隊在這裡實現了「水、電、路、通信」四通,設立了慰安所,還到處燒殺淫掠,據說許多部隊要與之換防,都被拒絕了,他們把這裡視作「天堂」。

  最終松山還是成了侵略者的葬身之地。由於敵堡堅固如銅牆鐵壁,使用飛機、重炮、敢死隊爆破均不奏效。最後,中國遠徵軍決定採取坑道作業。工兵輪班在敵堡下方開鑿兩條隧道,填入3噸炸藥,將兩座敵堡引爆,拿下了子高地。此後,日軍組織敢死隊瘋狂反撲,雙方開始近戰肉搏。在一個名為馬槽窪頭的小山頭,我們看到一處文字說明,「……過後清理戰場,敵我雙方纏鬥撕咬,死在一起的士兵就有62對,陣地上被咬掉的耳朵、被摳出的眼珠和被扯出的腸子隨處可見,後人將此山頭改名為『肉搏山』」。

  激戰過後的松山,屍橫遍野,一片焦土。此後多年,附近村民不時發現白骨和鏽跡斑斑的武器殘片。由於地處偏遠,未經開發,松山抗日戰場遺址保存相對完好,近年龍陵縣政府修起了木質棧道,方便遊客從上到下瀏覽各處戰爭遺蹟景觀,避免遊客踩踏對遺蹟造成的破壞。

  夏裝士兵方陣、娃娃兵方陣、女兵方陣、在世老兵方陣、將軍方陣……松山子高地南側,402名中國遠徵軍將士,面朝主峰方向,分列為12個方陣靜靜佇立。這一形神兼備的雕塑群2013年由雕塑家李春華創作並捐贈。殘陽如血,松濤陣陣,我們徜徉其中,耳邊仿佛響起了廝殺聲……

  三

  騰衝,國殤墓園忠烈祠,黑色石板上鐫刻著收復騰衝戰役中20集團軍9000多陣亡將士的姓名。我們列隊向英靈三鞠躬,依次獻上黃菊。

  1944年5月,中國遠徵軍第20集團軍開始騰衝反攻戰。8月14日,突進市區,展開激烈巷戰。20集團軍會戰概要這樣記載:「攻城戰役,尺寸必爭,處處激戰,我敵肉搏,山川震眩,聲動江河,勢如雷電,屍填街巷,血滿城垣」,經42天的「焦土」之戰,全殲守敵,光復騰衝。1945年7月7日在騰衝城西來鳳山下和疊水河畔建成國殤墓園。

  二等兵楊忠金,二等兵周榮華,少尉祝德利……忠烈祠後的小山坡上,按當時的戰鬥序列整齊排列著3000多名士兵的墓碑,墓碑上刻著姓名及軍銜,每個墓碑旁插著一朵紅花,鮮紅如血……拾級而上,20集團軍陣亡烈士紀念塔如一柄利劍刺向天空,塔基上民族英雄四個字分外醒目。

  2014年6月,中國遠徵軍在緬甸抗日陣亡將士部分遺骸歸葬國殤墓園,中國遠徵軍陣亡將士紀念碑等新建築也在國殤墓園落成。紀念碑前,遊客絡繹不絕,來自四川成都的李榮秀女士對同伴說:「戴安瀾將軍,腹部中彈,沒有藥,最後是被抬回國的……」

  1937年7月7日、1942年5月、1945年8月15日……步入毗鄰國殤墓園的滇西抗戰紀念館,大廳地面上一連串的數字仿佛時間的腳印,往事紛至沓來。大廳三面牆壁上矩陣式排列的1000多頂中國遠徵軍頭盔象徵著10萬遠徵軍不屈的靈魂。「你看有的頭盔上有彈孔,有的被漆成了紅色,那是當地人曾經把它改造成了摩託車頭盔。」雲南民間收藏家段生馗告訴我們,這些頭盔都是他從當地老鄉家收集來的,滇西抗戰紀念館目前展出的1萬多件實物,幾乎都來自他的收藏,還有10萬件滇緬抗戰的藏品放在紀念館地下的倉庫。原本在銀行工作的段生馗是騰衝人,30多年來為了收集抗戰文物歷經艱辛,幾乎傾家蕩產。「70多年前那場戰爭的遺留物品,頭盔啊,子彈啊,都是我們小時候的『玩具』,對那段歷史卻幾乎一無所知。後來年歲愈長,對那段被湮沒的歷史愈有興趣。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裡,憑弔英烈,緬懷英靈。如果我的付出,能夠對世人了解那段歷史有幫助,我一點也不後悔。」段生馗說。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9日 09 版)

 

相關焦點

  • 松山遺址:一寸山河一寸血(民族記憶·你不知道的抗戰故事)
    一條路,一座橋,一條江,一座山……串起滇西紅土地上悲壯的歷史記憶。   一   從保山出發走老320國道經707往松山,山道狹窄,怪石嶙峋,盤旋顛簸,一步一彈,有記者頓感不適欲嘔。「不顛就不是滇緬公路了。707,不是什麼保密單位,因為滇緬公路從昆明到這裡正好707公裡,就叫707了。」陪同的保山市幹部劉雲燕說。   這是一條血路。
  • 1944,松山,一寸山河一寸血
    松山,龍陵,臘勐這幾個地名,對於我來說曾經只是一個個冰冷的陌生地名,沒有想到會在他們之上附著什麼情感。手中這本《1944松山戰役筆記》讓我對這些地名肅然起敬,這已不再是冰冷陌生的名詞,而是蘊含著太多複雜的情結在其中。
  • 1944,松山,一寸山河一寸血,歷史上真實的「我的團長我的團」
    仔細地陳列數據,像一個數據分析師一樣,告訴你——在76年前,有這樣一場殘酷的戰爭在這裡打響;在76年前,有那樣一群戰士在這裡浴血奮戰;在76年後的今天,最後體力不支墜落江面,被急流捲走。」鄧超 湖南人 第54軍第198師某團中士班長,為人很好。這是我們迄今知道關於他的所有記憶,短短的二十餘字。他是這場戰事之中犧牲的第一個軍人。每一個犧牲都是有其價值的,同樣值得我們後人銘記。
  • 1944,松山,一寸山河一寸血,歷史上真實的「我的團長我的團」
    仔細地陳列數據,像一個數據分析師一樣,告訴你——在76年前,有這樣一場殘酷的戰爭在這裡打響;在76年前,有那樣一群戰士在這裡浴血奮戰;在76年後的今天,最後體力不支墜落江面,被急流捲走。」鄧超 湖南人 第54軍第198師某團中士班長,為人很好。這是我們迄今知道關於他的所有記憶,短短的二十餘字。他是這場戰事之中犧牲的第一個軍人。每一個犧牲都是有其價值的,同樣值得我們後人銘記。
  • 一寸山河一寸血—攝影家黑明用鏡頭留住一百個抗戰老兵的歷史
    「抗戰老兵的驍勇善戰和不畏犧牲的民族大義,應當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永遠被歷史銘記,被後人敬仰!記不住是哪一天,我突然產生這樣的想法:去了解倖存的抗戰老兵現在的真實生活狀況,並把這真實用圖文如實地呈現出來。我知道,我要再不做這件事情,很可能就來不及了,很可能會後悔一輩子。」 黑明先生開宗明義,表達了他的創作初衷。
  • 一寸山河一寸血(20—319)
    滇西抗戰紀念館與國殤墓園融為一體,全面再現了滇西抗戰的悲壯歷史。「一寸山河一寸血」,這裡承載著銘記歷史、緬懷忠烈、珍惜和平,警鐘長鳴的神聖使命。滇西抗戰紀念館,寓意勝利的「V」字形建築結構大氣磅礴,紀念館大廳的牆壁上,3000多頂遠徵軍將士的各式頭盔密密麻麻,看見頭盔,就仿佛看見了一個個英勇殺敵的抗戰將士。展廳內,多空間立體布展的18000餘件實物、1500多張圖片及文字、影像資料,將抗戰後方、禦敵前線、怒江對峙、絕地反恐、逐寇出境、老兵不死、祈願和平七個部分的情景展現的淋漓精緻。
  • 髮膠抗戰我還是頭一次見,一寸山河一寸血,歷史不應該是這樣
    導語:髮膠抗戰我還是頭一次見,一寸山河一寸血,歷史不應該是這樣戰爭是什麼樣子的?屍橫遍野,戰火紛飛,斷壁殘垣用這些詞來形容應該不為過吧,戰爭從來都不是一個美好的詞彙,我們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時代,我們的認知大多數是從書本裡面,字裡行間中想像的,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可以通過科技的手段,將當時戰爭的畫呈現在我們面前,但是人們慢慢地不滿足真實的戰場,不滿足沒有特點的抗戰歷史,於是有人對歷史中的戰爭進行了「二次創作」,用真實的歷史為原型,將當時發生的時間進行藝術化。
  • 一寸山河一寸血,淞滬會戰日寇進攻劉家行老照片
    說到抗日戰爭,除了南京大屠殺之外,很多人應該都會想到淞滬會戰,有人用「一寸山河一寸血」來形容這場生死之戰的慘烈程度。當然,在抗日戰場上,在那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刻,慘烈的戰鬥發生過無數起,老兵也不敢說淞滬會戰就是最慘烈的。
  • 雲南松山戰役遺址建遠徵軍雕塑群 緬懷抗戰英烈
    雲南松山戰役遺址建中國遠徵軍雕塑群 緬懷抗戰英烈  【解說】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8周年紀念日,中國遠徵軍雕像群在雲南省龍陵縣松山抗戰遺址揭幕。12位中國遠徵軍老兵和部分遠徵軍將士後人走進松山抗戰遺址,重拾歷史記憶,緬懷抗戰英烈。
  • 雲南松山戰役遺址建遠徵軍雕塑群 緬懷抗戰英烈
    雲南松山戰役遺址建中國遠徵軍雕塑群 緬懷抗戰英烈  【解說】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8周年紀念日,中國遠徵軍雕像群在雲南省龍陵縣松山抗戰遺址揭幕。12位中國遠徵軍老兵和部分遠徵軍將士後人走進松山抗戰遺址,重拾歷史記憶,緬懷抗戰英烈。
  • 「七尺之軀已許國,一寸山河一寸血」!先烈的功績不應被遺忘!
    其實8月15日點映當天小新就已經觀看了這部電影,大家排隊走出影院時十分默契的沉默了,不提這部電影給大家進行了多深的愛國主義教育,起碼給大家展示了戰爭的殘酷,讓大家知道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想起來旁邊座位哭成來人的小姐姐,小新連抽了數根香菸,才能從壓抑、震撼的情景中走出來。
  • 洛八辦/陳昌華軍旅朗誦詩選/一寸山河一寸血之七
    ——陳昌華軍旅朗誦詩選/一寸山河一寸血之七那段烽火的歲月巷子不長>推開大門,推開歷史厚重的記憶趕緊就坐,親耳聆聽朱總司令抗戰時局的報告
  • 一寸山河一寸血——國軍第8軍松山圍攻戰
    (你看我一句話基本把之前提到的自然科學的學科全用上了。)而且參照美軍記憶,面對諾曼第德軍正經的大西洋壁壘的灘頭鋼筋水泥陣地。或者太平洋島嶼上日軍拿勞工人命填出來的堅固堡壘。美軍驅逐艦的5寸127火炮射速和投射量已經足夠產生破壞效果。總不能說口徑大了,直接命中反而效果更差,更何況這玩意也不可能硬這個份上。
  • 劉偉明:一寸山河一寸血,戰死在哪裡都是榮光
    烈士有的有名字,有的沒有,人們卻還在努力地記憶著,追尋著。這個城市的光榮不啻勝了一場戰爭,而是阻絕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場浩劫。無論誰試圖抹去犧牲者的價值,那註定是種種徒勞的陰謀,中國人民的鮮血依然還在沸騰奔湧。
  • 抗戰一寸山河一寸血:中日軍人傷亡比例5比1
    「九一八事變」時南京政府實行不抵抗政策,口號便是「彼有強權,我有公理」,期盼的是國際幹預。事變第二天即9月19日,中國便向國際聯盟報告日本入侵。國聯在1個月內曾三次提出雙方撤兵的要求,對這一本身並不公正的要求,日本置之不理。當時駐國聯的中國代表顧維鈞曾悲痛的回憶:當他向各國代表逐個求援時,得到的最令他無地自容的回答是:「你們自己都不抵抗,怎麼能期望別人替你對付日本?」
  • 兩岸媒體走訪松山戰場遺址 重溫悲壯歷史
    向抗戰英烈敬獻花圈。(中國臺灣網 馬一娜 攝)  中國臺灣網6月13日龍陵縣訊 (記者 馬一娜)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6月12日,來自兩岸三地媒體雲南聯合採訪團的記者們從保山出發,沿滇緬公路來到松山抗日戰場遺址,重溫這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壯歷史。
  • 一寸山河一寸血——老照片裡的「八·一三」淞滬會戰
    上海市檔案館館藏《戰時文摘》、《戰時聯合旬刊》、《抗日畫報》、《上海血戰記》、《救亡日報》等抗戰史料,用戰局報導、圖片等形式,反映了這一段血與火的史實。在最近一期由上海市檔案局主管、上海市檔案館主辦的《檔案春秋》中,通過有關史料還原了羅店爭奪戰的諸多細節。
  • 陳明仁十戰松山,一寸河山一寸血,日軍松井少將剖腹自殺
    陳明仁得知這一情況,要求空運時均派戰鬥機護航,敵機則不敢輕易起飛攔截。6月,圍攻松山的戰鬥打響,我軍集中所有的重炮、榴彈炮、山炮、迫擊炮等各類炮群,在不同距離位置上,一齊指向松山敵陣,晝夜不停地猛烈轟擊,炮彈爆炸聲震顫大地,驚心動魄,只見松山敵陣在我軍強大炮火的轟擊下,山石橫飛,一片火海,地面上的所有工事與樹木雜草,均被夷平燒光。
  • 滇緬公路80周年——滇西抗戰歷史考察 | 活動招募
    1/5 原路重訪滇緬公路,        感悟「一寸山河一寸血松山戰役戰場遺蹟近距離探索滇緬公路的「咽喉」——橋梁,沿途探訪順濞橋(勝備橋)、功果新橋(昌淦橋)和惠通橋,了解滇西抗戰中架橋、用橋、甚至炸橋、護橋的歷史故事。
  • 陳明仁十戰松山,一寸河山一寸血,日軍松井少將剖腹自殺
    陳明仁得知這一情況,要求空運時均派戰鬥機護航,敵機則不敢輕易起飛攔截。6月,圍攻松山的戰鬥打響,我軍集中所有的重炮、榴彈炮、山炮、迫擊炮等各類炮群,在不同距離位置上,一齊指向松山敵陣,晝夜不停地猛烈轟擊,炮彈爆炸聲震顫大地,驚心動魄,只見松山敵陣在我軍強大炮火的轟擊下,山石橫飛,一片火海,地面上的所有工事與樹木雜草,均被夷平燒光。